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时间:2022-05-27 02:47:05

儒学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摘要:当今社会,儒学要得以发展,必须认真回应时代的挑战,解决中国面临的各种冲突和社会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中,生态危机是一个迫切需要回应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在这方面,儒学生态伦理思想和环境保护理念能够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对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儒学;生态伦理观;环保;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10-0052-04

当今社会,儒学要得以发展,须认真回应时代的挑战,解决中国面临的冲突和各种重大社会问题。这些挑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随着全球化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而日益凸显的人与自然的冲突以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危机。

工业化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长足的发展。率先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国家已享受着现代化的福祉,而发展中国家也都在争相走上各自的工业化之路。但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环境恶化、资源短缺、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三分之二支持地球生命系统运转的自然资源已被严重破坏。长此下去,人类的生产、生活将难以为继。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多年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2012年中国经济的年GDP总量达到51.9万多亿元人民币,约合8.36万亿美元,人均GDP6100美元。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中国首度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并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工业生产规模跃居世界前列。

然而,过去30年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却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当初为了发展经济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一些地方考核把GDP作为决定因素,而不是在经济、民生、文化、环境、科技创新等方面作整体考量,结果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这些污染和破坏反过来又严重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前,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矛盾和问题,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在这方面,儒学的生态伦理思想和环境保护理念对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可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儒学的环保理念及生态伦理观

面对人与自然的冲突、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危机和挑战,我们理应予以积极的回应。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高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共生为宗旨。化解人与自然、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继承和创新儒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人合一的环境保护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以解决中国和全球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需要将道德人文与科技、现代科学精神相结合,以道德理性和环保理念主导工具理性和感望,这是一个民族和社会延续和正常发展的基本准则。

在儒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及生态学和环境学的知识背景。在自然观上,儒家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倡“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之说,不破坏并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一思想成为儒家生态伦理的核心内容,而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的对照。

儒家历来反对滥用资源,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论语.述而》记述“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曾子加以继承,主张“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树木和禽兽作为山中财货均应取之以时,不得随时无限制地任意获取。这体现了儒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取物以时,按自然规律办事的思想,值得今天的人们借鉴。

儒家认为,对待天地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天地万物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孔子说:“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还说,“启螫不杀则顺道也,方长不折则恕仁也”,把不杀生,不折枝作为儒家提倡的人道和推己及人之仁爱的体现。孟子也主张把人类之爱施之于万物。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荀子把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和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作为“圣王之制”的内容。强调“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要求砍伐和渔猎必须遵守一定的时节,并规定相应的“时禁”期,以保护生物和资源的繁衍和再生。

《周礼》提出“以九职任万民”的治国理念,主张实行社会分工。其中与生态环保有关的有农业、园圃、虞衡、林业、畜牧业等领域,分别掌管农业生产、草木种植,山林、川泽、畜牧养殖等事务,并安排以相应的官员来管理。《周礼》云:“以九职任万民:一曰农生九谷,二曰园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作山泽之材,四曰薮牧养蕃鸟兽,五曰百工饬化八材,六曰商贾阜通货贿,七曰嫔妇化治丝枲,八曰臣妾聚敛疏材,九曰闲民无常职转移执事。”即三农之地出产九种农作物;而园圃则生养草木;虞衡掌管山林川泽之材,其中掌山泽者谓之虞,掌川材者谓之衡;另有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以畜牧养殖家畜鸟兽。《周礼》以此关注涉及生态环保领域所实行的社会分工、专人管理,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和儒家政治对生态环保事业的重视。

张载在《正蒙·乾称》篇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主张人类与万物交朋友,而不是去掠夺自然。这一思想影响甚大,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程颢上疏宋神宗,提出环境保护思想,指出古代圣人设“六府”、“五官”之任来顺应自然。整治万物,掌管自然环境及财货之事,严禁破坏山泽等自然环境,所以万物自然生长,丰富茂盛,人们也无财用匮乏之忧。他说:

