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普通话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时间:2022-05-27 01:42:00

浅谈普通话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今的社会,随着电视、收音机、广播电台、电脑等广播媒介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生活在普通话的环境中,会说普通话已不是什么难事。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生从小就对普通话耳濡目染,普通话水平要比上辈高得多,再加之有些学生对推普工作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普通话学习比较轻视。学习兴趣并不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普通话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并真正实现普通话课程的教学目的就非常值得我们思索。

一、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笔者作过一个简单的调查,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非常轻视普通话的学习,他们普遍的论调就是“说不说普通话是我个人的事情”、“发音再标准也没有什么用处,能交流就行了”。

语言可以说是一种习惯,学习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形成一种新的语言习惯的过程,所以,任何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学习者坚持不断的训练。普通话的学习也是如此,从方言的发音习惯过渡到普通话的发音习惯,需要学生有较强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课上积极地配合,课下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坚持训练,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否则。授课教师陷入上演独角戏的尴尬。所以。授课教师在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兴趣上要多下工夫。

1 从理论上讲清楚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意义。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共同语是随着文明的进步而产生,而共同语的普及程度也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所以,有的学生认为“说不说普通话是个人的事”就显得浅薄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语言文字的规范越来越重视,推广普通话成为我国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一大任务。很多职业都有了相应的普通话级别的要求,所以。提高普通话是为迎接今后工作挑战做好准备。

2 让学生感受到汉语语音的美妙。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之一,由于音节中元音占绝对的优势。再加上声调的抑扬顿挫,使汉语富有音乐的美感。特别是诗词作者充分利用汉语音节创作了大量的美文,其中的音节节奏有的铿锵,有的婉转。授课教师可播放大量的诗词朗诵材料,让学生感悟到汉语的音韵美。

3 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认识到不足,才能有学习的欲望。授课教师还要对个别学生进行典型案例分析,诚恳地指出需要提高的地方。

二、如何实现普通话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1 教案设计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普通话讲授内容主要是讲授普通话声、韵、调的发音理论,但也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因为不同方言区的学生,由于受方言的影响,发音的错误和缺陷是不一样,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都是不一样。由于授课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乏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普通话的实际运用水平难以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首先了解学生的来源。笔者总结多年普通话教学经验,提倡在教学中应大力贯彻方言辨正法。方言辨正法是一种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教学方法,它基于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改正学生的发音错误和缺陷,使教学过程中做到了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它通过传授给学生山东方言的基本语音特点,以及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让学生知道自己家乡分属的方言片、方言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各自总结家乡话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这样在提高普通话时,每位同学都有了各自的学习重点和难点。纠正发音错误和缺陷有了针对性,也使教学真正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2 课堂训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训练中,辨音训练是不容忽视的。要让学生发准每个音,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判断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具有较高的辨音水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自己和他人的“辨音医生”,便于自学和相互交流学习。当然,学生听音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循序渐进。听音训练的形式很多,课堂训练主要有四个步骤:①教师朗读普通话与方言对比材料,学生集体辨音判断;②对某个学生的发音学生集体纠错;③学生分组,集体对某个学生的发音进行辨音训练;④学生用录音软件录音,对自己的发音进行纠错训练。这样在课堂训练中。学生们就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一种学习普通话浓厚的氛围。

普通话课堂中,要巩固方言辨证法的教学效果,还要随时穿插言语情景的训练。这种训练主要是训练学生在脱离语言材料后,能否准确流利地运用普通话,这也是普通话教学的归结点。情景的设计可灵活多样,可以单人说话、多人交流,也可以辩论赛的形式展开。难易程度视学生水平而定,可由日常生活情景转移到特定正式场合。在学生口语训练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大胆展示,战胜恐惧羞涩的心理。在训练结束时,授课教师要认真点评,指出发音中的错误。以及语言交际中的不妥。

3 课下训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普通话的提高光靠课堂有限的练习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说好普通话的意识。学生可以组成普通话互助小组,在日常交流中相互帮助、相互纠错。学校也可以定期开展普通话大赛、演讲比赛和诗歌朗诵赛等,不断激励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热情。

殷梅:青岛科技大学(崂山校区)传播学院。

上一篇: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体制的思考 下一篇:浅析校园体育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