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后殖民主义理论对中国传媒的警醒

时间:2022-05-26 09:23:46

浅谈后殖民主义理论对中国传媒的警醒

摘 要: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入手,探讨了在媒介帝国主义的大环境下该理论在中国当代传媒中的一些体现,并分析了中国开始探索通过大众传媒摆脱西方媒介帝国主义、把握话语权的一些途径。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媒介帝国主义;大众传媒

中图分类号: 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57-01

1993年,赛义德的另一巨著《文化与帝国主义》问世,掀起了新的后殖民理论研究高潮。后殖民主义是指宗主国对其前殖民地的一种文化霸权现象,其明显的理论基础是“东方主义”,透过“东方”这个视角,赛义德看到了西方传统的研究者对东方想象性的支配,揭露了东方学的实质是东方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它的目的是西方妄图在精神和文化上控制东方。

武力扩张时代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文化扩张的终结,其恰恰使前殖民者意识到了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并逐渐加快了传播他们自认为的“优势文化”的脚步。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大众传媒逐步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为建构其“文化帝国”,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利用其先进的传播技术与雄厚的资金基础,一方面透过大众传媒业,向全世界渗透着资本主义文化,目标直指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向发达国家的公民传播着“东方”的愚昧与险恶。大众传媒时代,所有的媒介文本都介质化了,它们运用传播符号中的代码和成规,媒介并不是受众能获取真相得透明介质。媒介帝国主义的构建正是利用了媒介的这种特点,戴着信息传播的面具,宣传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大众传媒领域亦不例外,西方媒体在对中国新闻事件的报道上依旧是在按其想象进行报道。

约翰,哈特利在《理解新闻》(1982)中认为,新闻播报总是试图把观众置于与新闻内容相关的立场上,要达到这个目的,要向观众展示一种意识形态立场,让他们从这个角度进行预设,从而经常从这个角度消费信息,方法之一就是将观众放置在正在报道的事实中,使事件看上去像是完全透明的。在新闻文本中,事实的罗列并不代表事件的真相,而是在构造一种既符合西方价值观又符合媒介传播理念的逻辑。西方媒体这种新闻报道方式是其在构建媒介帝国主义过程中的改良手段,其中传达的依然是东方不自由与不民主的观点。

不仅是新闻报道,以好莱坞为首的西方电影界也在用同样的宗旨不同的手段宣传着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在西方媒体的文化侵蚀下,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在渐渐地改变着。西方是在以东方的落后愚昧来衬托着西方的民主文明,而东方人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着西方时尚文化,似乎西方的就是国际的。这种意识转变从一些商品欧式风情的广告上就能体现出来,这种广告在推荐消费品的同时也在推销着价值理念,它虽然没有明确排斥东方的价值观念,却在对西方价值观念的追捧中消极搁置了本民族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强势膨胀下压缩了本民族文化发展的空间。

但是,随着综合国力的崛起,中国开始探索摆脱西方媒介帝国主义、把握话语权的途径。从2007年起,中国向海外输出的很多产品,出现了非常大规模所谓的“中国商品或中国商品质量问题”。2009年11月23号美国有线新闻网CNN开始在亚洲市场播出一则30秒的商业广告,这则广告的主题是“中国制造,世界合作”。这段广告是四家中国行业协会共同委托制作,中国商务部购买了为期六周的广告时段在CNN等国际主流媒体来投放的。目的是在于宣传“中国制造”,提高中国产品的全球认知度。此外,近两年来,为了推广国家形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也在组织制作将在海外媒体播出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形象宣传片不只是宣传中国发展的蓬勃气象,更重要的是向世界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这种尝试起到的效果尚无法定论,但是印象的形成是需要长期的累积过程的,中国真实形象的建立、中国文化的弘扬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要建立属于本国的在世界范围内享有权威性的大众传媒,要有独树一帜的传媒理念,并能够通过大众传媒将自己独特的文化与精神展现出来,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参考文献:

[1]王岳川.后东方主义与中国文化身份[J].理论与创作,2010.

[2]夏青.后殖民主义理论视野下西方当代涉华电影以及中国当代电影的文化分析[J].电影评介,2010.

[3]姜飞.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

上一篇:民俗学在日常生活意义建构中的学术伦理 下一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