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政府注资有效性的研究概述

时间:2022-05-26 03:10:20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政府注资有效性的研究概述

摘要:商业银行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商业银行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我国金融行业的健康有序运行。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治理、改革与经营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同时找出其中仍存在的不足,为以后的理论研究及银行经营管理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商业银行;治理;经营;监管

(一) 国内关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也需要公司治理,但由于商业银行自身的特殊性,因而一般公司治理的机制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商业银行。

蒋海,朱滔,李东辉在《监管、多重与商业银行治理的最有激励契约设计》一文中,从银行治理的特征这一角度分析,归纳抽象出银行治理中两个最主要特征:多重委托和多任务性,并在Holmstrom & Milgrom(1991)模型框架下,揭示了商业银行最优激励契约均衡条件。研究表明,我国上市银行普遍建立了与银行业绩相关联的薪酬激励机制,但是与风险控制相联系的激励约束机制仍就不完善。同时,高管的薪酬体系要和风险控制相联系。最后就是,要进一步强化董事会的作用,尤其是独立董事,将董事与高管的职责明确划开。

赵昌文,杨记军,夏秋在《中国转型期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与绩效研究》中研究了银行内部治理机制(股权结构,高管激励,董事会)与银行业绩的关系。他们通过数据的回归分析,得出传统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仍然适用于中国的商业银行,但同时要想充分发挥内部治理机制的作用,还需要外部治理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姚睁,汤彦峰在《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否提升了公司价值―基于新桥投资收购深发展的案例分析》一文中,通分别分析了收购后深发展财务报告的数据以及证券市场的数据,得出“新桥投资的控股使深发展的公司价值得到了提升,但深发展的长期发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以及新桥投资追求大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短视行为会导致公司价值的受损。最后提出了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须谨慎,要以“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应该对我国商业银行完善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和开发新产品等方面有所帮助”为目的,坚决拒绝境外财务投资者。

何德旭,张雪兰在《利益相关者治理与银行业的社会责任―兼论我国商业银行推进利益相关者治理的选择》提到“我国商业银行应改革目前的股东单边治理机制,优化董事会结构与职能,建立对话机制,提高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逐步推进和完善利益相关者治理,尽善社会责任。”

曹元涛,范小云在《银行监管力量重构损害了市场约束的效用吗―基于亚洲银行1991-2005年面板数据的研究》一文中,分别从利率渠道和存款渠道分析了市场约束,讨论其有效性。然后引入银行监管这一变量,得出政府加强监管的行为导致了市场约束效用的下降。

评述

以上文献大部分都是讨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部治理机制,如激励机制。虽然也有文章对外部约束如债券约束等进行了讨论,但是对于外部的治理的研究尚显不足,如监管体制,法律环境,经理人市场等,这个可以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

(二) 政府注资银行政策有效性的文献综述

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程度和国际银行以及与自身资产扩张规模、速度严重偏离,削弱了其核心竞争力,危及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外部资本短缺的情况下,内源资本供给也由于盈利能力低受到限制,因而选择由政府充实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主要包括3种方式,一是发行特别国债,二是剥离不良资产隐性注资,三是以外汇储备注资。但是其政策效果如何,还需要对其进行研究。

彭玉镏在《政府注资国有商业银行的有效性分析》一文中,利用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政府注资条件下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政府注资国有商业银行,其作用非常明显,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迅速提高,经营管理能力,金融服务水平等也得得到了提升。

张靖佳,刘澜飚在《政府注资银行政策:基于政府决策内生化的分析》一文中,详细讨论了政府注资银行政策的有效性。文章从Shleifer and Vishny(1998)的“政府掠夺之手模型”出发,同时将修正的Monti-Klein模型,古诺模型以及斯塔科尔伯格模型结合,在银行寡头垄断模型的范式下将政府、银行和企业部门三者纳入博弈的框架,探究了政府的不同注资银行政策对银行存贷款市场所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政府应通过惩罚性的注资银行政策来遏制银行的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问题,同时还要注意最优注资额度问题,这样才能提升政策的效果。

评述

政府注资国有商业银行的确在短期内改善了其资本充足率水平,提升了其盈利能力,但是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其性质没有发生改变,国有制所有权结构和国有企业内部信息不对成机制和多任务机制可能会对银行长远的效率产生影响,这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三) 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学者从股权结构来分析商业银行的效率问题。一般来说,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普遍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时,无论何种体制的商业银行,其不同的经营行为也会对经营绩效产生影响。

王馨,耿欣在《“超常态”信贷配给、商业银行市场行为及其绩效》一文中,从商业银行市场行为偏离的两个极端入手,分析得出金融机构效率低下的关键因素是“超常态”信贷配给机制。最后指出商业银行的市场行为必须“适度”。

李艳红在《股权结构与商业银行绩效:国际比较与我国实证》中,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对股权结构模式对商业银行绩效进行了分析。并且进一步运用数据对我国银行业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股权结构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有显著影响。最后提出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以此来提升银行绩效。

周逢民,张会元,周海,孙佰清在《基于两阶段关联DEA模型的我国商业银行效率评价》一文中,运用两阶段关联DEA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引起银行效率低下的原因。提出了要“优化银行资产规模”、“提高贷款质量和控制贷款风险”以及“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等政策性建议。

评述

以上的文献,从商业银行信贷行为、股权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商业银行的效率。一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比较一直是重点,但是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前和改革后去同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同期效率比较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蒋海,朱滔,李东辉,2010:《监管、多重与商业银行治理的最有激励契约设计》,《经济研究》第4期。

[2]赵昌文,杨记军,夏秋,2009:《中国转型期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与绩效研究》,《管理世界》第7期。

[3]姚睁,汤彦峰2009:《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否提升了公司价值―基于新桥投资收购深发展的案例分析》,《管理世界》增刊。

[4]何德旭,张雪兰,2009:《利益相关者治理与银行业的社会责任―兼论我国商业银行推进利益相关者治理的选择》,《金融研究》第8期。

[5]曹元涛,范小云,2008:《银行监管力量重构损害了市场约束的效用吗―基于亚洲银行1991-2005年面板数据的研究》,《经济学季刊》第4期。

[6]彭玉镏,2010:《政府注资国有商业银行的有效性分析》,《管理世界》第5期。

[7]张靖佳,刘澜飚,2011:《政府注资银行政策:基于政府决策内生化的分析》,《经济学季刊》第3期。

[8]王馨,耿欣,《“超常态”信贷配给、商业银行市场行为及其绩效》

[9]李艳红,2008:《股权结构与商业银行绩效:国际比较与我国实证》,《金融研究》第11期。

[10]周逢民,张会元,周海,孙佰清,2010:《基于两阶段关联DEA模型的我国商业银行效率评价》,《金融研究》第11期。

上一篇:浅析施工企业混凝土设备配置方案 下一篇:国内商业信用信息开发利用主要模式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