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倒序式”教学

时间:2022-05-26 08:53:07

例谈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倒序式”教学

摘 要:用“倒序式”教学在处理教学难点时,往往能有效分解难点,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脚手架”,本文以《书签式链接》教学为例,解构了倒序式教学的过程及特点,教学有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倒序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13/15-0069-04

“轻负高效”一直是教师追求有效教学的目标,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日常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对某些教学难点,学生时常有易错、易遗忘和不易掌握的特点,教师要如何才能设计出“轻负高效”的教学过程呢?笔者认为,运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论,巧妙设计“倒序式”的教学过程,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

前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即在他人的帮助下,通过个体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寻找和努力创设最近发展区,提供给学生力所能及而又略高于学生当前发展水平的任务, 搭建能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脚手架”,从而实现学生从潜在发展水平向实际发展水平的转化。

何为“倒序式”教学?笔者认为,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次序,或相应技能的操作顺序来设计教学过程,即为“顺序式”教学,反之,为“倒序式”教学。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用“倒序式”教学在处理教学难点时,往往能有效分解难点,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脚手架”,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实践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不易被遗忘,教学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学过程重构的背景

“书签式链接”是苏教版信息技术八年级“网页制作”章节中“超链接”部分的内容,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在传统的顺序式教学中,学生通常是按照制作的顺序依次学习以下三个操作步骤:(1)插入书签,并命名;(2)设置书签式链接;(3)预览检验效果。由于学生对第1步和第2步的操作都相对比较陌生,所以,容易出现教师“教”一步,学生才能“学”一步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且还会由于教师频繁切换“广播”产生一定的烦躁心理,更为严重的是,当学生在结束模仿需要独立完成类似的制作任务时,教师往往会发现有一些学生无从下手,好似已经不记得刚刚的操作过程了,再过几节课这样的遗忘率会更高且遗忘面会更广,教学效果实在不如人意。

以下是笔者对该内容的教学分析,以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教学过程进行重新设计。

二、教学分析与教学过程的重构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目标:了解“书签式链接”的实现效果和作用;掌握制作书签式链接的三个步骤。

(二)学生已有的相关水平和经验

(1)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书签”概念和作用。

(2)绝大部分学生在课上都有使用“百度百科”的经验,而“百度百科”的页面设计中就运用了大量的书签式链接。

(3)学生在使用Word等软件中有设置超链接的经验,并且在之前的FrontPage课中,也学习了如何设置不同网页之间的跳转链接,因此,对学习“书签式链接的设置方法”有一定的探究基础。

(4)学生已掌握切换编辑视图和预览视图的方法。会通过右键菜单查看对象属性。

(三)教学过程的重构

(1)复习导入。先引导学生复习普通网页间的超链接效果和制作方法,随后抛出问题“今天将要学习的书签式链接又会有什么不同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不仅为学生探究书签式链接的设置方法垫定基础,而且可以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教师打开“百度百科”中的“南京”词条,边解说边演示其中的书签式链接的应用效果。

(设计意图:用实际生活中的网页实例向学生展示“书签式链接”的应用效果,会更有利于学生体会其实用性,增强学习动机。)

(3)教师在PPT中用自定义动画的方式(效果如图1所示),引导学生反思和小结:书签式链接与普通的网页链接效果有什么不同,适用于什么情况的网页。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反思的对比教学,学生能更清晰地理解、体会到书签式链接的作用和适用场合。)

(4) “那该如何制作呢?”教师用PPT展示制作“书签式链接”的三个步骤,并说明将用倒序的方式来学习,即:先看效果、再做链接、最后学习如何放书签。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具体操作前,先通过PPT上的“关键字”,对整个操作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较为清晰的思路,清楚地知道自己每一步都在完成什么目标,可以减少盲目模仿,提升学习质量。)

(5)倒序探究第一步:看效果。教师打开半成品的练习素材网页(截图效果如图2所示),点击标题文字 “玄武湖”,网页内容即跳转到其对应的景点介绍,教师再继续点击景点介绍下方的返回标志,网页内容又重新回到页面顶端,这些都是教师课前预先做好的书签式链接效果。教师边演示边说明本课的练习目标:请学生给其他三个景点都设置好类似的链接效果。

(设计意图:明确具体的任务目标和实现效果,并为第二步中的主动探究做好铺垫。)

(6)倒序探究第二步:做链接。教师将素材网页切换到“编辑”视图,边演示边与学生互动,“现在大家看到的小旗子就是老师提前放置好的书签(截图效果如图3所示),下面我们通过右键菜单来查看‘玄武湖’的书签式链接效果是如何实现的。”教师右击“玄武湖”,学生说:“选择超链接属性”,教师打开属性设置对话框,学生观察弹出的设置窗口,并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发现它链接的不是一张网页,而是一个名称为“1”的书签。“现在这张网页中已放置了四个书签,哪一个书签的名称是‘1’呢?其他三个书签的名称又分别是什么呢?”这时教师再请一位学生通过右键菜单的方式,演示查看已放置好的书签名称。

教师适时点评学生的演示操作,并布置探究练习任务:“请同学们尝试用网页中已提前放置好的书签给景点‘灵谷寺’制作书签式链接。”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行通过预览视图检验效果。教师在巡回辅导中,发现学生共找到两种略有差别的方法来实现,各自单击图4中的两个标识处,均可以找到当前网页中的书签。在学生集体探究后,教师请使用不同操作方法的学生进行演示操作,并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已有的超链接制作经验去分析书签式链接的设置方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易于学生理解两者的差别,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书签式链接的设置方法。)

