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的精神实质领悟'> 《导言》的精神实质领悟

时间:2022-05-27 03:29:59

[摘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的关于实现人类解放的正确观点的阐述,文章结合国家与市民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认为对宗教的批判,并不能实现人类解放,德国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力量正在发生变化,以及无产阶级正尝试尽量让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动等。从以上这些,进一步多个角度地深掘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精神实质,以便更清晰地了解这部著作。

[关键词]市民社会;宗教;无产阶级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首先指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认为在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以后,就应当集中批判德国的社会制度。而要批判德国现存的社会制度,就不得不首先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但是,批判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上,德国人的解放需要无产阶级作为领导并在理论指导下的开展行动来实现。本文将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精神实质进行解读,以进一步了解其内涵。

一、国家与市民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国家与市民社会、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得到研究和探索,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铺就了第一块基石。在黑格尔看来,国家是最根本的,它决定了社会及家庭的产生和发展。而在马克思看来,这是本末倒置的。实际上,市民社会和家庭决定国家,家庭和市民社会才是活动的主体,是国家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因为私有制是市民社会的基础,它支配着国家权利。即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内部活动”。因此,“国家制度在这里就是私有财产的国家制度”,这对马克思将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研究方向,并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对宗教的批判,并不能实现人类完全解放

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幸福属于道德范畴。在世俗生活中,幸福是人们创造物质生活条件与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活动中因接近或实现理想而获得的精神上的愉悦满足。马克思主张“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旨在实现下述几点:一是倡导人们走出宗教幻想的幸福观。宗教神学将幸福归结为禁欲主义范围,以为追求幸福、满足物欲,视为不道德,将幸福与宗教伦理对立起来,人们应当走出宗教幻想的“幸福”栓桔。二是认为幸福是现实世界的人们的感受。幸福作为主体对实际生活条件的体验和评价,它根源于人们的社会。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境况、价值观念的不同,其幸福观也就不同。但是,幸福只是存在于现实世界,是人们现实地感受和体验的真实事象。

鲍威尔抽象地谈论对宗教的批判,认为宗教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也只有通过国家改革才能实现人类解放。而马克思深受影响的费尔巴哈在1841年发表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费尔巴哈的以人的本质代替神的本质,对马克思的宗教思想起到了很大的影响。马克思认为,“宗教本身就是颠倒的世界,反宗教的斗争间接的就是反对被颠倒的世界的斗争”,马克思否定了黑格尔企图用唯心主义体系,借助宗教维护德国的现有制度,并指出只能用人间的压迫来说明宗教,他在受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又对其实现了超越一主张用客观实际来说明宗教的作用。同时指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必须使人不能为人的统制,而政治解放并不能消灭宗教,要真正消灭对人的压迫,即私有制为主的资本主义的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实现人与人的真正自由。

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力量发生变化

(一)资产阶级不具备领导革命的条件和能力

马克思称资产阶级革命是纯政治革命,而社会主义革命是实现人类解放的普遍性革命。

同时,若资产阶级具备两方面的要求,即:资产阶级与社会其他阶级的关系,不存在严峻的对峙,并且资产阶级还能作为社会的总代表;第二,资产阶级革命慢慢呈火热态势,人们的革命情绪被不断地带动起来。但是,从德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可以看出,并不存在这些条件,资产阶级也没有能力领导革命并取得成功。一方面,德国的资产阶级的力量还没有足够发展并强大的时候,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峙的局势,已经影响到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广泛代表;另一方面,资产阶级没有先进的理论作为革命的指导,无法根据历史的进步跟新其陈旧的观点,其理论缺乏革命性、理论性、彻底性,也不能与人民群众站在统一战线上,引燃群众的革命热情。

(二)无产阶级领导革命的地位不断加强

德国无产阶级与其他的市民社会阶层,具有特殊性,它作为一个阶级,实现的解放是人类的全面解放,同时,也只有实现全面普遍的解放,才能争取自身对束缚的摆脱。无产阶级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心脏”和“物质力量”。德国的解放和人类的解放还需要一个先进的、能够掌握和运用先进理论的阶级。但是,马克思认为,德国任何一个特殊阶级都没有取得承担解放者的地位。他分析道:“德国资产阶级精神上的优越感也只是以自己是其他一切阶级的卑鄙庸俗性的总代表这种意识为依据的……就连扮演一个重要角色的可能性,也是不等这种可能性显现出来就已成为过去”。马克思在《导言》中认为,德国无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地得到上升,是由于无产阶级作为特殊阶级的代表,同时无产阶级产生于大工业发展和社会急剧解体工人贫民,自发产生的贫民和基督教德意志农奴也不断加入这个队伍。德国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有财产,宣告现存制度的解体,并把哲学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其自身和对变化的社会的觉悟性,决定了其领导革命的地位和优势不断增强。

四、理论与实践要结合起来

马克思认为革命的实现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对现实的批判要在理论基础上,作用于实践。德国的革命实践在上,表现出特殊性,即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并没有得到加强,却同时还受到封建社会的反攻倒算。因此,马克思认为,德国的革命只能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进行彻底的、有高度的实践,提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认为,德国无产阶级必须把哲学作为斗争的思想武器,无产阶级必须作为革命的领导力量,才能实现革命取得德国解放和人类解放的高度。

同时,鲍威尔等人将“批判的武器”代替“武器的批判”,认为对哲学的批判就能够完成对社会的改造。马克思打破他们唯心主义的幻想,提出思想的批判与社会变革的实践要结合起来,同时在被鲍威尔藐视的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革命动力动员下,才能对现存的私有制社会进行彻底地改造。这体现了理论不能代替实践,肯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而同时理论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变成人的自觉性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强调,先进的理论之所以能够有助于人类解放,是因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因为“彻底的革命只能是彻底需要的革命”。革命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只有抓住事物的根本、符合历史的发展要求、满足国家的需要,才能指导革命。马克思坚决驳斥把理论和实践、哲学和革命割裂开来的“实践派”和“理论派”,进一步发展了他在博士论文中就已萌芽的应有和现有、哲学和现实相统一的思想。马克思说,对思辨的法哲学的批判既然是德国过去政治意识形式的坚决反对者,那它就不会集中于自己本身,而会集中于只用一个办法即通过实践才能解决的那些课题上去。

正如费尔巴哈的一句“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类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马克思阐明了,人通过国家的中介获得政治解放,国家废除了私有制,平民战胜金钱,这才是人类解放。从历史发展进程看,政治解放就是资产阶级革命,人类解放就是消灭私有,消灭一切社会压迫和政治压迫的社会主义革命。

上一篇:马克思“改变世界”的本真含义 下一篇:读《社会学概论》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