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思考和探索

时间:2022-05-28 06:50:49

多媒体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思考和探索

摘 要:多媒体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既不是成果展示,也不是异化的科学课,更不是写作指导,而是便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种方法。

关键词:目标 形式 评价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技术被引入到教学中来,很多学校都愿意采用这种先进技术来进行语文的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教学领域,首次成为我国语文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成为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如何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呢?这个问题引起许多教师深思。我在省市区观摩了多名教师展示的综合性学习课,在使用新教材的几年里也执教了几十节综合性学习课,仍为自己表现出的匮乏而困惑。翻阅和回顾这些年来的听课笔记及教学设计,我认为在多媒体技术下的综合性学习教学中存在以下误区:

一、是自由活动还是成果展示

案例一

背起行囊走四方

1.口语交际,叙说家乡的美好风景

各小组推举代表介绍家乡的风景、风情、风俗,要求有条理、有真情。

2.模拟旅游,领略神州的人文精华

(1)组织一次独特的模拟旅游活动,要求学生按“旅行社”的旅行路线、游览目标,分别查阅相关资料,除领略当地的自然风光外,重点是搜集该地的人文材料,如历史沿革、文化精品、地方风情等。

(2)根据搜集到的材料写解说词,每一处景点的解说最好穿插一些历史传说或幽默小故事。

(3)在同学之间分发解说词或旅游指南,并两组协作,相互配合,交替进行模拟旅游,即一组做导游,则另一组扮游客。

(4)评选出“最佳导游”或“最佳旅行社”。

3.展示照片,重睹祖国的大好河山

(1)收集过去出去旅游所摄照片。

(2)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类别粘贴照片:如可按“纵情白山黑水、领略南国风光、感受西部荒凉、体验东部豪情、发现中部奇崛”等类别展示照片。

(3)赏鉴评价。对各组照片编号,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出此次展览的优秀照片。

4.摘抄吟诵,厚积“走”的文化

开展这项活动意在引导学生在“走四方”的途中关注名胜古迹上的诗词楹联,留心观看有关“走”的著述和影视作品,并通过交流和写作,扩大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

(1)鉴赏对联文化。

(2)欣赏“走”的文化:①观看电视节目;②阅读文学作品。

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具有生成性,它与单篇课文教学目标有着很大的不同,综合性学习目标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亲身参与的积极体验、过程中成员之间的分享与合作、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开掘、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显现以及语文知识的综合性运用。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不应是具体的确定性的硬性目标,但也不是没有目标的自由活动,而应是伸缩性强的入口小但开口大的软性目标。在这个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中,老师围绕“背起行囊走四方”安排了四项活动,活动可谓丰富多彩、颇具匠心,而且活动的目标明确。但“口语交际”“模拟旅游”“展示照片”都侧重于对活动成果的展示,而没有将自已或小组在过程实施中产生的困惑及反思进行大胆展示,成了表演秀。

二、是单纯的语文课还是异化的科学课

案例二

九下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1.生我是这片土地―“图”说中国土地

从两个角度来展示图片资料,一是从“资源现状”的角度,展示国家现有土地资源状况的各种相关图表;一是从“资源管理”的角度,展示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图片资料。此活动主要是了解中国土地现状,增强忧患意识;了解如何合理管理、利用国土资源,培养责任感。

2.一寸河山一寸金―“文”说中国土地

搜集与土地相关的神话传说、地方民俗,相关的成语、俗语,及保卫土地的故事,然后用手抄报、墙报的形式来展示,增加知识积累。

3.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音”说中国土地

搜集和土地相关的诗文及朗诵、视频资料,合理编排,举办一个小小的朗诵会,亦赏亦诵,在浓浓的文学氛围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通过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新型语文课。它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是一种专题的研习活动,一种基于项目的学习活动,而不是纯粹意义的科学研究。我们不能将综合性学习上成了单纯的语文课,也不能上成了异化的科学课。老师的设计试图从“图”“文”“音”三个角度入手,围绕“中国土地”对学生进行“珍惜土地、热爱祖国”的情感教育。第一个板块“生我是这片土地”从资源现状和资源管理的方面来谈“中国土地”,似乎成了异化的生物课。第二个板块“一寸河山一寸金”如果侧重保卫土地的历史故事,就会成为异化的历史课。只有将地理知识的讲座与语文的人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心灵的震撼,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指导

