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现状与未来

时间:2022-05-27 06:04:19

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现状与未来

【摘 要】我国的教育水平正在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层面也在逐步扩大,我国在人才的教育引导和培训实践中一直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倡导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时发展的今天,做好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和谐校园

现代社会,大学生在社会中占有一定比例,而贫困大学生也绝非少数,所以,近些年随着在校大学生人数的增加,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就业指导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国家相关部门级各高校也及时出台许多优惠政策来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帮助。

一、贫困大学生的在校生活

贫困大学生在学校中总是因为或多或少的原因受到他人的不公平对待从而产生一些心理上的障碍,主要指贫困生面对物质贫困的巨大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较之普通家庭中的青少年,那些家庭遭受严重经济损失或者长期生活在贫困中的青少年出现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的危险要更大。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中的弱势群体,面临着经济和学业等方面的压力,再加上成长环境和社会氛围的影响。很容易产生心理贫困现象。作为辅导员,就要更加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积极关注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帮他们解决。据我多年的观察经验,贫困大学生的的消极表现为主要表现为较强烈的自卑心理、敏感的自尊心理、较严重的自闭心理和较明显的抑郁倾向,这些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不仅影响其自身的人格完善、人际交往、学习成绩,如不加以正确引导还容易引发一些心理疾病,给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蒙上阴影。这种心里贫困如果严重还会引起危害社会安全与和谐的问题。

二、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困难问题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校园中很大的、特殊的群体,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创建和谐校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究其真正的原因,不难发现,贫困生就业难的问题包含了社会,家庭和自身的多种因素。国家毕业生的整体就业压力在上升,情况不容乐观,高校毕业生已超过新成长劳动力半数、新增就业岗位半数。

高校在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误区目前,高校的贫困生政策重点仍然放在物质和资金资助上,“奖、贷、助、补、减、免、缓”等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体系较多,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政策较少。同时,一些高校的贫困生就业工作还很不平衡,侧重就业指导,忽视心理辅导,教学方法单一;侧重普遍教育,忽视个别教育,针对性不强;侧重就业安置,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片面追求就业率。

其中,用人单位也在选择人才的时候有意无意的在乎这些问题,这其实是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贫困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及阅历未必比普通大学生少,甚至有可能更丰富,在他们身上或许有更多常人没有的意志品质,信念,态度和追求,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得到什么,并且动力十足。用人单位更在乎的是是否是学生干部,共产党员……但这些荣誉并不能说明一切,可能贫困大学生因为某些条件的限制无法获得这些华丽的东西,但他们也确实没有理由被拒之门外,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工作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其他不和谐社会因素社会转型期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急功近利的思想,某些社会舆论的不正确导向,以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消极现象、社会腐败问题等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社会就业机制不完善,不健全。一些不公平,不正义的现象仍然存在,他们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让他们不再相信社会,也不再相信自己。

经济因素对贫困大学生的影响巨大近几年毕业生求职成本(形象包装、制作简历、电话费、门票费、路费、食宿费等)不断攀升,贫困家庭再支付了高额的学费后,已无力支付学生用于求职的费用。求职投入上缺乏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贫困大学生成功就业。

择业期望值高,择业观不合理贫困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家庭是四处举债读书,学生希望尽快收回高昂的教育成本获得高回报;有的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读书意味着要出人头地,改变命运,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可以衣锦还乡、光耀门庭。择业期望值较高和不良的择业观使许多就业机会擦肩而过。虽然他们在读书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可是作为刚刚毕业,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想要求得一份薪资较高且环境较好的工作是不可能的,在职场的竞争范围,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埋头苦干,不断创新才会或得自己想要的成绩。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综合素质欠缺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直接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尤其在进入高校以后,由于贫富差距的明显,更容易导致他们的自卑心理。又因为经济或心理原因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失去了许多锻炼机会,造成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较差,综合素质欠缺,这必然会导致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处于劣势。所以作为贫困大学生,要敢于抬头,勇敢的向前,不要忘了自己的目标,迎难而上,学会在逆境中生存,等到自己成功的一天,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也可以自豪的说,我无怨无悔……

三、如何引导和管理贫困大学生重塑信心,走向未来

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首先应该客观的去看待这些问题。即不能把“贫困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对立起来,如果将两者比较,这样我们就不能对贫困生的心理现状做出客观评价。如前所述,贫困大学生一般都是在比较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艰难困苦使他们较早地成熟,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也成为他们成就人生的宝贵财富,使他们具有一些较优良的心理品质和强大的信念,我们在看到部分贫困生存在一些心理问题的同时,更应看到他们在苦难中形成的优良的心理品质,对他们进行正面的鼓舞和教育,这样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要在校园中营造积极地文化氛围,给贫困大学生一个美丽的精神家园,环境是能改变人的。高雅、优美的校园环境对贫困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塑造贫困生的心灵美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高校要认真制定校园文化规划,创造一个既优美、整洁又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校同环境,营造出健康向上、民主文明、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拓展贫困生的心理空间,使贫困生保持最佳的心态,培养成熟的主体意识,生动活泼、全面自由地展现个性,让贫困生有一种身在其中的愉悦感、轻松感和自豪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他们的消极、不良的心态。第二,要加强班级、社团、宿舍的整体建设,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团体活动是减轻贫困大学生自卑、焦虑,增强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有力措施。如果贫困大学生能经常参加各种团体活动,与广大同学打成一片,就会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帮助,更加开放自我,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信。校团委可以制定相应的活动方案,组织学生班级、社团或寝室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高品位的文化、科技、娱乐、体育活动,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提高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增进友谊,开阔胸襟,同时要重视在班级、社团和宿舍的同学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相互沟通的良好人际关系,营造出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从而缓解和消除精神上的压力。

在就业方面,学校要加强领导,全员参与,切实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要调动全校上下的力量,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毕业生充分就业;再次,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用人单位的支持,从而在政策、经费、服务、项目等环节上得到更多的帮助。社会要深化改革,建立对贫困大学生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引导,完善就业机制,出台优惠政策,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经济和精神上的保障。用人单位要采取公平公正的态度,一视同仁,让贫困大学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此外,大学生本身还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踏实肯干,脚踏实地,不眼高手低,经得起社会的考验与磨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全能型人才。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祖国的繁荣与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赵立明.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初探[J].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6):43-44.

[2]陈德明,张革华.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构建学校支持体系[J].前沿,2004(10):153-154.

[3]余秀兰.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上一篇:材料作文“快与慢”、“急与缓”素材运用指导 下一篇:心灵·人 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