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针灸疗法留针60min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比较

时间:2022-05-27 06:54:39

不同针灸疗法留针60min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比较

摘 要:目的:观察并比较不同针灸疗法留针60min治疗关节周围炎疗效,方法:将预纳入患者进行完全随机分组分为毫针组、电针组(频率选用2/100Hz)、温针灸组(每壮艾绒重3g)等3组进行治疗,分别测定治疗前和治疗后肩部疼痛指数和肩关节活动度评分,隔日1次,5次1疗程,观察并比较各组的疗效。结果:3种疗法治疗肩周炎均有一定的疗效,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

关键词:比较研究;临床疗效;肩周炎;毫针;电针;温针;60min

中图分类号:R245-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717(2012)01-0140-03

Comparison Study on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Different Acupuncture

Methods Treating 60min on Pain in Frozen Shoulder

CONG Wenjie1,FANG Jianqiao 2,WANG Chenyao2,SHI Hui2,LI Bangwei2

(1.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College,Wenzhou 325000,Zhejiang,China;

2.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angzhou 310053,Zhejia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different acupuncture methods for 60min in treating frozen shoulder pain. Methods:All the outpatients scheduled to frozen shoulder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iliform needle group, electroacupuncture(EA) group(2/100Hz Frequency) and warming needle group(weight 3g moxa) .Three groups were treated for 60min. Pain and movement of shoulder joint were taken as observed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Five times made a course to observe and compar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each group. Results:Three kinds of different acupuncture methods in treating frozen shoulder pain all got certain therapeutic effects, which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P

Key words:Comparison study;Clinical evaluation;Frozen shoulder;Filiform needle;Electroacupuncture;Warming needle;60min

肩周炎,全称肩关节周围炎,是发生在肩关节及其周围肌肉、肌腱、韧带、滑膜囊等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无菌性炎症病变。以肩部疼痛,肩关节运动功能障碍甚至局部肌肉粘连、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多发生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群,女性多于男性,病性顽固,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肩周炎是针灸临床常见病种,约占针灸科12%~15%的病例数,发病率高,临床又具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具有肯定的疗效。目前针灸治疗的方法主要有毫针刺、电针、温针灸等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然而针灸治疗肩周炎的各种疗法疗效之间没有科学的评价,结果难以形成统一;更在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随机对照等方面没有按照循证医学研究方法,临床指导价值不大。对针灸治疗本病的刺激因素如60min治疗的临床比较少见。因此本研究以肩周炎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客观评价和比较不同疗法(毫针刺、电针、温针灸)60min对肩周炎疼痛的影响,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不同针灸疗法治疗肩周炎疼痛的疗效差异不明确的研究缺乏问题。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论文选取其中73例肩周炎患者为门诊病人,病程最短2周,最长1年半,年龄在40~65岁,其中男35例,女38例。

1.2 诊断标准

根据1988年石家庄全国第一届肩关节周围炎学术研究会有关本病狭义和广义之分的理解,确定狭义肩周炎患者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疾病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规定的肩周炎诊断标准执行。A.多在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B.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长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C.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D.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1.3 病例纳入标准

符合肩周炎诊断标准及病情属狭义肩周炎患者、疼痛时间在2周以上的患者,年龄40~65岁,性别不限,自愿加入本实验并签订“知情同意书”,为纳入观察治疗病例。

1.4 病例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观察对象(如广义的肩周炎)和纳入标准者。②年龄在65岁以上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以及对电刺激或艾灸过度敏感者。③合并肩部骨折未愈合者。④长期服用(接受)其它药物(治法)以及采取综合治疗者。⑤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⑥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根据对照治疗有效率60%,实验治疗有效率90%,检验效能0.8,检验水准α=0.05,确定每组样本数。将纳入观察病例完全随机分为:①针刺治疗,②电针治疗,③温针灸治疗。

