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企业质量风险系统评价

时间:2022-05-26 09:59:30

高技术企业质量风险系统评价

【摘 要】建立一套评价高技术企业质量风险的监测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经过深入分析高技术企业的面临的质量风险,提出评价高技术企业质量风险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多层次模糊分析法对所建立的监测指标体系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高技术企业;质量风险;指标体系;模糊分析法

1.引言

风险是对伤害的一种综合衡量,包括伤害发生的概率和伤害的严重程度[1]。质量风险是产品或者服务未满足预期要求,而导致人身健康或对财产安全损害的可能性。质量风险监测的意义在于对产品质量监管工作中,通过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研判工作,及时开展风险预警和处置,努力做到对质量安全问题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着力提高风险监控工作的效率,避免出现技术性、区域性、行业性重大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为减轻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造成的危害起到积极的作用。

自2008年我国实行高技术企业认定[2]以来,高技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高技术企业既代表生产高技术产品的企业同时也包括将高技术的工艺过程应用到传统产业的企业。高技术企业除了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智力、高附加值、高效益等一般产业特点[3]外,还具有本行业的质量特性:

一、高技术企业的产品周期短、技术含量高、对原材料的质量要求严格,其产品常常应用到电力、航空、生物医药等重大科研领域。

二、高技术企业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在生产加工过程如果没有控制好质量,造成的产品缺陷损失比传统企业更高。这就导致了高技术企业的产品质量事故具有:要不不发生,如果发生就带有致命性的特点。

质量问题是企业和消费者都非常关注的话题,也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开展对高技术产品的质量监测、提高高技术企业质量安全度显得格外重要。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来监管高技术企业的质量风险,是为高技术企业的领导者提品品质保证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4]。

2.高技术企业质量安全风险预判指标体系设计

历来学者对高技术企业的风险研究侧重在企业的创新风险[5]和研发风险[6]以及相关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7]和等方面。对制造性企业质量风险的研究基本侧重人、机、料、法、环、测、处等质量管理角度[8-9]或者从生产、研发、人员、体系等企业内部和原料、物流、新产品、法律法规、监督机制等企业外部相结合进行的危机诱因分解[10],再或者从企业内部主客观方面构建了质量风险分析的评价指标[11]。

然而高技术企业的水平应该体现在产品上而不仅仅是生产过程上,而且高科技企业研发资源的高投入性决定了其企业质量的高水平性。并且由于高技术领域是多学科相交叉的综合领域,处于当代科学技术的前沿,因此高技术企业的技术采用不当也会给企业带来质量风险。

将一般企业的质量风险监控手段和技术手段相结合,本文提出如下的高技术企业的质量风险流程,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企业内部的质量控制主要从5M1E入手,其中原材料的质量体现在对供应商的验收上、企业自主生产或者涉及到外包环节需要对生产技术进行确认和监控。考虑到预判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和完备性。设计出如表1所示的高技术企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可使得建立的指标体系既可以涵盖所有的风险变量,又可以有效、快速的反应风险的来源(见表1)。

2.1 质量管理

2.1.1 人员质量水平

企业内部的最高管理者是质量方针的制定者和推动者。如果领导不重视质量,不关心产品品质,那么极易给下属传递一个错误的生产观念,同时也会挫败下属的质量积极性。高层对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常常表现在其内部质量管理部门在众多部门之中的地位,以及话语权的重要程度。

员工质量水平从公司对员工的质量培训两方面测量。质量培训包括讲座形式、会议形式或者发放宣传手册等可以促进员工提高质量意思的各种活动,培训既可以促进构建质量文化又可以有效地保证产品品质。

2.1.2 设备使用

对于设备的管理包括设备的日常维护、故障检修和设备的更新。作为生产活动的核心,设备的能效如何,决定了产品生产率和产品合格率。先进工艺的顺利应用业要求设备具有良好运转能力。

2.1.3 原料质量

近期外购原材料/辅料质量高低水平,会直接影响加工得到的产品是否合格。同时原料或半成品在搬运、储藏、等阶段如果没有采取保护措施,极易发生损坏、变质等,从而影响产品品质。

2.1.4 生产过程控制

生产过程控制是指最近一期体系审核中发现质量相关问题的增减情况,主要有工艺条件适用性、合理性和工艺流程的安排;生产现场环境情况(温度、湿度)、清洁生产的程度;过程质量控制中为监控和保证产品质量而采用的计量器具、检测方法和技术是否到位。这些都可以在企业的审核活动中得到体现。

2.1.5 质量事故应急

应急的内容主要有:应对突发事件(如关键设备、关键人员、自然灾害等)的能力变化情况。应急做的好坏反映了企业的质量控制能力。

2.2 技术应用

设备先进程度是指该设备的技术,与设备的新旧程度无关。它是指生产过程中采用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的比重,表明企业采用新技术的水平。技术越先进越可以克服由工序不稳定带来的质量隐患。新技术主要体现在企业采用四新技术[12]的程度,即技术推广应用的深入程度。

2.3 问卷发放

我们以质量管理作为预警指标体系的主要基石,结合技术保障等因素设计、发放问卷。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我国经过高技术资质认定的出口企业、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业内人士、检验检疫部门相关人员。被调查的对象不仅熟悉ISO9000系列,更是从事企业生产和出口多年,具有很深厚的质量知识,同时对企业自身发生的质量事故也有较多的切身感受和经历,并请评定专家根据模型中各项指标的重要性给出评判。采用访谈加问卷填写的形式,共采访了22人,其中高技术企业的质量经理12名人、内审员4人、检验检疫等监管机构6人,每人都填写一份问卷。