案例三

寻找春天的踪迹

1.看春―春色怡人

(1)播放一组“春”的画面(课件),让学生从视觉、听觉、嗅觉几个方面感受大自然中的春天。

(2)请绘画小组展示他们的作品。(绘画小组带作品上场,在屏幕前展示作品)

2.读春―春风拂面

请同学们来谈谈你查找到的吟春的语句。

3.唱春―春声和悦

春天如此美好,我忍不住想放声歌唱,让我们先来倾听音乐小组带来的“春的旋律”。

4.悟春―春留心间

(1)受了这么多优美作品的熏陶,你是不是也想跃跃一试,展现自我的风采呢?

(2)同学们,自古以来,人们就从自然界的春天里感受到人生的哲理,感受到深刻的意蕴。请同学们自写,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表达自己的感悟:

当听完这节综合性学习的课后,起初陶醉在“听说唱”的热闹形式中,但冷静反思,又不得不对这堂课产生质疑: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来朗读美文美句,花大力气进行口头表达训练,这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指导?我们不能否认教材中绝大多数单元的阅读课文与综合性学习在内容上是互相勾连的。但我们应十分清醒地看到,综合性学习教学虽然与阅读教学有联系但又是相对独立的,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倡导学生发挥自主精神,自行设计、自行组织、自行探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这些与阅读教学有着根本的不同,我们更不能因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中有通过写作(小报告、调研论文)来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这一形式就将综合性学习当作写作课来教,这也是不对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对许多教师来说不再是新生事物,但让学生喜欢上综合性学习的课,在综合性学习课中提高语文素养,还是一个漫长的旅程。如何在综合性学习课中让学生心灵飞扬?笔者认为应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综合性学习切实实现寓教于乐,使其能够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此行何处”―“活”的目标

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强调素质教学因素,理应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因此其教学目标的确定不是整齐划一的,具有多元性、不确定性,多层次性。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目标,我们要重视活动的过程,在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充实、更新目标。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划分几个目标层次,在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予引导、激发、激励,使其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感悟。此时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情况,积极引导,促使其达成各自更高的层次的目标,使学生个性素质得到发展。要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每一个层次的活动目标选定,都要让学生参与,使学生自己决定“此行何处”,从而真正动起来。

2.“赤橙黄绿青蓝紫”―“活”的形式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之所以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无疑是想寻找一种新的语文学习与教学的新路子,把我们的生活、把整个世界作为语文学习的环境,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的、具体的现实中去学语文,是一种“活化”的学习实践,除其学习的对象、内容和环境是“活”的外,还在于学习的过程、方法、手段是“活”的,学生不仅仅是静静的看书,还要调查、走访、表演等,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语文,学习语文;还要根据自身实际和学习内容,环境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赤橙黄绿青蓝紫”选用不同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更广泛地进行积累,夯实基础,真正地提高学养。

3.“风景这边独好”―“活”的评价

语文综合性学了教师的评价之外,更多的要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而且把它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因为每一次活动的评价主体是学生,评价对象也是学生,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思考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谈体会、谈收获、谈不足。在学生自我评价基础上还应对同学进行评价,评出本次学习活动的优秀。让综合性学习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使学生认为综合性学习―“风景这边独好”!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下的综合性学习对语文教学而言犹如一把双刃剑,虽然它使学生学习得更轻松、活泼,图形、音频、动漫等效果的运用,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但作为教学实践实际的承担者,我们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而一味追求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手段及素材的堆砌,忽略了教学的实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综合性学习的优势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不足之处还请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秦训刚.初中语文课标教材教学的若干观点[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3

上一篇: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初探 下一篇:电化教学在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