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信息产品消费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时间:2022-05-26 06:32:57

智慧城市信息产品消费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摘要:一般城市的存在使得生产要素从简单的集中提升到了城市区域层面的空间集聚,为创新活动的频发带来巨大的优势条件,包括廉价的交易成本、劳动资本等要素的最优配置以及企业规模报酬递增等,最终实现高效率的技术创新和关联产品的转换。但与一般城市促进创新效应相比较,智慧城市在承袭一般城市对创新效应作用的优势之上,充分利用当前的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区域要素空间集聚、整合,进而大幅度提升创新效应。基于信息产品消费效应视角,从企业技术创新阶段和智慧城市产业链两大方面阐述城市智慧化水平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提出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下强化技术创新的对策,以促进城市信息化产品的变革,实现城市创新活动向更深层次发展与转变。

关键词:智慧城市;技术创新;信息产品

1引言

在城市规模急剧扩张的过程中,城市的规划、发展及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非常大的问题,引起诸如空气污染、交通堵塞、垃圾围城等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城市病”。城市管理部门为了解决“城市病”问题,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城市管理过程中。在此背景下以提升城市整体效益为目标的“智慧城市”应运而生,充分实现了城市稀缺资源的整合,为城市的管理提供了智慧化服务。而随着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商业模式不断被颠覆,跨界经营成为常态,智慧城市的功能就不限于此,它对于技术创新的诱发效应愈加显著。例如,杭州以“电商之都”作为城市发展目标之一,先行发展智慧产业,吸引相关优质要素集聚,进而通过科创园、高新区、海创园等智慧经济载体进行资源整合及系统集成,诱发众多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引发创新效应。从本文研究的主题来看,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高投入、高风险、收益长期性等特点,必须要借助高效的外部支撑服务体系和城市管理体制,才能够实现技术创新效应的提升,推进技术创新成果的转换。而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及运用过程中出现的,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城市资源的整合,进而为政府、企业、个人提供智慧化的管理与服务。因此,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现实意义上,本文基于信息产品消费效应视角阐述城市智慧化水平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2智慧城市发展中信息产品消费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

2.1企业技术创新阶段下信息产品消费效应分析

一般情况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4大要素包括创新者、机遇、环境和资源。考虑到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因此企业为了最大程度的规避风险来减少不确定问题,就必然要通过权衡技术创新的4大要素。针对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内容,包括技术类信息、环境类信息、市场类信息及企业自身信息。而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势必会对企业技术性信息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技术类信息产品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效应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企业技术创新构思、项目决策、研发设计、投入生产及市场实现等各个阶段。本文接下来以企业技术创新构思阶段和实现实现阶段为例进行分析。在企业技术创新构思阶段,新一代信息产品可以将社会需求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结合起来,大大提升技术创新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一方面企业的销售部门、技术研发部门、市场销售部门等可以通过信息产品广泛而深入的与用户产生接触,掌握用户的需求动机,收集有关用户的需求信息。另一方面,针对特定的市场和用户,企业也可以通过信息产品实现对用户的跟踪调查。通过调查结果、市场研究与预测,获取一定时期内特定用户的系统信息,进而为后期技术创新奠定具备导向作用的依据。在市场实现阶段,信息产品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效益和价值体现也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一是信息产品的存在使得企业能够很好的对竞争对手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为制定竞争策略和营销策略计划提供有力的依据。同时,对于用户信息的反馈和收集,也可以为技术创新的局部调整、思想素材和信息积累提供保证。并且信息产品在市场实现阶段的各个环节之间作为一种纽带,是维持技术创新过程得以持续的重要动力。当前有部分学者从智慧城市信息消费水平的角度分析智慧城市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主要依托于信息技术支撑实现的,也是信息投资和消费的重要构成。在引发大量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下实现城市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是当前智慧城市发展的必然途径。通过技术类新型智慧电子设备、智能软件开发等在企业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实现不同技术和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技术创新效应。最后提出从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出发,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其信息产品比重的政策建议。

2.2智慧城市产业链下信息产品消费效应分析

总体来看,智慧城市产业链下信息产品消费效应是指借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商业模式的变革。同时,企业也可以借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的智慧城市产业链,进行生产运作、营销、供应链资源与客户资源整合,促进信息产品消费模式的变革,最终实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本文将从智慧城市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进行深入的分析。智慧城市产业链上游的核心参与者主要包括政府(基础网络设施建设者和主导者)、硬件供应商和软件提供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智慧城市产业链上游并不直接面向信息产品的消费者,但是该阶段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在良好的基础网络设施条件下,硬件供应商和软件提供商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条件为智慧产业尤其是高科技新型技术产业提供应用解决方案,涵盖政府层面下智慧城市规划、项目建设方案、技术引进以及企业层面下硬件设备设计及生产服务等等,为实现产品创新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的提升而奠定基础条件。智慧城市产业链中游的参与主体是信息产品的供应商,诸如网络信息运营商、信息科技咨询公司等。借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可以及时把握信息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调整和改变当前的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通过运用软件开发与利用、大数据处理、信息集成与传输,针对性的进行生产运作、营销。另外,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者,政府在为企业提供基础网络设施、宽带网络运用功能等服务的同时,企业通过引进、吸收市场信息的能力也在逐渐加强。并且对用户消费模式进行动态监控,从而不断改变自身的经营模式,实现产品创新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的提升。信息产品消费效应提升技术创新效应路径(图1)。智慧城市产业链上游和中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实现智慧城市产业链下游效应最大化,也是信息产品消费效应的集中体现,直接面对的是信息产品消费者。通过智慧城市的物联网技术、云计算、SON/IPV6技术、数据挖掘等功能,大大增强企业对用户信息采集、传输及智能处理的能力。同时,随着信息产品的普及和应用深度的加大,用户对信息产品的特定需求也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反馈到企业内部,为后期对技术改造、产品创新等方面指明方向。并通过广泛收集用户需求信息,企业可以引导用户对新型信息产品进行消费体验,从信息产品被动的供给者转变为信息产品的主动提供者,是企业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在生产组织方式、商业模式产生转变中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企业有效整合供应链资源和客户资源,促进信息消费模式变革和实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键。