2.2 治疗措施

穴位选择:肩部四穴:肩前、肩、肩、俞,以及外关、合谷。

治疗方法选择:①毫针刺,②电针,③温针灸。

操作方法:①毫针刺激:选用直径0.30mm、长度为40mm的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中美合资苏州姑苏针灸器械有限公司),得气后各穴位平补平泻操作30s,留针至60min;②电针刺激:得气后肩前、肩(或肩、俞,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电针刺激),合谷、外关分别接电针(选用LH-202H韩氏穴位暨神经刺激仪),刺激参数为疏密波(2Hz/100Hz)、强度(1±2)MA,以耐受为度,留针至60min。③温针灸:在肩前、肩(或肩、俞,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温针灸),合谷、外关分别施用温针灸,连续施灸(每壮3g艾绒),分别至60min(约3壮)。均隔日1次,以治疗5次为观察疗程。

2.3 疗效观察

以疼痛指数、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整体疗效为观察指标。疼痛指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 Scale,VAS)评定,肩关节活动功能采用《颈肩痛》 [2]推荐的肩部活动功能评定方法,整体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制定,1997年第3辑)。

2.4 统计分析

实验数据均以均数±标准误(±s)表示,整体疗效评定采用处理等级资料的Ridit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自身前后比较分别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如不做特殊说明,将以P

3 结 果

3.1 3组患者基线比较 3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分布基本情况比较,经统计分析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分布上并无统计学差异,患者基本情况一致,具有可比性,见表1。

3.2 不同针灸疗法60min治疗肩周炎整体疗效比较

经5次治疗后,温针灸组总体疗效达95.65%,明显高于毫针组,经统计学分析有非常显著差异(P0.05)。见表2。

3.3不同针灸疗法长时程对肩关节周围炎的疼痛指数的影响

其中温针灸组治疗前后变化差值高于毫针对照组,而电针组与毫针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3.4 不同针灸疗法、对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3种针灸疗法60min治疗组中温针灸组在肩关节活动度改善中提高明显,其前后变化差值较毫针组和电针组明显提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

4 讨 论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于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肩痛不可举,引缺盆痛,云门主之”。对冻结肩进行了的首次描述和取穴治疗。中国传统中医学认为肩周炎属“痹证”范畴,又称为五十肩、漏肩风、肩凝症、冻结肩等。对于肩周炎病因的认识见于《灵枢•周痹》曰:“痹者……风寒湿气客于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明代•张景岳《类经图翼》载:“凡人肩冷臂痛者,每是风寒。肩上多冷,或日需热手抚摩,夜须多被拥盖,庶可支持,此阳气不足,气血衰少而然”。《中藏经•五痹》:“肾气内消”、“精气日衰”则“邪气妄入”。清•张璐《张氏医通》也认为:“有肾气不循故道,气逆挟而上致肩背痛,或观书对奕久坐而致脊背痛者……”。可见肩周炎的内因即是:肾气衰,气不行血,血脉不通,不通则痛。肾气衰,则全身阳气衰,气血化生不足,血不养筋,不荣则痛。而现代医学认为肩周炎是一种肩关节周围韧带、肌肉、肌腱以及关节囊发生的一种无菌性的炎症性病变。目前针灸科治疗肩周炎疼痛的主要方法有毫针刺、电针、温针灸等。但缺乏有效的对比。因此对三种方法进行对比显得尤为重要。

而今发现不同的留针时间同样对以肩周炎为代表的慢性疼痛疗效有影响,留针是针刺治病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选择行之有效的留针时间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就留针时间的长短古今论述不一,对肩周炎疼痛的留针时间的探讨更是少使之又少,导致临床应用时的混乱,因此有必要在此进行讨论。

留针的记载, 首见于《内经》,如《素问•离合真邪论》篇谓:“静以久留”,又如《灵枢经•终始》篇谓:“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灵枢经》提到“留针”共30多处。《内经》中留针时间一般较短,如《灵枢经•经水》篇谓:“足阳明,深刺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手之阴阳, 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按常人每分钟呼吸16~20 次,则十呼还不到1min。这种可能与古代的针具较粗有关。

