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意识不可或缺

时间:2022-05-28 08:18:28

文体意识不可或缺

[考点阐释]

要使文章在不同场合发挥不同的作用,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就需要有所不同,日久天长,便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体。不同文体的区别表现在内容、结构、表达方式、语体等方面。大致而言,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四种文体各有特点,具体情况见下表。

高考作文提“符合文体要求”,有两层含义:一是符合作文题本身的文体要求,例如2007年高考湖南卷规定写“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如果写成其他文体,便不合要求;二是符合考生自己选定的文体的要求。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一般允许“自选”文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写作时不需要文体的规范,而是给考生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便于考生在自己擅长的文体中发挥。然而,一旦选定某种文体,作文就得合乎这种文体的要求,不能任意而为,不伦不类。从具体的操作过程看,“文体自选”,考生在构思时倒是多了几个环节:

(1)考虑该题最适合写哪种体裁。

(2)要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体裁。形象思维发达、会编故事、善于记叙描写的同学,可以选记叙文、散文来写,甚至写成小小说、童话、寓言等文学体裁;逻辑思维发达、会思辨、善于议论说理的同学,可以选议论文来做,或者夹叙夹议。

(3)要考虑有没有与该体裁相应的足够的素材。

(4)用这个体裁写,能否写出新意。

这几点都想好了,体裁问题解决了,实际上连选择材料的问题也基本考虑到了。

[写作指导]

一、记叙文写作的注意点

写记叙文,首先要写出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健康的人生观,把哲理性的思索隐含在生动具体的描述之中,让生活暗示出深刻的主题。要注意选取材料的灵活性。写记叙文时,我们提倡写自己,写真实,着眼于自己所历、所见、所闻的材料,因为这样的材料带有个性色彩,容易触动情感。但是,自己亲历、亲见、亲闻的材料不一定都新颖、典型,完全适合于试题。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借助联想和想像,合理虚构一番:

(1)经历过的事,当时观察不细致,或时间久了记不清,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想像其中的细节加以描绘,使其具体生动。

(2)为了切合题意、突出中心,对经历的事可以改换部分情节。

(3)可以把经历过的几件事进行合理改造,将它们编织到一起来写。

(4)可以把发生在几个人身上的事集中到一个人身上,以使人物形象鲜明,内容更充实。

(5)可以添加合情合理的环境、气氛描写,以烘托人物和事件。

其次要注意布局的精巧别致。记叙文(含叙事性散文)的谋篇布局,要力求有匠心,必要时可以尝试着改换一下文章的“外壳”,换点花样。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下面介绍五种布局方式:

(1)链条式。这种布局像链条一样,把几个生活场景按纵的方式组织起来,脉络清晰,井然有序。

(2)并流式。这是一种并列的横式布局,它往往精选几个生活片段――或不同的人和事,或同一人物、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组合成篇,结构大体整齐匀称。

(3)蛛网式。这种布局如同蜘蛛织网,先结出网心,然后围绕网心向四周伸展,纵横交织,愈织愈多。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多以情感为线索,任情思奔涌,想像升腾,形成浩大的气魄。如秦牧的《土地》。

(4)复迭式。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段落与段落之间形成整齐、严密的排比关系,具有回旋往复的形式美;二是内容与内容之间具有叠加、补充关系,产生一种文意酣畅的力量美。如冰心的名作《笑》。

(5)曲径式。这种方式恰似玲珑剔透的园林布局,回廊九曲,溪水盘旋,于收尾处才显露出美丽如画的景致。这种布局曲折有致,适合表现含蓄优美的意境。如杨朔的《荔枝蜜》。

二、议论文写作的注意点

首先要强化议论。议论文,就要在“议论”上下功夫。“议”,要议得实在,不能光说空话、套话;“议”,要议得合理,这就要讲究方法,或举例,或对比,或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议”,还要议得辩证,切忌简单化、绝对化,不能把话说死说绝,在论述某一事物时,不要忘记事物的另一面及其发展、变化。“议论”无非是摆事实、讲道理。

“摆事实”应注意:

(1)事例不能多,一至两个即可,但要典型;

(2)对所举的事例不能具体描写,只能评述、分析;

(3)事例要新,尽量不用已经用滥了的名人轶事或眼下最“热”的、人人都熟知的新闻材料,以防止跟其他考生“撞车”。

“讲道理”要注意的是:

(1)尽可能围绕中心论点分解出两至三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可以是并列式,可以是递进式;

(2)在说理的过程中,要坚持两点论,不仅要看到明摆着的正面的道理,而且要看到隐含的、从侧面或反面介入才能发现的道理;

