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史教学的一点思考

时间:2022-05-27 09:02:40

对数学史教学的一点思考

曾经听两位老师上了同一节课“用字母表示数”。这两位老师对书后面的“你知道吗”的教学,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我感触颇深。

一位老师是这样上的:在课的最后,用多媒体出示了“你知道吗”。

另一位老师则在新授完小棒搭三角形,学生知道数太多了,可以用一个字母把它们都概括进来以后,教师让学生进行“编故事”游戏。故事的最后,老师请大家猜猜,从用缩写的方法表示数到韦达把字母当作符号来表示数,用了多少年?学生猜测后,教师告诉学生——整整1200年!

对比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反映大不相同:前者孩子们眼神空洞、茫然,显然这段数学史的引入并没有触动学生的情知;后者学生积极参与编故事当中,对用字母表示数的发展史,学生身临其境,惊讶感叹,敬佩之情洋溢于表。显而易见,教学的效果明显不同:前者,学生知道并记住这段数学史的很少;而后者,教者巧妙地使数学历史不再仅仅是一种事实性的告诉,而是充盈着人类智慧递进的历程,为学生构建数学理解提供了支撑。而且,教学中引起学生对“人类认识提升用了1200年”的有意注意,既激发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激情,又减少了另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焦虑。

数学史知识作为学习内容的注解和阐释,对完善知识内容,丰富学习内容的内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数学知识的学习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可以活跃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了解数学价值的同时缩短心理上接受某一观念的时间。而现实的情况是,教师普遍对数学史“高评价,低应用”,究其原因,大多是课上无时间、手头无材料、胸中无知识、上面无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这一现象已有所改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因此,教师要教学中挖掘相关历史文献,创造性地制作适用于教学、自然、可信的“历史外套”,使学生在经历概念的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明了概念的效用与需要,从而获得牢固的印象和透彻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让数学史教学有血有肉

数学是随着社会发展的,让学生了解数学史有其重要价值。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如果不在教学中有意渗透数学史的有关知识,那他就不可能很好地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就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利用各种手段多阅读,吸收各种有关数学史方面的知识,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以及对学习内容的注解和阐释,提高自身的素养。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要亲自经历知识的源与流,从数学家的废纸篓里寻找知识的源泉,感受数学思想的熏陶和方法的冶炼。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吸取数学知识的原汁,掌握数学知识这座宝殿的精华,提高能力和素质,成为知识的主人。

二、让数学史教学情境交融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说:“孩子应该重复人类的学习过程,但并非按照它的实际发生过程,而是假定人们在过去就知道更多的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东西,那情况会怎么发生。”数学史的引入不必完全遵循发明者的历史足迹,教师要挖掘相关历史文献,使学生在经历概念的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明了概念的效用与需要,从而获得牢固的印象和透彻的认识。

进行苏教国标版三年级“24时计时法”教学时,课的开始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了一段精美的开场白谈话,用动漫方式展现了古代计时的方法:先有日夜之分,接着以立竿测影计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人民发明创造了水钟、沙漏、滴水漏沙等等。欣赏在轻松的氛围里,由衷敬佩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历史厚重感和美感,从而培养了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动机,使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其教育教学功能。

三、让数学史教学有声有色

要想让学生对数学史的了解做到既“雁过留声”,又“雁过留痕”,光靠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是不够的,有必要充分利用数学活动课、兴趣小组等形式,建立起多通道但又反映“数学文化”特定内涵的联系。比如让学生建立班级个人数学博物馆、举办数学史绘画展览、采访拍摄数学家摄影作品、创作数学故事连环照片(连环小说)、剪辑幻灯片,领略数学家艺术的形象;大量接触感兴趣的各种数学百科知识;举办活动,如数学诗情交流会、数学诗情表演比赛、数学诗歌朗诵大赛,从而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与数学历史对话,进行充分的感受、表现和展示,使每个学生都有全面自由发展的空间。

数学知识源远流长,可以让学生了解的数学史和数学家很多。在数学课上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爱数学的热情。教者要在教学时多下功夫,真正让数学史知识走进学生心田,不能流于形式,既要“雁过留声”,又要“雁过留痕”。

上一篇:提高小学生记忆英语单词的能力之我见 下一篇: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应落实在日常的应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