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时间:2022-05-28 08:15:16

浅谈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D912.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6-141-02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青少年群体对社会进步发挥着巨大的潜能作用,然而,青少年犯罪现象频频发生,犯罪率偏高,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与影响。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有利于我国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创造适应青少年正常成长的社会环境,并为社会提供健康有利的人力资源。因此,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

关键词 青少年 犯罪 预防 对策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特别是青少年犯罪低龄化、手段多样化状况日趋突出,青少年犯罪不仅给自己和家庭带来沉重的伤害,同时也为社会和谐稳定埋下巨大的隐患,如何预防并进一步减少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目前社会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自身原因

青少年处在由童年向成年过渡的青春期。在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的认识能力虽然有所提高,思维已有一定的独立性、抽象性和逻辑性。但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易受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往往看问题容易偏激,存在明显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同时,由于青少年情感控制能力较低,自制力较差,常为一点小事而冲动,因此做出许多不应该做的事情,走上犯罪道路。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首属环境,其基本技能的掌握、生活目标的确定、生活方式的形成以及社会角色的培养,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形成。家庭中父母对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个性品格的形成和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以及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等都会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从一些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家庭来看,一方面家庭解体和角色混乱极易使青少年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意识,从而引发犯罪。有资料显示,离异家庭犯罪青少年是正常家庭的4.2倍。另一方面,父母往往采用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毫无原则地溺爱孩子、因为工作等原因而忽视孩子、以自私自利的标准来教育孩子、因为家庭条件差而虐待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或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得处在该环境中的青少年难以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不能正确看待社会,久而久之会产生孤独、自卑、怨恨、狂妄等心理,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学校原因

学校是人类社会化手段的一个质的飞跃,它使人类的教化活动进入了一个有组织、有计划、在社会严密控制下快速进行的阶段。而现行的学校教育也有许多不健全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存在着某些不合理的环节。不少学校,尤其是些中小城市,应试教育还是盛行,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于有逃学、厌学情绪的“问题学生”,惩罚往往取代了教导,很多被开除出校的“问题学生”流向社会后成了犯罪预备军。另一方面是学校的法制教育不力。作为构建法治社会的重要力量,很多学校并没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即使有也多是交通安全的法规教育,使得学生毕业后不知法、不懂法,更难守法。

(四)社会原因

青少年除了受家庭、学校因素的直接影响,也会时时刻刻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左右。社会环境中存在的较多不良的因素,如社会不良风气和腐朽思想对青少年的思想和精神侵蚀;传播媒介中不良文化的毒害,以及与社会不良分子的接触,这些都是青少年犯罪的诱因。

二、青少年犯罪预防对策

(一)自我预防是根本

这里所谓的自我预防,按其字面意思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预防自己对他人犯罪,另一方面是预防他人对自己犯罪,也就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青少年应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生活中,学会理财,杜绝浪费与攀比。树立正确理想,辩证分析对错、得失,控制“早恋”心理。培养自己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对待人际交往,要慎重,杜绝与社会不良人员的接触。当遇到不良人员的骚扰和侵犯时,大胆告知父母或老师,求助于法律,提高被害预防能力,保护自己,打击罪犯。

(二)家庭预防是基础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历程具有最直接、最正面的导向作用。作为家庭营造者的父母,要认真对待,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在生活上给孩子做好榜样,给青少年以潜移默化的良性熏陶。家长要认识和掌握子女的优缺点,与子女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充满善意的关系,并能够做到辩证分析,鼓励与批评相互渗透,双管齐下,使用正确适宜的教育方法,增强沟通与信任,重视对子女的爱心教育,培养子女自立、自理能力,适当创造独自体验生活的机会。对已经犯了错误的子女,应克服虚荣心理,积极和学校、社区交流联系,争取他们的帮助、配合,在孩子的周围形成一个监督圈,通过各方面的督促、引导,使孩子改邪归正,健康成长。

(三)学校预防是关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在注重升学率的同时,应进一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同时要注意学生精神方面的培养,加强以下三方面的教育:一是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学校应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灵活多样的、较为直观的、易于青少年接受的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区分罪与非罪的能力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应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和志向,自觉地以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减少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达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三是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所有青少年犯罪的动机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扭曲因素,针对这种状况,学校应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教育活动,并结合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心理辅导与治疗,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环境,克服成长中的诸多障碍。

(四)社会预防是重点

社会预防就是从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进行全社会预防,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一是完善青少年违法犯罪立法。我国早在1992年就已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又在1999年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两部法律与日益上升的青少年犯罪相比仍显不足。有学者谈到,“……哪些措施最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想法。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搭建和未成年人有关的法律框架。”很多国家都是采用法律手段来规范青少年人的行为,例如《少年法》、《少年法庭法》等,我国有关青少年的法律规定较为笼统,实际操作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完善对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建立针对未成年人的刑事法律制度,使青少年违法犯罪防控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二是加强对社会环境清理整顿。目前,虽说鉴于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对青少年产生的危害,我国法律及一些地方性法规都对青少年出入娱乐场所以及娱乐场所设立的位置等都作了越来越严格的规定,可是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些“黑网吧”、“黑游戏厅”、“黑歌舞厅”转移到城乡结合部或者隐藏于居民区内,地点更为隐蔽,违规经营也更为猖狂,不仅纵容未成年人进入,而且用色情内容引诱青少年,致使青少年通宵达旦地沉溺于暴力虚拟游戏、热衷于不道德的网络聊天、满足于不健康的身心体验,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在娱乐场所管理上下大力气,严格娱乐场所开设审批程序,规范娱乐场所临时检查机制,健全娱乐场所内部管理制度,真正把青少年堵在不健康的娱乐场所之外。同时,政府相关部门逐步增加各种文化设施,大量建立青少年活动场所。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人们常说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廉耻,当最起码的生存条件都无法具备的时候,不要说是未成年的孩子,就是成年人也往往会不择手段。一贫如洗的家庭对于正处于好奇、发育阶段,并耳濡目染多姿多彩的现代生活中的青少年来说,不亚于是一道沉重的枷锁。由此一旦犯罪也就难以回头,对社会产生的杀伤力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对待业、待岗和辍学的青少年进行待业培训,通过帮教转化,使他们牢固树立健康的人生信念,增强战胜困难的决心,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竞争,通过诚实劳动丰富自己的人生。

四、对已犯罪青少年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的罪犯置于社区监督和管辖之下,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判决确定的时间内,矫正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开展社区矫正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一种有效的社会化的行刑方式,充分体现了我国青少年犯罪再预防的刑事政策,也符合国际刑罚执行的发展趋势。针对此种情况,社区可以设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由社区居委会牵头,由辖区公安、司法、文化、教育、卫生等机构予以协助。加强对犯过错误的青少年的帮教管理,如定期谈话、劳动,与他们沟通交流,帮助寻找就业渠道,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等等。加强对被帮教青少年重点关注,既可防止其受到其他不良青少年的影响,又可防止其重新犯罪。

参考文献:

[1]康树华.犯罪学.北京:群众出版社.1998.

[2]冯树梁.中国预防犯罪方略.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3]谢彤.未成年人犯罪的定罪与量刑.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4]莫洪宪.犯罪学概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2003.

[5]王莹.挽救迷途的羔羊――青少年犯罪心理解析.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7.

[6]马怀德.政府机关责无旁贷――专业人士谈构筑未成年人法律保护框架.法制日报.2003.1.14.

[7]张暄.国外城市社区救助.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上一篇:军队决算审查质量考核评价 下一篇:浅议矿产资源法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