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实习医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时间:2022-05-27 07:13:11

精神科实习医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关键词】 实习医学生;焦虑;抑郁;心理问题

【摘要】 目的 探索精神科实习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措施。 方法 对56名精神科实习医学生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调查,对发生的心理问题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 结果 医学生在精神科实习前焦虑、抑郁检出率显著高于干预后(P<0.01),女生检出率显著高于男生(P<0.01)。 结论 对精神科实习医学生在实习期间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可有效防治和降低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关键词】 实习医学生;焦虑;抑郁;心理问题

Mental health of medical college internes in the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an effective way to decrease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the medical college internes in the pschiatrical department. Methods 56 Medical College internes in the psychiatrical department were researched by SAS and SDS before and after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Results The scores of SAS and SDS of prointerven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postintervention. The scores of SAS and SDS of female stud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male students.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was a realistic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medical college internes practising in the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Keywords】 Interne; anxiety;depression;mental health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竞争压力的增加,加之人际交往的复杂化,导致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已日显突出[1]。为探讨医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心理问题及相关因素,我们对2005年在我院实习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并针对发生的心理问题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5年在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实习的56名医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31名,女生25名;年龄20~24a,平均21.24±2.67a。排除躯体疾病及有精神疾病史者。

1.2 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2]对入组大学生进行测评,以SAS和/或SDS≥50分为焦虑/抑郁检出标准。在精神科实习前由研究者对被测者详细讲解评定目的,统一指导语,要求被测试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如实做出评定。实习后对所有学生进行心理干预1次・w-1。心理干预主要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及音乐疗法。实习4w末再次采用上述量表进行测评并进行对比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χ2检验,t检验。

2 结果

2.1 焦虑、抑郁症状检出率 实习前11名(19.64%)医学生SAS评分≥50分,其中男生4名(7.14%),女生7名(12.5%),女生焦虑检出率显著高于男生(χ2=6.75,P<0.05)。干预后5名(8.93%)SAS评分≥50分,干预前显著高于干预后(χ2=4.13,P<0.05)。实习前9名(16.07%)医学生SDS评分≥50分,其中男生2名(3.57%),女生7名(12.5%),女生抑郁检出率显著高于男生(χ2=8.35,P<0.01)。干预后3名(5.36%)SDS评分≥50分,干预前显著高于干预后(χ2=6.38,P<0.01)。

2.2 干预前后SAS及SDS总分评定比较,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SAS、SDS总分评定比较(略)

注:*P<0.01

表1显示,干预前SAS、SDS平均总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后,干预前女生均显著高于男生,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

3 讨论

本调查显示,医学生在实习前及心理干预后SAS、SDS总分有极显著性差异,同时男、女医学生焦虑抑郁情绪有明显差异,提示女性对应激事件的承受能力较男性差。

医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较突出:(1)学习负担重引起厌学焦虑抑郁情绪;(2)人际关系不协调引起情绪波动;(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引起困惑与失落;(3)对考试的焦虑;(4)对择业的迷茫引起的抑郁与失望;(5)经济攀比引起的心理失衡;(6)性和恋爱产生的心理问题等。

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1)社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由于高校学生就业不包分配,使学生产生雄心难展,壮志难酬之感,求职的失落与良好的人生期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高校收费制度的实施,那些家境困难的大学生面对与日俱增的生活费用,生活拮据,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心理考验,使他们经受着情绪的重负。(2)精神科是特殊的环境:医学生对精神科不了解及社会的偏见等,容易形成对精神病患者的特殊印象,对精神病患者的恐惧、对医院环境的陌生等易造成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3)校园文化蕴涵着消极因素的影响: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缩影,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学习生活的紧张化,业余生活的单调化等对大学生产生着不良的应激性刺激,就会构成心理压力,引起一系列负性心理表现。(4)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外在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要转变为现实性,最终还是通过大学生个体起作用,因此大学生个体是影响和制约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已有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存在明显的负相关[3],社会支持水平较高,则个体的消极情绪也较少[4]。心理问题的防治:(1)系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使心理教育经常化: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心理变化比较复杂的阶段,容易发生冲突和心理矛盾,因此,将常识性的心理卫生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了解心理学的一般知识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增强自我调控能力。针对医学生的情况,我们采取了相应的干预措施,对医学生实习作合理安排,给他们讲解在精神科的注意事项,指定专人带教,结合具体病例讲解如何接触患者、如何交谈、如何进行专科检查,并结合理论课重点讲解常见精神症状、常见精神疾病的表现、诊治原则等,使医学生对精神科有初步的了解,减轻恐惧和焦虑情绪。(2)开展心理咨询,排解心理忧愁,对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主要目的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通过个别面谈,排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通过团体咨询,改善学生的适应能力;通过心理治疗,缓解或消除心理疾病的症状[5]。(3)把心理健康教育与人生观、价值观和公民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因为个人的心理问题除了个体自身的因素外很多时候都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个体人生观价值观没有解决好,常会引起高比例的敌对情绪,加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亲和能力和健康的个性心理特点,从而与社会和他人融洽相处,良好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 肖红,侯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4,10(4):262

[2] 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4~38

[3] 陶沙,李伟.抑郁倾向大学生社会支持结构及其满意度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39

[4] MacNeil, G. , Stewart, J.C., Kaufman, A.V..Social support as a potential moderator of adolescent delinquent behaviors[J].Child and Adolescent Social Work Journal,2000,17(5):361

[5] 王长虹,丛中.临床心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119~126

上一篇:电切术加5-FU与病毒唑联合尿道灌注治疗尿道内... 下一篇:心理干预对离休干部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