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金沙》

时间:2022-05-28 12:17:44

音乐剧《金沙》

[摘 要] 一部音乐剧的内容无疑是“海量”的,它以广博的兼容并包性成为综合性极强的一种艺术形式,而且形式极为自由、极为丰富。音乐剧充分地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表情艺术与造型艺术的独特美感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综合的戏剧艺术之美。

[关键词] 音乐剧 ;《金沙》;美

一部音乐剧无论是将美的理念和美的形式传递给观众,抑或是将作者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主观切实的感受和情感的艺术再现,都是一种创造美、体现美、感受美的艺术过程。因此,音乐剧的审美价值就有了特殊的涵义和积极的功能。音乐剧《金沙》之中所蕴含的文学性的美和悲剧性的美以及舞台设计的华美构成了这部音乐剧的美学基调。

一、古蜀国深厚的人文底蕴之美

“我们正是基于对金沙的热爱和尊敬,创作了音乐剧《金沙》,以此创造极具吸引力、观赏效果和高品质的艺术精品,重塑一个全世界都会为之心动的中国金沙,一个保存着古典风范又体现了现代情怀、永恒的金沙,同时致力于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树立一个城市独特的文化形象并获取效益”[1]。音乐剧《金沙》是以震惊世界的成都考古发现“金沙遗址”为基础创作的一部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和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金沙遗址博物馆中的太阳神鸟金箔、重约一吨的出土象牙、七色光彩的玉盘、精致神秘的金面具,昭示着3000年前古蜀国的唯美与大气,散发着诱人的气息,使得《金沙》在创作伊始就被强烈而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朦胧凄美的梦幻感所笼罩。

图1: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金沙遗址出土文物太阳神鸟金箔为原型)

二、文学笔触的婉约之美

出于现代生活中人们对于远古文明的渴望和解读,《金沙》使用超越国度、超越空间、超越时间的文学性描述,阐释了人们找到心灵慰藉,打开心灵密码的关键。《金沙》剧诗的创作尤其突出了其文学构架的承载作用,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委婉凄清地创作出一首首耐人寻味的剧诗,“沙”的唱词是强韧阳刚的,“金”的唱词是惆怅凄凉的,“小鱼”的唱词则是清丽可人的,“花蕊夫人”的唱词是华丽铺陈的,“丑”的唱词里充满着智慧和岁月更迭的哲理性积淀。这就使得作品充满了空灵之美和婉约之美。

举例说明,如花蕊夫人的唱词,《花间》中写到:且将朝思暮想的浪漫,在你酒杯中盛满,隔着醉意阑珊的纱帘,任你眼波流转。烟尘中看见,春风鼓荡起衣衫,一刹那间心生波澜,沐浴柔和的温暖,沐浴柔和的温暖。

再如“金”的唱词(剧诗)当时浮云蔽日,当时暴雨将至,你转身,你回头,你奔跑的样子,在黑暗中迷失。最后戛然而止,不会重新开始,说不出,放不下,忘不了的名字,在嘴唇间消失。满腹心事说与谁知,为爱的痴辛苦一世,你的绝望我的坚持,不问缘由不管当时,满腹心事说与谁知,哪曾想过山盟海誓,只为一次,无心之失,只为当时,情难自制,没有一句解释,只是因为当时,不管太早太迟,只是因为当时,当时,已经没有了当时。

三、时尚舞台的华丽之美

舞台美术设计在音乐剧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一部音乐剧的演出活动基本都是在舞台上完成的,所以舞台形象空间的处理尤为重要,服装、道具、灯光、布景每一个细节都无不体现着舞台美术的独到之处和对剧情的推动与辅助作用。舞台美术的“场景变迁和时间推移的高度灵活性,使它具有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特殊能力,从而能够游刃有余地表现音乐剧主题所需要的任何外部环境和戏剧氛围”[2]。《金沙》的舞美引入了影视背景手法: 软景有叠式的深邃感,硬景有雕塑的立体感,灯光全景式、多角度多层次多色彩,道具精美华丽,时尚且真实,360套美轮美奂的服饰让《金沙》展现出一种绚丽和神秘的美感与气质。透明如玉的象牙灯、剪纸艺术制作的成都街道牌坊、绚烂华美的陨石飞船、可升可降的巨大乌木、幽密繁茂的小草丛使舞台上古蜀国栩栩如生。前倾式的舞台设计也使得池中游鱼清晰可见,漫撒的细雨和飘飞的白雪为《金沙》增添了无穷的魅力,给观众形成了冲击性的听觉、视觉美感,不啻为视听盛宴和美的享受。

