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现状问题综述

时间:2022-05-27 12:22:57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现状问题综述

摘要:中国第三部门从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旨在填补中国社会转型之后留下来的社会服务真空部分。第三部门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已成为社会多元治理结构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文章基于对第三部门定义、已有理论框架,阐述国内第三部门的现状与挑战,从而帮助寻找合理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促进发展。

关键词:第三部门;现状;国内;问题

一、 第三部门概念

NGO这一名词由来已久,自20世纪下半叶产生,旨在构建国家与市场、政府与经济之外第三种力量,成为政府行动的替代性工具。又称为非营利组织、独立部门、慈善组织等。

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将社会组织分为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和提供私人产品的市场两大类,即社会的“二元结构”。至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二元结构”。最先冲破这一束缚,提出“第三部门”的概念是美国学者利维特,他认为这类组织所从事的是政府和市场“不愿做,做不好”或“不常做”的事情。20世纪后期,“第三部门”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机制,填补了政府和市场之外的服务真空,在世界范围发展壮大。

目前关于第三部门的定义主要从四种不同角度定义:

(1)从法律角度:美国税法501(c)(3)规定免税组织的具体条件,能享受免税资格的组织便是第三部门组织。

(2) 从组织的资金来源角度:如果一个部门资金来源主要不是来自以市场价格出售的商品和服务,而是来自其成员交纳的会费和支持者的捐款,则该部门为第三部门。

(3) 从组织的目的和功能角度:认为凡是以促进“团体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合法组织皆为第三部门。

(4) 从组织的“结构——运作”角度:这一定义由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提出,着眼于组织的基本结构和运作方式,认为第三部门成立条件有五个,一是正式组织,应该有根据国家法律注册的合法身份;二是民间组织,;三是理论不能分配,组织可以盈利,但所得必须继续用于组织的运行和活动;四是自我治理,能不受外界掌控,有自主性;五是志愿的参与,特别是形成由志愿者组成的董事会和广泛使用志愿工作人员。

各种定义都基于角度的不同有所侧重,有所差别,没有优劣之分,基于本文主要分析的是中国第三部门情况,应从中国本土角度分析。所以,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以供给准公共产品为主要取向,以不营利为主要目标,不具有强制性,实行自愿和自治式运作,独立于政府主体和私人主体之外的民间组织机构。[1]

二、研究理论背景

第三部门最先出现在西方国家,有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原因。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

首先,三元结构框架。著名学者哈贝马斯提出了“公共领域——经济——国家”三元框架,不同于人们原先“二元结构”理念。资本主义发展,导致国家和社会的分离,和利维特一样,哈贝马斯认为在政府(公共)与私人(市场)有无法施用的部分存在。[2]二元结构的双重失效,需要作为政府行动的替代工具“第三部门”来满足社会服务真空部分。社会契约论者,认为第三部门的出现是政府职能弱化的结果,政府将一部分权益转移给第三部门。在我国,有学者指出通过社会契约论得出“政府——中间层——市场”的三元框架。[3]“三元框架”打破以往“二元结构”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社会的发展趋向复杂化、多元化,政府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需求,唯有建立第三部门这类中介机制,让渡一部分权力,来完成政府和市场“不能完成”、“不愿完成”的使命。

其次,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理论。第三部门的提出发展与原先“二元结构”崩塌引起学者思索有深远的关系。20世纪30年代初,西方自由主义市场体制危机四伏,市场失灵问题出现。20世纪70年代,强调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占据上风,国家干预体制对经济的调控是政府能力的体现,20世纪70年代后,凯恩斯却使得不同国家陷入经济停滞,政府职能也失灵了。双重失灵使得根深蒂固的“二元结构”受到人们的质疑。这一理论主要学者是伯顿·韦斯布罗德。其理论是基于传统的“需求——供给”这个传统经济学分析下研究第三部门的存在。他采用剩余分析策略,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都是满足个人需求的手段,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局限性催生了第三部门。[4]

另外,公民社会理论。20世纪80年代,西方福利国家由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社会服务出现真空区,公民社会理论盛行。有学者指出,公民社会强调的是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和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制约。[5]当代公民社会论者把志愿性团体看做是公民社会的核心要素。第三部门是公民社会四个结构要素之一。着重为公民更好的参与更大的政治体系提供经验。

最后,第三者政府理论。美国学者萨拉蒙曾指出“我们正置身于一场全球性的社团革命之中。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公民社会部门的建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6]他不赞同第三部门是在市场和政府失灵之后的衍生物。两者都有其缺陷,只能相互补充,应该建立起合作机制,一起发展。

三、 中国第三部门现状及挑战

明确了第三部门的定义,分析了第三部门研究的理论背景。定义的多样性与理论视角的多元化,要我们在探究中国本土的第三部门时结合中国特点。

切合中国本地特点的第三部门定义,是以供给准公共产品为主要取向,以不营利为主要目标,不具有强制性,实行自愿和自治式运作,独立于政府主体和私人主体之外的民间组织机构。[7]第三部门具有组织性,民间性,非利润分配,志愿性,自治性。

第三部门在中国,伴随着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社会新生事物出现。在本土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我国政治经济等的发展脱不开关系。

第一,我国市场经济尚未发育完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一直都是在政府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上进行的。直到今日,我国市场经济地位还未在国际社会上得到普遍认同,因此,我国第三部门与西方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

第二,我国公民缺乏结社传统和传统。在封建社会,虽然存在一些民间团体,参加民间团体并不是人民自己自觉,而是作为对抗统治阶级的工具。自建国以来,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但同时我们的思想意识出现了断层。我国单位制作为社会的细胞使得公民的同质性很高,缺乏西方社会公民的个性化。同时,单位作为一个小社会、小团体是由于工作原因,不是公民自觉、自发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单位制改革,虽然公民开始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思想发生变化,需求也渐多元化。

上一篇:浅谈开展等级保护之网络安全域划分 下一篇:花卉组合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