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楼内部交往空间的有效性设计方法研究

时间:2022-05-27 10:33:16

高校教学楼内部交往空间的有效性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21世纪以来,中国大学教育模式从封闭走向开放,教学空间呈现开放性及多样性的发展趋势,公共交往空间对学生的行为影响也越来越大。但纵观高校扩招以来,许多教学楼拔地而起,其功能单一,建设粗糙,空间质量不高,而对培养学生交际和创新能力的交往空间更是缺乏合理的设计。本文通过对高校教学楼内部交往空间现状的探析,归纳出一些内部交往空的有效性设计方法,为未来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学楼;交往空间;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当今世界的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日益扩大,使现代高等教育正发生深刻变化,为高校教学楼设计的设计带来巨大变迁。高校教学楼的交往空间设计是当前高校建筑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随着教学思想和教学体制的巨大变化,致使设计中内部交往空间的打造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本文从学科交叉与融合出发,探析高校教学楼内部交往空间的特点和设计策略,为未来设计的提供参考。

一、教学楼中交往空间存在的意义

只要有人存在,无论是建筑室内或室外空间,人及其活动总是吸引着另一些人,人们为另一些人所吸引,就会聚集在他们周围,新的活动便在进行中的事件附近萌发了,这种交往空间中发生的活动多是浅层次的,大多是被动式接触―即作为旁观者来领略素不相识的芸芸众生,但这种活动却极具有吸引力。这种无拘束的广泛交流既可以使熟悉的人,也可以使陌生人,在“看”与“被看”中表现个人的自尊及对自我价值的认可的满足。

如今,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更加注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而传统教学模式是课堂内被动的接受, 培养创新精神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交流和实践中激发新思维,因此优质良好的交往空间很有必要;当代社会网络信息发达,大部分学生从网络获信息,部分学生的交往活动也依赖于网络,不愿意与人交往,这促使了校园“宅”文化的产生,这种现象是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因此,高校要创造更加富有魅力的空间来吸引学生走出宿舍,接触同学。

二、大学生对公共交往空间的需求

建筑的设计要以人的行为特征及心理需求为出发点,因此,对公共交往空间的研究也必须扎根于学生的基本需求。

1、舒适性和安全性的需求

舒适性和安全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及心理需求。舒适性需求包含交往空间的美感要求,并实现其基本功能(如保温、隔热、采光、通风、遮阳、降低噪音等),有足够的休息设施等。 安全性需求包括教学楼内学生在学习、交往的过程中人身及物品的安全需求。

2、私密性和开放性的需求

私密性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 私密性并不代表完全的封闭,某种程度上是指领域感,保证群体或个体免受外界的打扰;同时人在保证私密性的要求下,又希望与他人进行交往,通过交流来提升自我及获得别人的认同。

3、场所感和个性化的需求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对与众不同的东西印象更深,大学生正处于个性鲜明,追求独特的阶段,公共交往空间要考虑于创造个性空间来迎合学生个性追求。同时公共空间也要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的环境及文化,使使用者具有认同感和共鸣,从而增加空间内涵。

三、高校教学楼公共交往空间现状

1、空间环境质量差

环境质量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声、光、热等因素,有的公共交往空间由于没有处理好位置及界面的隔声问题, 很容易与教室上课声混杂,影响空间质量;通风采光相对较好,最突出的问题是夏季遮阳问题,高校的很多平台空间(尤其是西向的),由于没有任何的遮阳处理,导致夏季无法停留。

2、服务设施缺乏

既然是用于交往的空间,必然要有必要的服务设施,比如桌椅,储物空间,饮水器等,但这些在高校公共空间中很难发现,这也导致了学生无法长时间地停留,更别说进行一些文体活动。

3、空间使用率低

由于高校盲目的追求空间的气派感, 往往设计一些大尺度的空间,而又缺乏二级空间划分,使使用者没有存在感,同时由于设计者没有对教学楼空间的人流路线进行充分的考虑,也导致了经过公共交往空间的人流量少,从而利用率低。