图2:《金沙》剧照(时尚华丽的舞美)

四、穿越时空、宿命轮回的爱情悲剧之美

马克思主义认为悲剧性由悲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性格构成,恩格斯表述为:“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3]《金沙》以一支宿命之笔书写着轮回,讲述了男女主人公久爱久别、久寻不得、屡失交臂、片刻欢愉、失而复得的爱情悲剧。“日中则昃,月满则亏”,一切得到契合之时就一切归于平静、一切归于平淡之时,执着的“金”终于无奈地饮尽这忘川之水:“从此分离,从此忘记,没有消息,谁也想不起。”一场看似充满希望、充满灵气的寻爱过程,早在开始之初就蕴涵了必然的尾声。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4]死亡与诀别使得3000年人神殊途的爱情坠入了无尽的永夜,燃烧过后的流星在划破大气层的时候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但它只是坠落、只是毁灭、只是死亡、只是终结,只能以另外的形式重写生命,正如孤单独活的沙一样,只能以无奈的、复杂的、深有感触的沙哑唱出《总有一天》的慨叹,对宿命的安排却莫可奈何。其实,作品在此时恰恰道出了爱情的现实意义和生命的现实价值,在于重塑神圣的生命和崇高的爱情,给予生命与爱情新的价值。

戏剧作品包括音乐剧在内一定要取材于人之常情才能取得一定的艺术效果,比如亲情、友情、爱情、邻里情、长幼情等等,日常生活中普遍而普通的感情最能触动观众的心弦,引起观众的共鸣。《金沙》这部音乐剧作品首先是以情制胜,凄美的爱情故事就像发生在身边、发生在昨天。其次,作品充分利用了中国人喜闻乐见和耳熟能详的戏剧元素,中国人对羽化成仙和虚无幻境之中所展现的“异度空间”有着很大的想象空间与想象热情。神仙道化剧中所蕴含的哲理性的价值观,和婉转迂回的实现抱负和理想的合理想象,是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定势的,《金沙》的美就是这样被中国观众认可的。《金沙》无疑是现代的,但看惯了《张生煮海》、《柳毅传书》的中国观众对这种古今结合且有能够穿古通今的情节设置显然很能接受。这些也许正是这部音乐剧至今仍然在上演的重要原因。

笔者不同意一些作者认为中国的音乐剧只是自家关起门来的“自娱自乐”、与国际接轨显得渺小之说。音乐剧在进入中国观众的视野之前,中国的歌剧事业和声乐表演事业正发展的如火如荼,从单项上来说,我们具备了音乐剧在中国生根发芽并开花结果的前提条件。中国观众有着挑剔的眼光和一流的欣赏水平,当《剧院魅影》袅袅娜娜地来到上海时,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拥抱了它;当《猫》们携带的“巨型垃圾场”登陆北京时,他们也快乐地与世界猫迷们享受了一场视听的盛宴,从观众的角度来说,他们不允许中国本土的音乐剧像一个颓废的年轻人一样自己玩儿自己的,他们要求中国自己的音乐剧像朝阳一样热力四射、生机无限、希望无限。《金沙》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底蕴所生出的一朵绚烂的夏花,她经历了岁月的轮回,使得中国的音乐剧深深地吸吮了母亲古老而醇厚、甘美而香甜的艺术乳汁,散发出浓郁的中国气息,引起了所有观众的共鸣。至于与国际接轨,如果说欧美音乐剧的豪华、奢侈,强烈的视觉轰炸叫做国际水准的话,那中国的确无法与之匹敌,可众所周知的是,这些个给大家带来超豪华视听享受的国际水准也一定程度上是英国与美国百老汇之间恶意竞争的产儿,尽管他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这绝不是中国音乐剧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牢记列宁的那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至理之言,老老实实地扎根中国、踏踏实实地体会中国、真真正正地体现中国,向欧美乃至日本音乐剧的成功经验学习,大大方方地发挥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揉以我们老祖宗留下的珍贵艺术遗产,使其散发出崭新的光华和气质,真正让中国人爱上音乐剧,懂得音乐剧。如此这般,我想中国的音乐剧要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恐怕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约翰.马丁著《生命的律动》[M]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4年版 第5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 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第560页

[3]《鲁迅全集》卷一[M]人民文选出版社 1959年版 第297页

作者简介:李铁林(1987—),男,河南商丘人,音乐学硕士,研究方向:流行音乐、音乐剧表演。

上一篇:文学欣赏的有效教学模式探究 下一篇:也谈汉语中的重叠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