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出问题与知识运用探究”贵师大实验课题教学策略的践行

时间:2022-05-26 07:37:26

基于“提出问题与知识运用探究”贵师大实验课题教学策略的践行

【摘 要】创新教育的关键是优化课堂结构和改革教学方法。“提出问题与知识运用探究”的教学策略经多次课题探究表明:只要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景,采用不同的问题策略,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乐说等多种方法,就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提出问题且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增比进位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策略探究;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创新思维能力是现代新型人才的标志。在当今知识时代的大潮中,其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开发人的创造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上述目标的基础。当前,由贵州师范大学夏小刚教授提出的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宗旨的数学教学模式――“提出问题与知识应用”探究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正适应了现代教育的要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法改革。为此,为了改变传统教育的诸多弊端,解决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的现状,既快又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县委书记尹恒斌提出的“一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的绥阳教育近期目标。我校得到了教科局领导们的关怀,中心课题组洋川小学的亲睐,我校于2011年3月承担了该子课题《“提出问题与知识运用”探究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验课题的研究工作。践行一年多来,我们实验团队精诚合作,与时俱进,循序惭进地整理归纳出以下四点感悟来重视学生“提出问题与知识运用”探究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比进位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提出问题与知识运用的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思想单纯,对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强,上课发言积极。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往往怕说错了被老师批评或被别人潮笑。有失“面子”,因而积极性不高。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积极的让每个学生各抒已见的言论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曾记得我在教学“解比例”时,首先用小黑板出示三个数学式子“3:2;a:b=c:d; ”后,要求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学生感到很新奇,极力说出了什么叫比?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化简比和求比值……然后指着“3:2”这个比引领大家寻觅数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信息。同学们不谋而合,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制作大小不同的国旗时,应依照三比二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式样不得随意改变;重要集会要升国旗,凑、唱国歌……课堂上的灵机生成让学生油然接受法律法规的教育。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最近的发展区;最后指着 这个比例让学生提出以上不同的问题。大家蓦地哗然愣住了,问题几乎大家都讲到了,谁都不愿说话了?那时我慢慢靠近已经低下了头,非常害怕老师提问自己的郑传圣同学身旁轻声地说:“谁愿告诉老师,你帮一帮大家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吗!”他很不情愿地站起来红着脸回答道:“问题都提完了,鬼才知道。”话音未落,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示意大家安静,本想狠狠训斥他几句,可是又想保护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于是装着若无其事更加热情地对大家说:“你们想一想方程和比例的含义,反思比例的其它书写形式,回味昨天预习的内容好吗?”郑传圣同学对刚才的失礼有些犹豫,在我的鼓励下,他小声地说:“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比例中的任意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解比例。”出乎我的意料,从他喃喃的回答中,许多学生大喊起来什么叫解比例?比例就叫方程吗?方程也可以叫比例吗?解比例的依据是什么?这样,我不但顺理成章的自然过渡到新课的教学,而且不轻意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的进行学习,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景,为构建“提出问题与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铺好基石。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教师每节课注意创设情景,让学习活动像磁石般地吸引学生,就会激起思维的涟漪,铺好学生提出问题、运有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石。

课题组成员华毅老师上“小数基本性质”探讨课上设计的以下这组有趣数学题:5=50=500,700=70=7,要学生想办法使这组题目成立。观课者看着题目就会明白华老师抓住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用等式这种方式,制造矛盾冲突;学生看着题目,就会联想等式的性质是什么?巧妙地根据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等式仍然成立。这一特性使学生得出以下各种不同的结果:5×10=50=500÷10,5×100=50×10=500,700÷100=70÷10=7,700÷10=70÷1=7×10……。

华老师这样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景,激起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同时学生在这个最佳情境中,就会运用知识萌发创新意识,启动思维的闸门,愉快乐地、不知不觉地铺设好提出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掌握数学就意味着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运用知识解题。不仅善于解决一般问题,而且善于解决一些独立思考,思路合理,见解独创和有发明创造的题目。

例如:数学小灵通原计划一周完成54道数学题,结果前4天就做了36道,照这样的速度计算,他可以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做完这些题?

贵州师范大学夏小刚教授编写的《基于提出问题的数学教学研究》一书指出:数学思维形成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实现的。由此可见,我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分析已知条件,找出所求的问题,鼓励学生多方位的分析,多角度的联想,多方面审题,多层次地提出不同的问题,形成多种多样的解题方法和策略。结果学生用了以下解法:

1、归一法:7-54÷(36÷4)=1(天)

2、分数法:7-4÷ (天)

3、倍比法:7-4×(54÷36)=1(天)

4、方程解法:解:设他可以比原计划提前X天完成这些题。

54÷(36÷4)+x=7或36×(7-x)=4×54

X=1 x=1

5、比例解法:解:设他实际X天完成这些题

X=6

7-6=1(天)

这样五种不同的解法,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改变了问题情景,开拓了“提出问题与运用知识解题的多种思路,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实现了综合运用知识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或创新性。

四、让学生敢说、会说、乐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语言的表达使学生获得数学交流的机会,成为展示技能,增进友谊的平台。发展学生在课堂中提出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提高学生想说敢说会说乐说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开拓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我校程勋老师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在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得出各种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再引导学生归纳出比较简单的算法,(看大数,拆小数,凑成十)后,他又示范讲清计算过程,让学生看着实验演示图,算式,照着样子讲,学生在领会的前提下模仿出来,学会了讲述过程。教学时还可以请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来示范,引领全班同学想说敢说会说乐说。这样,教师的引领,同学的示范,给大家发言领了路。同学们学习有了榜样,全班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随之提高了。

在学了9加几后,再教8加几时,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试述计算过程。如在教学8+5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演示,再说出演示过程:“8和2凑成10,把5分成2和3,8+2等于10,10加3等于13”。这样把操作思维和语言结合起来,既巩固了运用知识的算理,又让学生用准确、精炼、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述观察过程,操作过程,算理和解题思路以及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久而久之,学生想说敢说会说乐说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拓展,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综上所述,“提出问题与运用知识”探究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了我们城北小学的课堂。学生们虽然提出问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别样精彩,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思维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探究工作任重而道远,数学教师和教育教学工作者永将势在必行,一如既往,终身研修。

参考文献:

[1] 贵州师范大学夏小刚教授编写的《基于提出问题的数学教学研究》

[2]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教学法专家张希濂主编的《快乐学数学》

上一篇:走进“数学广角”提升数学内涵 下一篇:农村学校如何开展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