3对策建议

本文基于信息产品消费效应视角,从企业技术创新阶段和智慧城市产业链两大方面阐述城市智慧化水平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那么如何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下强化技术创新的对策,以促进城市信息化产品的变革,实现城市创新活动向更深层次发展与转变呢?下文主要从建立配套政策,搭建智慧产业模式、保障智慧城市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强化人才培养和构建信息产品消费模式,完善创新网络组织构架3个方面进行论述。

3.1建立配套政策,搭建智慧产业模式

在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是推动其发展的直接动力。为此,政府需要全面统筹规划,建立完善的配套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在引导企业强化技术创新活动的同时,根据地区情况搭建智慧产业模式。具体而言,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图1信息消费对技术创新作用路径示意图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撑体系,最大程度上优化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市场环境,尤其是要保障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创新氛围。同时还必须全面贯彻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执行能力,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撑体系。另外,还需要有效实现产学研合作桥梁的搭建,促进城市创新信息的有效流动。并加强产学研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有效整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要素,提升合作交流深度,吸引各方参与,从而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资源集成效率,最终保证智慧城市产业链条的形成。并通过各种鼓励提升企业研发投资能力,提升自主创新、主体创造和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推动技术标准的产业化应用深度。

3.2保障智慧城市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强化人才培养

由于智慧城市项目融资存在多种模式,例如按照资金来源主要分为政府投资模式和政府融资模式,因而需根据智慧城市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智慧城市项目融资模式。就当前智慧城市的建设情况来看,当务之急需要加大项目资金的投入,包括渠道来源和后期管理。在加强智慧城市项目资金投入方面,可以设立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账户和吸引民间资本的形式,调动社会资源配置的功能,实现智慧城市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进而全面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项目资金实力。在强化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高技能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力度,引进海内外物联网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可以加强对当地高校、科研院所的协调合作,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同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内外部优势资源,鼓励人员积极深入到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并定期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交流会,最大程度上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3.3构建信息产品消费模式,完善创新网络组织构架

在构建信息产品消费模式,完善创新网络组织构架上首先需要树立科学的信息产品消费观念。技术创新作为知识再创造的一种过程,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而信息产品的高度选择性可以大大减少这种不确定性。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信息产品能够减少技术创新的风险性,需要通过有效甄别来实现企业外部信息获取的效率,降低创新成本。同时,只有围绕企业创新展开的信息产品增加,才能够减少创新的风险,才能够促进有效的技术创新。因此,必须要通过构建信息产品的消费模式,提升创新网络的组织功能,为技术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同时,企业也必须要在强化自身创新能力的基础之上,借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企业内外部的创新网络,实现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柔性化、集成化,形成网络化、开放式的技术创新模式。在加大对信息产品消费模式构建的过程中,也需要企业通过不断的适应外部环境,吸收和消化新技术,不断完善当前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塑造其核心的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池仁勇.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结点联结及其效率评价研究[J].管理世界,2007,(01):105-112;121.

[2]李艳玲,潘杰义.城市化、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基于创新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5,(05):40-46.

[3]安同良,方艳.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与对策——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07):41-46.

[4]李健.新城发展中的智慧城市建设战略与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13,(11):66-71.

[5]霍明,郭伟,邵宏宇.信息技术投资对我国制造企业技术效率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面板数据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01):32-38.

[6]徐维祥,唐根年.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运行绩效分析[J].经济地理,2004,(01):13-16;30.

[7]孙凯,李煜华.我国各省市技术创新效率分析与比较[J].中国科技论坛,2007,(11):8-11.

[8]颜鹏飞,王兵.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12):55-65.

[9]黄中伟.产业集群的网络创新机制和绩效[J].经济地理,2007,(01):47-51.

[10]刘刚,张再生,梁谋.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以海口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3,(06):42-45.

[11]徐静,陈秀万.基于信息空间理论的智慧城市模型构建[J].科技导报,2013,(22):56-59.

[12]刘勇,张韶月,柳林,王先伟,黄华兵.智慧城市视角下城市洪涝模拟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5,(04):494-504.

作者:杨雪锋 王成 单位:浙江财经大学城乡规划与管理学院

上一篇: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的问题及策略 下一篇: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