圣人奉天理物之道,在乎六府;六府之任,治于五官;山虞泽衡,各有常禁,故万物阜丰,而财用不乏。今五官不修,六府不治,用之无节,取之不时。岂惟物失其性,林木所资,天下皆已童赭,斧斤焚荡,尚且侵寻不禁,而川泽渔猎之繁,暴殄天物,亦已耗竭,则将若之何!此乃穷弊之极矣。惟修虞衡之职,使将养之,则有变通长久之势,此亦非有古今之异者也。

他要求朝廷“修虞衡之职”,即认真地行使掌管山泽、山林之官的职责,保物、养物,防止自然资源的耗竭和环境的破坏,使人类与天地自然界长久地和谐相处。从这里可以看出,程颢作为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主义者,早在9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就已经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危害,因而提出了以上环保思想和理念,这在今天看来仍然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朱熹把自然界和人类视为一个和谐统一、共生共荣的有机整体,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其生成变化的规律,人们要遵循自然万物生成发展的规律,使自然之物在适宜的时间、适宜的地理环境条件下更好地生长。在回答学者所问“所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知当如何格”的问题时,朱熹曰:“此推而言之,虽草木亦有理存焉。一草一木岂不可以格?如麻麦稻粱,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硗,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这就是说,草木及麻麦稻粱等农作物均有适合其生长的季节、土地等生态环境的要求,人们要符合它而不能违背。朱熹指出:“目前事事物物,皆有至理。如一草一木,一禽一兽,皆有理。草木春生秋杀,好生恶死。‘仲夏斩阳木,仲冬斩阴木’,皆是顺阴阳道理。自家知得万物均气同体,‘见生不忍见死,闻声不忍食肉’,非其时不伐一木,不杀一兽,‘不杀胎,不妖夭,不覆巢’,此便是合内外之理。”意思是,自然万物不论是草木之植物,还是禽兽之动物,皆有其生长变化如“春生秋杀,好生恶死”的自然规律,对此,人们只能顺应,而不能违背。应看到万物包括人在内均是以气为载体,所以要保护与人同体的自然物,尤其要实行“不杀胎,不妖夭,不覆巢”这样一些保护生物自然繁衍的措施,做到不在许可的时间里,不得伐木和猎兽。由此把仁义之心推人及物。这体现了朱熹的爱物思想。他说:“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由此把爱物作为仁义之心的内涵,使爱物源于仁心。

在魏了翁的思想体系里,也有较为明显的生态和环境保护思想。魏了翁吸取《尚书·费誓》有关戒令的记述并加以发挥,提出保护牛马牲畜,禁止设穽布机捕捉,违者惩罚的主张。他说:

阱以穿地为名,檴以得兽为名,檴亦设于阱中,但阱不设机为异耳。杜,塞之,窒,敜之,皆闭塞之义,使之填坑废机,无敢令伤所放牿牢之牛马。牛马之伤,汝则有残人畜之帝刑。今律文施机抢作坑阱者杖一百,伤人之畜产者,偿所减价。王肃云:杜,闭也;横,所以捕禽兽;机,槛之属;敜,塞也;阱,穿地为之,所以陷堕之,恐害牧牛马,故使闭塞之。”

“穿地”指挖地为深坑,以捕小兽。横即攫,指装有机关的捕兽用具或木笼。装有机关的捕兽木笼亦设于陷阱中,可见穽与檴都是为了捕捉禽兽牲畜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穽不设机关,槿设机关而已。魏了翁指出,杜塞窒敜皆为闭塞之义,目的是为了填坑废机,不使伤害所放养的牛马牲畜。如果有人伤害了牛马牲畜,就会遭到相关刑罚的惩治。对于设穽布机捕捉牲畜的人,按照当时的法律将施以杖一百的惩罚,如果伤及了人之牲畜,还将作价赔偿所受的损失。可见魏了翁对保护牛马牲畜的重视。魏了翁这种保护牛马牲畜,不使之受到伤害的思想对于当代的动物保护,克服人类的盲目滥杀也是有启迪意义的。

魏了翁也提出了对于山泽之财物要以时取之,不得随意人山取之的主张。这是对儒家反对滥用资源,省费节用思想的继承。他说:“山泽之赋谓山泽之中财物,山泽之民以时入而取之。”对于山泽中的财物,山泽之民应按照时节入山而取之,不能随意入山获取山中财物。

