浅谈社会实践对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时间:2022-05-29 01:48:40

浅谈社会实践对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摘 要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重要环节,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从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特殊性着手,研究与探讨经济困难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必要性以及如何更好的发挥暑期社会实践的作用。指出经济困难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有益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大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经济困难大学生 社会实践 感恩 心理健康

一、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特殊性

农村经济困难大学生是高等学校中的弱势群体,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心理上都需要特殊的关爱。虽然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及学校也采取了一系列资助措施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解决经济困难问题,但经济困难的解决,并不意味着经济困难大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由于经济困难大学生在经济、文化及教育上与其它同学产生的落差,使得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与精神贫困表现的越来越明显。一方面,贫困生更易产生人际关系敏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非贫困生。另一方面,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在校及岗位上人际交往以及能力的发挥,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笔者认为,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应关注贫困生,要着重于精神和心理层面,培养其综合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关注经济困难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指由共青团发动和组织的一项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实践活动。自1991年以来,每年暑假约有100万青年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组成各种实践团队,深入农村等特别贫困落后和欠发达地区,开展文化、科技、卫生等方面的服务。

社会实践促进了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而鼓励经济困难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服务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其服务社会、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还有利于培养其自尊、自重、自励、自省的观念,对引导贫困学生健康的学习动机、练就适应社会竞争与职业选择的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感恩应该是社会上每个人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很大部分贫困生在大学期间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所限,为完成学业接受到了学校、社会各界力量在物资上、精神上的支持。这些资助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作为接受资助的经济困难大学生,他们参与到暑期社会实践中,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回报社会,恰恰是感恩教育的体现。大学生心怀感恩,不忘回报社会。感恩教育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大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

2.有利于经济困难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暑期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贴近现实社会,增强自信心。个体心理障碍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由于大学生自信心不足造成的。而经济困难大学生较其他人更易自信心不足,产生心理障碍。笔者认为,让大学生利用暑期进行社会实践能够让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经历现实社会的历练。而社会实践能够为大学生尤其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这样一个了解社会、了解自己、增强自信心的平台。一方面,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另一方面,大部分暑期社会实践是在农村进行,这些经济困难大学生回到自己生长的地方,更感亲切,能够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恢复和增强自信心。具体来说,其一是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对社会有充足的认识与了解.减少对社会的陌生感;其二是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了解自身的优势,树立自信心;其三是在社会实践中解决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与提高

3.暑期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团队意识。

尽管大学校园被称为“社会的缩影”、“小社会”等,但是与实际社会相比,尤其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其复杂性与现实性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学校提供了相对独立的环境,他们甚至可以不与周围人打交道而独立地生活下去.社会实践的开展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社会实践贴近实际社会,为大学生提供了与社会人士面对面交往、沟通的机会,还给具有自闭心理的学生留下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现实社会中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的印象,促其主动发展人际关系,打破心理障碍。另一方面,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集体活动、相互交流、团队合作的机会,在集体活动中,人际关系不佳、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能够加强与周围同学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团队意识与精神的培养。

4.有利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

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以及毕业走入社会时,出现了适应不良的情况,而经济困难大学生体现得尤为明显。一些经济困难大学生则对前途悲观失望,成才意志不坚,浅尝辄止,自暴自弃;个别经济困难大学生甚至认为社会不公,或遭受到歧视,不敢勇敢面对社会中遇到的一些挫折,这些都不利于走人职场、面对社会。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贫困学生一方面可以广泛了解和深入社会,全面地、恰当地评价自我.找到理想中的我与实际中的我差距。另一方面可以积极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社会化。

三、促进经济困难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措施

1.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尤其是经济困难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对于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尤其在实践中有良好表现的大学生给予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奖励,支持其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目前仅有部分高校暑假寒暑假社会实践评优涉及到个人,覆盖范围并不广。笔者认为,应建立激励机制,对参与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物质上的奖励,既是对其经济上的帮助,又是对其表现在精神上的肯定。

2.建立实践课程体系,高校重视和参与社会实践。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学校在教学上的支持有助于学生积极性的培养,以及社会实践机制的长足发展。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重要环节,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有利于经济困难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培养团队意识,帮助他们成长成才,有利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稳定、繁荣、和谐与发展。总而言之,积极推动与支持经济困难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自身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开晃.论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4)

[2]徐鹏.贫困生参与社会实践现状及改进措施[J].湖南中学物理 教育前沿,2009,(18)

[3]陈明乐.经济困难大学生励志教育的价值思考及路径选择[J].传承(学士理论版),2011,(6)

[4]白雪杰.从大学生就业难反思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J]北方经贸,2011,(3)

上一篇:如何发挥教材的“灵魂”作用 下一篇:《通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