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促进作用

时间:2022-05-27 01:04:41

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促进作用

摘要: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他所处社会的社会规范,可以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从而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如果儿童社会化发展顺利,就会发展成为具有适应社会需要、社会变化的能力和处理各种复杂社会现象的技巧的人。而在这个过程中起作用的因素很多,如家庭、学校、社会文化、同辈群体、工作单位等,毫无疑问家庭在社会化过程中起着最初的、也是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由家庭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社会化

从一个不懂世事的自然人成长为一个能感知社会并能适应社会的社会人,就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而这有可能花费一生的时间。在人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中,通过遗传得到的先天条件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但更重要的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在此,文化传承和教育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1、儿童的社会化

所谓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逐渐习得一定社会的各种社会规范,然后可以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取得社会生活适应性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从而使社会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1.1儿童社会化的主要手段

儿童的社会化主要是通过教育实现的,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1.1.1 在学校里,儿童可以学到各种文化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而且从书本中他们也可以间接学到一些关于社会方面的知识。在学校里通过和同辈群体的接触的同时也会促进他们心智方面的成长,由此你他们慢慢地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

1.1.2 在社会教育方面,儿童通过与大人、朋友间的互动,而且现在处于信息化时代,儿童获得各种知识更加便捷化,他们逐渐习得社会上的一些规范,摒弃一些他本身自以为对的东西,也就是他作为生物人的一些东西他会舍弃,而慢慢地融入社会中,成为一个社会人。

1.1.3 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的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有助于儿童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则,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儿童建立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有助于儿童培养正确的角色意识。

1.2儿童社会化的意义

儿童社会化是当儿童个体获得态度、价值、需要、交往技能及其他能使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品质的过程。通过社会化,儿童学会以社会所允许的方式行动,从一个生物的个体转变成一个社会成员,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儿童社会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家长的素质,社会文化环境,学校教育以及儿童的主观努力等都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2、家庭与家庭教育

2、1家庭的概念

家庭作为一个群体,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以及收养关系构成的。其特点主要有:第一,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婚姻关系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婚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血亲(收养关系的是准血亲)。传统社会中,血亲重于姻亲,这是由于传统社会注重传宗接代;现代社会注重婚姻质量,姻亲日益显得重要。第二,家庭是一种初级社会群体,其成员之间有较多的面对面的交往,有直接的互动与合作。第三,与其他社会关系比较,家庭关系最为密切、深刻。它包括性、生育、赡养、生活、事业、经济、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关系。

2.2关于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 由于组成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其他的社会关系, 它对于青少年行为习惯的指导便具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2.2.1家庭教育的概念

家庭教育有助于儿童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则。

2.2.1.1家庭教育主要是一种随意性教育

其主要方式是言传身教, 潜移默化。儿童出世首先接触的是父母,社会施于他的影响,也首先是通过父母和家庭来体现和实施的。有些是家长有目的地进行, 如家长教孩子说话、识字、生活常识、社会规范等, 但有些则是无意中进行的,这些教育主要通过家长的一言一行来实现的,如家长生活方式、交际方式、人生价值观甚至一些性格表现都会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给孩子,对他的社会化起到深刻的影响。

2.2.1.2家庭教育是一种参与性教育

家庭教育这种社会化因素与其它社会因素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在于它的参与性,子女成人之前,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长期的共同生活,使得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了解,父母从子女的言行举止中便可以把握他们思想活动的脉络,这就容易做到因材施、因势利导。另外,家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除了具有社会关系以外还有血缘关系,这就使教育带上了亲切感,又具有权威性。一般来说晚辈是尊重长辈和依赖长辈的, 所以长辈教育晚辈效果要好些。

2.2.1.3家庭教育是一种基础性教育

教育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基础很重要。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如果父母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影响孩子,孩子长大就可能成为具有独立工作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如果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的期望相悖,那么父母给孩子的影响在子女以后的社会化中也是很难改变的。

2.2.1.4家庭教育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

一个人出生以后便生活在家庭之中,即使长大成人也离不开家庭,离不开家庭成员的相互影响。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渡过的,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比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要稳定的多。正因为家庭教育的长期性和连续性, 使它成为终身教育的基础。即使一个人完成了自己的基本社会化过程,学会了基本社会生活技能,了解了基本社会规范,家庭仍是继续社会化的场所。因为社会化贯穿人的一生,有许多新的技能和规范需要人们去学习掌握,就是到了晚年,人们还是在家庭中生活,接受家庭成员的相互影响。

2.2.1.5家庭教育一般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

一个正常的家庭都有家风,所谓家风就是指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习惯和生活作风等,家风是家庭和世代繁衍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家风一旦形成,会成为一种顽固的习惯势力,不仅影响当代的家庭成员,还会影响许多代。这是家庭教育的继承性和延续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这种继承性和延续性还表现在兴趣、爱好、技能、职业等方面,这也是所谓家传、世家、家学等出现的主要原因。子女在父母的熏陶下,逐渐产生某种兴趣,继而子承父业,世代相传,不坠门风。这是个人社会化受家庭影响的一个突出表现,也是家庭教育的特点。