(3)努力增强文章的理论色彩,可以运用高中政治课本中学到的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展开辩证分析,努力作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思考,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眼光分析问题,当然,原理和观点要用活、用巧,不能生搬硬套;

(4)论述不能牵强附会,人为拔高;唱高调、说大话,反而会使文章内容空洞,矫揉造作。

其次,要学会变换角度活用事例。中学生写议论文常用的是例证法,不少同学总是说“找不到合适的例子”。这和阅读量不足固然有较大的关系,不过,能否举出恰当的事例来,更多的取决于自己的眼力。如果勤于思考,善于多角度发掘材料内涵,做到一材多用,即使阅读量有限,也不至于山穷水尽。

最后一点,要注意别片面求新。议论文的立意如果能深刻、新颖,那当然是再好不过了。不过,新要新得合理,如果盲目地与命题唱反调,就不足取了。考场作文求新有两个前提:一是写作基础一贯较好,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二是有相应的理论水平,善于做深层次的分析。创新是良好愿望,是追求的目标;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把握,决不要随意求新。

三、怎样借小小说展示才情

小小说是小说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往往从一个画面、一组对比、一声赞叹、一个瞬间之中,捕捉住了生活细节,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思想。基于小小说“小”“新”“巧”“奇”的特点,写作时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人物形象要典型。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小小说凸现主题的主要载体。读者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在人物的喜怒哀乐中深受感染。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都是塑造形象的好方法。

(2)选材要以小见大。小小说要想用最少的信息展示丰富的内容,构思时须选准角度,精选细小而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中折射出重大的主题。名篇《在柏林》,描述了火车车厢里的一个场面:一位战时后备役老兵,身旁坐着个身体虚弱的老妇人,她神志不清,反复地数着“一、二、三”。这种奇特的举动,引起了车厢里两个小姑娘的嗤笑。于是老兵开口了:“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顿时,“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篇小说篇幅甚短,出场的人物连姓名也未交代,但通过这车厢一角的片段,却集中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内涵何等深刻!

(3)情节要有吸引力。情节是小小说吸引读者的关键。情节曲折新奇,能突破思维定势,给读者以惊异感,才能增添作品的魅力。

(4)结尾要含蓄隽永。写小小说时,对结尾一定要慎重考虑。这里提示两种方法:一是借助神态描写、环境描写,从侧面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突出作品的主题;二是以解决矛盾、解开悬念来收篇。比如小小说《签字》,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王局长犯罪事实暴露后,检察院干警赶来逮捕他,他却怎么也不肯在逮捕证上签字。王局长的老婆赶紧关上门窗,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鼓鼓的红包,塞到丈夫手里,恳求他接受“这点小意思”,把字“签了吧”。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王局长捏了捏红包的厚度后,还真的在刚才坚决不签的逮捕证上签了字。原来他早已养成了不见“好处”不签字的习惯了!这一结尾真是写绝了。通过艺术夸张、变形,入木三分地为一个贪婪成性、中毒极深的贪官画了像,读来令人啼笑皆非。

四、另类作文也要符合文体要求

近年来,在众多考生采用标准文体的背景下,部分考生大胆地改造应用文体或移植专业文体,创造出别样化的另类体裁。这类作文大多显出些“异端”,充满“鲜活”之气,阅卷老师每见到这样的文章,总会争相传阅,交口称赞。

先说改造应用文体。运用最多的是日记体和书信体,其他应用文也不乏其例。比如2006年高考,面对新材料作文“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宁夏一考生写的是《致鲁迅先生》。作者追忆鲁迅先生在世的情形,内忧外患的社会下先生的“文”,尚得其用;反观现实则令人心寒――“您可以用来刺穿敌人胸膛的文章,现在几乎已无人阅读了;您夜以继日为擦亮枪膛而读的那些书,现在已寥寥无几”“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读无用书的人、读死书的人越来越多”,切身感受(买《朝花夕拾》被同学撞见而嘲笑)使作者觉得不可思议,耳闻目睹的现象令作者忧心忡忡。爱之深则恨之切,正因为作者民族感浓重,述说的字里行间才溢满了爱与憎。

再说移植专业文体。比如模拟电视直播的形式作文。这类文章,开头多为主持人的开场白,结尾是主持人的总结,中间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的讨论。利用这种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拉近和读者的距离。2007年高考,江苏有个考生用这种形式写下的《怀想天空》,获得好评。这位考生让主持人崔永元与白云、黑土相聚中央电视台一号演艺大厅,主要通过白云、黑土自叙人生经历与崔永元的总结,道明了“我们的天空始终是蓝的,是‘辽阔’的!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天有多高,心就有多高”的道理,读来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出奇的还有,作者对人物语言风格的把握准确到位。对于人物的神态、观众的反应、时间的推移等,适当地放在括号里展示,进一步营造了真实自然的氛围。