二、儒学的生态环保理念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上述儒家的生态伦理观和环保、爱物思想对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得以体现:

(一)发展经济与儒家环保理念相结合

儒学中包含着的生态伦理思想和环保理念给今天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生态哲学的启示,那就是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把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与生产力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人类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道德性,协调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全面和谐的关系。如果人类为了发展经济和眼前、局部的利益,去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就会自食恶果,遭到自然的惩罚,而无法生存下去。

以往过分强调人类对于自然的征服和索取,而忽视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保护,使当代社会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发掘、阐释并吸取儒家的环保理念和生态伦理思想,对于进一步提高人类对其所面临的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的认识。增强环保和爱物意识,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这个问题上,可借鉴儒学所倡导的节用生态资源,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生态伦理思想,谋求解决资源短缺、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资源的合理而有效的对策和途径。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今天的人们要想与大自然和睦共处,共生共荣,就必须珍惜、节约资源,取用有节,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以维持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

(二)儒家“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可为解决当代日益凸显的环境伦理问题提供启示

当今世界的发展已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生产力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类的生存条件日益恶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急遽增强,激发了“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万能主义”思想的膨胀,致使人类把自己作为自然的主人。以主宰者的身份凌驾于自然之上。无节制的毁林开荒,导致森林锐减。森林的流失带来了气候的反常、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植被破坏、物种灭绝、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生态危机的恶果。现代社会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污染造成了江、河、湖、海、洋和大气的污染,形成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加剧。灾害性天气不断发生。过度向自然索取,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要解决这个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不仅需要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人们思想观念的问题,解决当代日益凸显的环境伦理问题。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人类要想克服生态危机,继续生存下去并得到发展,就必须抛弃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盲目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可以为所欲为地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的思想文化观念。重新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相生相成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念。在这个问题上,儒家主张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和环保理念及其生态伦理观,能贡献给现代人类社会极为宝贵的思想资源。可为现代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三)儒学环保理念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结合

儒学环保理念除能够为现代生态文明提供启示外,也应随时展而与时俱进,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

包括儒学环保理念和生态伦理观在内的任何思想文化,都要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随时展而不断创新,而不能仅停留在先秦或宋明等某一时代思想发展的阶段上。同时,儒学环保理念和生态伦理观也包含了超越其所处时代的内在的、永恒的价值,这些符合客观自然规律的真理的成分不会随着时代和地域的变迁和改变而过时。儒学环保理念和生态伦理观的当代价值取决于其满足于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的程度。我们要根据新时代中国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客观实际需要,将儒学环保理念与现代生态伦理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其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展现出儒学环保理念和生态伦理观的当代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当前中国的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30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的代价之一就是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目前,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形势都很严峻,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不断加大……种种问题都在表明,如果生态文明建设跟不上,后果将会十分严重。一个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国家是一个存在文明缺陷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想维持其经济高速发展、政治清明有为、社会和谐稳定是不可能的。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不是消极地回归鸡犬相闻的浪漫田园,而是要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起来,以积极的态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也意味着,未来必须要从单纯重视经济增长转向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并重;从环保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向环保与发展经济并行。

当今时代,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中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应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儒学的环保理念和生态伦理观应得到研究和弘扬,同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儒学的环保理念和生态伦理观也应随时展而与时俱进,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结合,不断得到创新发展,以体现其所应具有的时代性。我们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为中国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而且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论语·学而》。

②③《礼记·祭义》。

④《孔子家语·弟子行》。

⑤《孟子·尽心上》。

⑥《荀子·王制》。

⑦《周礼·天官冢宰上》。

⑧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54页。

⑨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8,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20页。

⑩⑾黎清德编《朱子语类》卷15,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96、293页。

⑿魏了翁:《尚书要义》卷20,《杜檴敜阱犹今律坑阱有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⒀魏了翁:《鹤山集》卷140,《周礼折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上一篇:中国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的构建研究 下一篇: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