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

时间:2022-05-28 11:40:08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

摘要:审美情感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充分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审美教育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德、智的发展,从而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 审美情感培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

美育其实也是学生的审美接受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心理,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和人生观。高中生们拥有青春的激情,他们对审美体验有着强烈需求,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奇特的想象力是成人所无法比拟的,但这一点却往往被我们的老师所忽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文轩指出:“现有的中学语文教材对提高中学生审美水平关注不够!中学生阅读课的功能除了增强阅读能力、开阔眼界之外,还须着力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可见我们现行的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呢?以下是笔者就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般的未经修饰和加工的语文教学,通常只是立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常态,缺乏吸引力,无法满足高中生们强烈的审美需要。注意审美情感培养的语文教学通过陶冶学生的性情,引领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形象,品味其语言,领悟其丰富内涵和艺术表现力。

一、感受文学作品的形象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常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情感等,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蕴含作者丰富情感和深邃思想的景物表现出来,达到情感与事物、景象等和谐一致,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形象。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如听配乐朗诵 ,从听觉上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 ;看各种图画照片,从视觉上丰富学生的感受,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探索 ,让学生具体感知文章的“美”。 在教《荷塘月色》《再别康桥》时可播放配乐的朗读音响;教《病梅馆记》等可绘制画面图片。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采用适当的方法启发学生想象,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品味文章美的语言

学习文章的语言,欣赏语言,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语言当中可以蕴含浓郁的情感,形象、凝练的语言,可以营造优美的意境,如《再别康桥》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而委婉,宛如一曲悦耳徐缓的快板,又如一首优雅动听的钢琴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文本出发,立足课堂,从品味语言入手,挖掘蕴含在文学作品字里行间的内涵与情感,带领学生去感悟字里行间的情感美,通过抓住关键的词语 、语段咀嚼、品味,充分感受语言美。

三、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作者思想、情感、生活等各方面的结晶,也往往是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反映。语文教学时,为了达到审美情感培养的目的,要教会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来陶冶学生的情感。如《边城》这篇课文,我们只有教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写作的思想、情感,才能达到审美情感培养的目的。沈从文对都市社会的腐朽生活、“庸俗、小气、自私、市侩”深恶痛绝,对故乡的淳朴民风十分怀念。他执著于对人性的探索,投入了全部深情和爱。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这样评价《边城》:“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边城》里不仅有他崇拜的代表着自然人性的理想人物,还有他追求的代表着自然天性的理想文体。因此,在人物性格的描写上,《边城》达到了至朴至善的地步,沈从文的笔墨对那种不曾异化的、有着充分自由的原始生命形式倾注着无限的深情。”把人性“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入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循循善诱、娓娓动听地介绍沈从文创作《边城》的背景,以及他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将这种思想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实现情感的迁移。让他们认识到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翠翠以及许许多多善良纯朴的人们,以他们的人性光辉荡涤着城市人被污染的心灵,引领着人们流连在边城优美的意境中。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产生审美化、情感化的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途径唤起学生主动探索、钻研知识的热情和兴趣,通过学习和借鉴别人创造美的经验和方法来形成自己合乎规范的听读说写能力。这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庄文中.形象思维和鉴赏文学形象.中学语文教学,2001(1).

[3] 沈从文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4] 朱立元.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 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又读边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责编 张晶晶)

上一篇:积极参与语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下一篇:和谐师生关系促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