就近几年高考的情况看,考场作文还可以写成答卷、审判书、招标书、忏悔书、序言、广告,甚至是寻物启事。另类文体因富有独创性,与不少四平八稳、嚼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作文相比,当然更容易脱颖而出。不过,写这类作文也有一定的风险,搞不好也会砸锅。写作时须防止以下几种毛病:一是形式杂糅,写成“四不像”的文章;二是文体格式虽然正确,但主旨肤浅,缺乏深度;三是乱用技法。阅卷中发现,有些另类作文内容荒唐,读来令人哭笑不得。比如2005年全国卷Ⅲ的话题是“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有考生把作文写成搞笑文字,把香港电影《无间道》的故事情节稍作修改就写了出来,文末点题的句子是好人大喊一声:“我是卧底!”事实上,写另类作文绝对不是随心所欲的,特别是采用荒诞技法时,要注意讽喻、双关、错位等的准确运用。

[考场佳作]

民间文化传承之殇

2007年广东一考生

“老喽,年轻人都不愿再学这东西,眼看我们这帮老头子去了,这纳西古乐就要失传喽。”

在丽江的纳西族古乐音乐会结束后,看着十多个已是风烛残年的颤巍巍的老头子,我品味着他们中的一个对我说的这番话,着实心生伤感。

文化的流失,文明的灰飞烟灭,从来就是一件让人扼腕的事。人类文明绵延至今,生生不息,文化在一代代人之间的传递居功至伟。一个得不到文化传承的民族,其结局若不是如南美的玛雅部落一样突然消失,便是被异族入侵、同化。

我们至今仍学习孔夫子的思想,至今仍然背诵着唐诗宋词,这便是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承就是让一个民族团结起来的力量。中华民族能在经历水深火热的考验后,历经数千年,成为还能留存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文化的传承给予了人们力量,人们在这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汲取力量,顶住了一次次的外族入侵。而文化传承的强大力量,更是使历史上入侵中华大地的外族,最终都成了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然而,文明、文化的传承就如同接力跑一般,一棒紧传一棒,就有机会奋勇向前;一旦掉棒,就是满盘皆输。话说回来,如今中国的民间文化、民间技艺的没落乃至失传,又何止一个纳西古乐?捏泥人的,做面具的,制风筝的,搞竹艺的……甚至一个有多年历史的剧种,如今只剩下一个传人。而事实上我们华夏文明最博大精深的中医,都在走向衰败。有经验的老中医甚至拿不到合法行医执照,而年轻的中医因为无耐性熬成出色的老中医,索性改开西药。

一个遗弃自己文化的民族,最终是否真的会被现代文明所遗弃?有人说,社会在进步,那些民间文化、民间工艺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而被淘汰,而新的文化涌现,是一种自然的进化;有人说,不把目光朝前看,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年代还老想着那些旧玩意儿,是过于恋旧,是前朝遗老的心态。

我迷惑了:难道任文化自生自灭,就是最好的传承?一个个鲜明的民族最终被同化成一个民族,还真是成了孙中山先生的“天下大同”了,但那是怎么样的一种大同?我非常能理解丽江的年轻人都不愿再学纳西古乐:民间文化、民间技艺甚至不能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政府不支持发扬民间文化的话,他们为了生存,也不得不舍弃。文化的传承,或许远没眼前的温饱现实。

我真的迷惑了。我们的民间文化何去何从?站在生存与文化传承的岔口,向左走,向右走?也许,我最后会在痛苦之中选择生存,但那位纳西族老人的话在我心中挥之不去:“我们这群人,每年走一两个,很快就没人再懂得鼓捣这些乐器喽!”伴随着那咿咿呀呀的乐器声,昏暗的烛光如同十几个老人的生命在扑闪扑闪着。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采用的是驳论的写法――驳的是“有人说,社会在进步,那些民间文化、民间工艺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而被淘汰,而新的文化涌现,是一种自然的进化;有人说,不把目光朝前看,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年代还老想着那些旧玩意儿,是过于恋旧,是前朝遗老的心态”。文章以云南丽江纳西族古乐演奏会后一位老者的话作为引子,引入对民间文化传承的思考,内容充实,时代感很强。

虽然驳论写得还不够透彻,但从考生的困惑与无奈中,我们读到了作者对民间文化传承的深切忧虑。

上一篇:保险学:抵御灾难与风险的专业 下一篇:有关情态动词的10条学习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