后世留针时间一般较长。肖少卿等通过文献研究得出留针10~20min 的根据[3]。杨运宽等根据《灵枢经•五十营》“呼吸定息, 气行六寸,……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一刻相当于14min24s,指出经气循环一周的时间为28min48s[4]。黄听军[5]同样得出了留针30min的结论。

临床方面,汪立新[6]针刺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损伤观察留针时间与疗效关系,发现静留针15min和30min两组疗效优于不留针和静留针45min两组[7]。黄宏[8]观察留针1.5~3h与留针30min治疗三叉神经痛发现久留针效果好。陈友梅等研究针刺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的时效关系,结果发现留针40min组有多项指标优于留针20min组和留针60min组[9]。对灸的时间上同样引起学者的重视。张英[10]采用不同灸治时辰治疗阳虚小鼠模型,显示出灸15min可显著提高阳虚小鼠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灸5或25min则无显著作用,说明灸治时间的长短对艾灸效应有一定的影响。自从电针出现后,其方法有别于传统的静留针或间歇行针的动留针,因其存在着一定针感,使留针的意义从候气转变为催气、行气和守气,使留针过程显得更为重要。电针的刺激最有效的时间也成为众多研究者的焦点。动物研究表明电针30min大鼠痛阈显著提高[11]。有学者通过研究比较电针不同时程的效果,发现随着电针时间延长,疗效越低,提示电针时间不宜太长[12]。 鉴于此,因此本研究选择合适的病例,针对目前针灸治疗肩周炎疼痛疗法众多,而不同方法间留针时间而缺乏有效地对比问题,本研究之前已对不同疗法30min进行有效地对比,此次选择60min观察比较不同疗法治疗肩周炎疼痛的疗效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刺激时间越长,则有效刺激量越大,反之则有效刺激量越小,但如果刺激时间无限延长,也会使有效刺激变为无效刺激甚至恶性刺激,带来不良影响[13]。因此选择60min作为一个时间点进行各组疗效对比,观察是否疗效与刺激时间的关系,有利于针灸时程等刺激因素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那么通过本研究发现三种方法治疗肩周炎留针60min各组疼痛指数与其自身治疗前相比明显减轻,肩关节的活动范围也较自身治疗前有显著提高,其中温针灸组无论在整体疗效还是疼痛指数变化差值上均较毫针组治疗组优,而其肩关节活动度改善明显,治疗前后变化差值高于毫针组和电针治疗组,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差异(P

本研究结果提示温针灸组留针60min对肩关节周围炎在疼痛改善和肩关节活动度改善方面具有显著效果,然而是否继续加长温针灸时间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颜东.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近况[J].颈腰痛杂志,2000,21(2):164.

[2] 周秉文,颈肩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931

[3] 肖少卿,杨益民,方正,等.留针的意义及其应用[J].江苏中医杂志,1981,2 (5):54-57.

[4] 杨运宽,余仲权.刺留针琐谈[J].中国针灸,1984,4 (3):25-27.

[5] 黄听军.留针时间与疗效探讨[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3,13 (4):51.

[6] 汪立新.针刺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损伤时毫针留针时间与疗效关系的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1996,12 (5-6):40-41.

[7] 黄宏,久留针长针感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1999,18(6):10.

[8] 陈友梅,司惠,张压西,等.针刺改善Ⅱ型糖尿病患者心脏植物神经功能时效关系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1998,17(3):10-11.

[9] 李沛,黄筱玉.从针刺对雌猕猴生殖内分泌的影响探讨针刺的时效性[J].中国针灸,1997,17(2):103.

[10] 张英.不同灸治时辰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比较[J].中国针灸,2000,20(10):613.

[11] 叶建红,刘永莉,孙庆,等.不同时段对大脑中枢CGMP含量的影响[J].广西医学,2002,24(1):19.

[12] 窦思东,刘凯,方小玲.针刺疗程长短与刺激量对针灸效应的影响[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9,9(1):27.

[13] 韩有栋,张晓莲.试论针刺有效刺激量[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10(4):238.

上一篇:经肱动脉插管持续灌注β-榄香烯乳治疗局部晚期... 下一篇:预防阑尾残株炎的手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