4、空间缺乏内涵

很多高校的各大学习的公共空间都大同小异,都追求现代主义的简约风格,没有结合当代的自然及人文环境进行特色化的处理,导致空间没有吸引力,缺乏标志性。

四、探讨教学楼内部交往空间的设计策略

1、满足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设计策略

(1)适当的空间界面

空间有实体界面围合而成,良好的围合界面处理会给人舒适感和安全感,界面的设计要点主要有合理的尺度,给人带来亲切感;虚实处理合适的界面来带来视线的沟通,增加空间由于可视性的增加带来的安全感和与环境的亲切感。

(2)良好的物理环境

主要包括处理好环境的声、光、热条件,研究表明人们选择活动场地时首先考虑的就是阳光,取得良好的光照可以通过交往空间的朝向及顶界面的处理来实现,在获得阳光的同时,也要考虑夏季遮阳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筑形体的处理,良好的遮阳措施等来实现,另外,也要考虑公共空间夜间照明的光条件,调查表明,灯光灰暗的空间对人们的吸引力不足,同时还会引发使用者对安全性的担忧。

(3)人性化的服务设施

交往空间想要活动发生就应该提供可以引发活动发生的事物,必要的服务设施可以为空间增加魅力。首先,公共空间要具备与学习相关的桌椅,用于信息获取的无线网及电源的插口;其次,要增加生活服务设施比如饮水处、储物箱、小卖部等;最后,可以增加一些学生在教室学习疲累之余可以活动的文娱设施,比如躺椅、活动器材等。

2、满足场所感及个性化的设计策略

(1)通过与地域自然及社会环境的沟通来增加场所感

场所感是使用者对空间环境的情感认知。可以通过增加空间的与地域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融合来达到与使用者产生情感共鸣。通过形体及景观的处理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产生互动式交流;通过探索当地的地域文脉,找到空间设计策略,比如王澍先生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就根植于当地的场所结构,寻找中国传统建筑与山水共存的空间模式,探索出新的校园建筑空间形态,并诠释出园林和书院的精神。

(2)通过提高空间的识别性及差异性来创造个性化空间

个性化是新时代年轻人追求的价值观之一,同样对于空间而言,具有个性化的空间也会成为学生们追捧的对象。空间个性化可以通过提高空间的识别性来实现,具体方法可以通过色彩的运用,个性化的景观小品,特殊功能场所的设置等来实现。

3、满足私密性及交往性的设计策略

(1)设计边界和个人空间来增加私密性

空间的边界能够提供给人们安全感和私密性,同时私密性也需要一定的个人空间。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大空间进行二级领域的划分来达到提供边界和个人空间的目的,可以通过柱子,矮墙等来界定空间,通过增加花坛、走廊等的凹凸变化,来提供更多的停靠边界,同时也达到营造个人小空间的目的。

(2)提高易达性和可视性来保证交往性

任何空间想要增加交往性,舒适性及安全性的要求是基本的,除此之外,增加交往性还需提供更多的人流接触量和营造良好的二级空间,增加人流接触量可以通过合理的考虑人流路线来提高空间的易达性及通过界面及形体的变化等设计来增加空间与外界的可视性来实现。

结束语

在高等教育教学模式转变的时期,对教学建筑的设计模式和设计思想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大学学部的管理模式的应用,以致高校教学建筑设计思想发生巨大变化,高校教学楼设计时,应体现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思想,创造出合理的人性化交往空间。

参考文献

[1]赵春丽.停留空间设计与公共生活的开展[J].中国园林,2012(7).

[2]昕若,沈叙元.对高校交往空间设计优化的建议[J].华中建筑,2006(5).

上一篇:高有机负荷低温对CASS工艺的影响 下一篇:高速铁路隧道富水区防排水施工技术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