3.高技术企业质量安全风险预判指标体系的模糊评价

3.1 评价模型的构建

根据Fuzzy理论[13],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构建高技术企业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监测指标体系的模糊判断模型,其基本步骤如下:

3.1.1 隶属度矩阵获得

借鉴经济安全预警警级划分方法[14],我们设定预警评估等级为五级,分别代表高度危险、中度危险、轻度危险、较正常、正常,并用德尔菲法(即专家调查法) 来获得数据。让被采访的22人按照这五个评定等级对20个三级指标工作中完成的好坏对质量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并在相应的评估等级下面划√。计算百分比并汇总得出隶属度矩阵R。

3.1.2 构造判断矩阵

采用对偶方法构造判断矩阵,用1-9的数值来反映人的判断能力。假设某一位专家在评判二级指标时,认为相对于的重要性为3,那么性对与的重要性为1/3。以此类推可以得到若干个两两判断矩阵,即:

其中U表示判断矩阵,uij表示在构成上级指标U时,因素ui相对于uj的重要性。

3.1.3 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首先求出矩阵U的最大特征根,则该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W=(W1,w2,…,Wn)T经过归一化之后即为各评价指标重要性排序。其中:

3.1.4 计算一致性比率,并判断权重是否合理

(1)首先计算一致性指标CI。CI由下列方程得出:

(2)计算一致性比率CR

根据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表:

和公式,计算出各个判断矩阵的CR。

判断准则:如果CR

3.2 高技术企业质量安全风险预判指标体系的模糊评价模型应用

根据前面所设计的指标评价体系及模糊判断模型,应用计算公式分别得到次级指标对上级指标风险监测指标体系的单一权重计算表,如表3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出CI均小于0.1,表明各个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

根据得到的隶属度矩阵,采用S=W*R,得到各阶风险结果:

S(u1)=( 0.353,0.418,0.116,0.113,0)

S(u2)=( 0.121,0.267,0.456,0.156,0)

S(u3)=( 0.119,0.303,0.463,0.136,0.006)

S(u4)=( 0.099,0.320,0.336,0.174,0.072)

S(u5)= (0.130,0.247,0.403,0.221,0)

S(u6)= (0.168,0.421,0.273,0.12,0.016)

S(u)= (0.191,0.338,0.319,0.144,0.013)

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根据S(ui)的结果可知,人员质量意识、设备、原料、生产过程控制、质量事故应急、技术应用的最大隶属度分别为41.8%、45.6%、46.3%、33.6%、40.3%、42.1%,表明各项分指标分别具有中度危险、轻度危险、轻度危险、轻度危险、轻度危险、中度危险。从S(u)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属于中度危险的质量隶属度最大为33.8%,属于高度危险的隶属度为19.1%。表明高技术企业面临着中度或者轻度的质量风险,在各项可能导致质量风险发生的指标中,应该最先注意到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技术应用两方面。然而,高度危险的隶属度仍然接近五分之一,表明高技术企业仍然有发生高度质量安全事故的可能性。这也与本文一开始的假设相吻合。

4.结束语

通过构建风险监测指标,并向高技术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进一步验证了风险假设。同时,风险监测指标的设计综合了传统制造业的质量管理工具,并结合了高技术企业的技术特殊性,从更广泛的角度出发体现了高技术企业质量风险产生的原因多样性,运用多层次的模糊综合评价法, 有效地解决了高科技企业质量风险的评价问题,为高科技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寻求质量改进方法和提高产品质量信誉提供了方向,有助于提高了决策者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但是质量风险监测体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不同行业的企业侧重点不同,同时企业的关注点也会随着时间变化,导致权重和隶属度具有实时性。

参考文献:

[1]GB/T22696.1-2008电气设备的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降低第1部分:总则:2008:2-3.

[2]http:///web/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

[3]胡学刚.高技术企业的界定[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9(4):28-29.

[4]产品质量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访中科院青岛科通高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正仁[J].家电科技,2004(9):17-19

[5]李洪彦.高科技创业企业风险管理研究[D].2007:19-22.

[6]沈昰梅,周志勤.高技术企业R&D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与控制[J].科技管理研究,2011(7):

129-132.

[7]朱小红,张涛.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的模糊评价模型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25(6):75-77.

[8]张明,董利民.企业如何应对质量风险[J].企业改革和发展,2005(4):149-151.

[9]贾丽娜.制造企业质量管理风险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

[10]许士君.产品质量危机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11]刘世新.制造业质量风险评估体系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2.

[12]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http:///《2010建筑业十项新技术建质[2010]170号》.

[13]贺仲雄.模糊数学及其应用[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14]顾海兵, 俞丽亚.未雨绸缪——宏观经济问题预警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

基金项目:国家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认证认可行业发展综合指标体系设计及应用研究”(编号:201310032-2);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专利交易的逆向选择与价格机制”(编号:GJJ11504);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基于产出的最优技术定价策略研究”(编号:2013M531181)。

上一篇:铜加工企业如何应对铜价波动风险 下一篇:餐饮企业成本费用控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