3、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化

根据个体社会化的内容,家长应做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3.1让儿童在家庭中学习社会知识

初生婴儿除了吃喝拉撤的本能外,其他社会性生活能力,不经教育就会一无所有,因而父母不得不从吃饭、穿衣、走路开始教育。吃饭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它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用筷子夹菜,用桌子放菜,请客人上座等家长都要教给孩子。从孩子自己吃饭到招待别人吃饭,从吃饭知识到吃饭礼仪孩子都是有意或无意学习的。孩子如何走路,如何坐立,如何穿衣,都要由家长首先教给儿童。孩子大一些,家长还应让他们学习做饭、洗衣、收拾屋子等。现在好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主要是家长没有给予孩子这方面训练的结果。在世代交替过程中, 人们的劳动能力或谋生能力比日常生活能力更重要。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 很多生产是在家庭中进行的,如农民种地、养鸡等,还有很多手工业也都是在家庭中进行的,所以家长应在教给儿童生活知识的同时还要教给孩子生产知识、科学知识,教给孩子认字、数数,给他们讲故事。这种启蒙教育对孩子将来到学校学习无疑是有好处的。当然,在启蒙教育中,要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3.2让儿童在家庭中接受社会规范

人们通过社会求生和发展,与他人交往,因而必须懂得行为规范。家庭是个体最先进入的人际群体和社会组织,儿童在这个组织中首先认识和接受生活规范。例如,在家庭中,伦理道德规范是社会规范训练的主要内容。儿童往往从实际的家庭生活中学习父母子女的礼节,学习兄妹之间的伦理规范,甚至从父母活动中自觉或自发学习接受夫妻生活的一些准则。此外在父母和亲友的指教下, 儿童在家庭生活中也能学到一些待人接物的交往规范。学习的效果如何与家庭文化有关。一个比较严谨的家庭儿童接受到的规范就多,松散的家庭孩子接受到的规范就少。伦理道德规范训练中要注意选择,对封建礼教的东西应进行批判,提倡共产主义伦理道德规范的学习,培养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接班人。社会规范教育是比生活技能教育更难的社会教育,主要因为:第一,人的生物性和个表现力顽强, 排斥规范;第二,社会规范之间常常自相冲突,使人无所适从;第三,社会变迁不可避免地造成人们规范场的变化, 人们的行为从一种规范场转人另一种规范场,很难抹掉旧的痕迹。从而家长在家庭中要对儿童进行严格训练,使其接受各方面的有益的社会规范。

3.3让儿童在家庭关爱中领会社会角色

角色,是指个人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责任。角色分大社会角色和小社会角色,前者是家庭外角色,后者是家庭角色。儿童刚一出生就取得了儿子这个角色,接着投入越来越广的关系网,就获得了更多的角色,如孙子、哥哥等,因为个体最先进入的是家庭关系网,所以,最先获得的是家庭角色, 获得了角色以后再从家庭生活中不断领会家庭角色。儿童最初根本不理解角色, 只是随着个体心理发展到有认识理解能力时,才可能逐步领会角色,领会过程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的。儿童一方面看父母和他人对自己怎样。如果自己很容易接受,就以为父母和他人可以这样做,另一方面自己行为之后看父母和他人的反映,如果反映是肯定的,那就强化了这种行为,否则就取消了该行为,这是儿童对人际关系和角色的最初理解。比之更高一点的理解是模仿他人角色, 看哥哥和姐姐怎样在父母面前做子女,自己也照着做。再高一层的理解是通过学习实现的,即听父母和他人指导,向父母和他人请教,比如听父母说做个好孩子应该听话、不胡来,儿童就照此扮演好孩子角色。最高层次是在家庭生活中自觉地学习和体会。比如看父亲对母亲的言行、态度考虑今后自己如何做丈夫,看兄、姐恋爱,从中设计自己如何人,总而言之,无论哪一层的理解和领会角色,都离不开家庭关系和家庭生活实践,这就要求家长注意自己的角色意识对儿童的感染。至于家庭外角色, 绝大部分人并不是进入某种关系后而考虑如何处理这些关系,或站到某个岗位上才开始考虑怎样充当这个角色的。人总有某种预见性和主观愿望,在进入某种角色之前根据自己学来的知识类推新角色应怎么做,个体在从家庭走向社会时就是如此,不管正确与否,大概都对未来角色有所理解,比如儿童要入小学了,他对自己进入学生和同学这些角色都有所设想。家长就在孩子做这些设想时应给以帮助,使他们进入未来社会角色时能及早的适应角色,强化他们的角色意识。所以儿童不管是领会家庭角色或家庭以外社会角色,家庭各种关系的教育和熏陶都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1、杨莉:《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

2、周宗奎. 论儿童社会化研究的发展及其趋势[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5).

3、庞丽娟, 胡娟.论社会化及其现代教育意义[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 .

4、姚本先: 《论家庭与儿童个性社会化》, 载于《上海教育研究》, 1994年第8期。

5、李幼穗.《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PLC结合传感器对液位的设定及监控 下一篇:基于Vega的碰撞检测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