(7)倒序探究第三步:放书签。“现在我们离成功只差一步了,书签是如何放到网页中的呢?其实很简单,操作方法和插入图片差不多”,这时有不少学生就已经争着说出来:“用‘插入’菜单。”教师边展示菜单位置边提问“在前一个任务中,大家可以发现老师取的书签名称,有用英文,你们现在自己试一试,请给“明孝陵”这个景点制作书签式链接”。

学生集体练习后,教师视学生的完成情况安排适当的点评和演示操作,并引导学生小结:书签的命名;制作书签式链接的三个步骤。

(8)顺序式巩固练习。在上一任务中,其实学生已经经历了“放书签――做链接――预览检验效果”的完整制作过程,因此,本环节的练习目的就是在上一环节探究实践和总结方法的基础上,对重点内容进行巩固和熟练。

三、教学重构后的效果及思考

本案例在教学重构后,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能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不仅课堂学习目标达成率高,而且经学期末小测试发现,学生在未复习的情况下,对该知识点的反馈情况仍然非常好,遗忘率很低。

反思本案例教学质量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努力寻找和创设“最近发展区”,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同化

首先,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思考学生已学习过哪些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铺垫性知识与技能、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和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等。

其次,根据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可以知道以下几点。

(1)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是学习新知识的关键。换句话说,课前认真分析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找出和创设本课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将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

(2)新的意义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本案例中,对每一个新知识的学习,教师都会有意识地将其与学生已有的相关经验进行联系,从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也为学生搭建了主动学习的“脚手架”,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主动同化到自己原有的认识体系中。

(3)有意义的保持和遗忘是认知同化的继续。奥苏伯尔认为:认识有简缩的趋势,通过认知同化过程,掌握了有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比记住大量事实更为经济、省力,也便于利用。所以,通过意义学习获得的概念和原理是不容易忘记的。在本案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始终通过引导学生体会,与旧知识进行对比思考,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最后再对探究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感知和实践的过程中自然获得新知和技能,这样的新知获取方式显然要比教师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印象来得深刻,因此,本课的目标达成率高,遗忘率低。

(二)“倒序式”教学是创设“最近发展区”的有效办法之一

1.“倒序式”教学有助于分解教学难点

在寻找到学生学习的多个最近发展区后,如何有效地将这些零散的点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一条学生主动学习的线索呢?笔者认为,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逆向式”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思路。如果把一课堂最终的学习目标比作是一座山的山顶,那么,在顺序式教学的开始,学生就是站在山脚看山顶,如果前几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说相对陌生,就容易形成一些畏难情绪,不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在本案例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分析发现,如果把制作“书签式链接”的三个步骤反过来学习,学生就能较容易找到最近发展区,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探究学习新知。学生在逆向式教学的过程中,每次从自己当前的位置向山顶看,最多只会看到自己目前正在探究的这个难点,因为,再向上的知识“我”刚刚都已经掌握了,所以,学生会始终有一种“我距成功只有一步之遥”的感觉,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特点,采用逆向式教学能有效分解难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2.“倒序式”教学有利于突破学生易错点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还经常能够发现学生的一些易错点,例如:学生在运用Flash软件制作“动作补间”动画时,时常会忘记要先将运动对象转化为“元件”,再进行“动作”设置,尽管这一点教师在一开始的演示操作时已经强调,尽管教师发现学生出错后,在练习反馈中又再次指出并纠错,但几次课后当学生再次制作这个类似的动画时,依然还会有不少学生犯同样的错误。分析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两点:(1)与“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过程相比,“将运动对象转换为元件”这一步确实是多出来的步骤,容易形成学生的遗忘点。(2)有部分学生对于他人所犯的错误,根本不会在意,只要自己的结果正确就可以了,所以,教师的纠错反馈措施对部分学生来说是无效的。后来,教师用“逆向式”教学的方法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简要流程如下:(1)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再展示“动作补间”动画的效果,感受其与“形状补间”动画的效果区别。(2)在设置时,教师指出“形状补间”动画的补间类型是“形状”,而“动作补间”的补间类型是“动作”,然后给学生两个半成品的动画文件,让学生分别设计动作补间的效果。其中一个文件中的运动对象,教师已经预先将其转为“元件”,而另一个文件中的运动对象则是矢量图。学生实验的结果,显然是一个能成功,一个不能成功,这样就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让每个学生都“犯”了一次这样的错误,那么,学生在好奇的心境中,学习会更加主动,同时,又纠正了自己“犯”的错,记忆效果就会更加深刻了。(3)再次与“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进行对比,总结“动作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最后再进行顺序式练习。这样一来,这个“易错点”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倒序式”教学后进行“顺序式”的总结和练习,有利于知识的融汇贯通和巩固

通过“倒序式”教学,学生逐个突破了难点。经实践证明,在“倒序式”的探究后,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则能提炼精华,化繁为简,加深学生的印象。再通过顺序式练习,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汇贯通和巩固。

参考文献:

[1] 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理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黄正夫.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2011.

上一篇: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下一篇:多媒体技术与小学体育整合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