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向的高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时间:2022-05-25 07:59:41

目标导向的高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高校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方向)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前培养的主阵地,构建科学有效的专业课程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以目标导向的方法论为指导;课程目标的确立需以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结构为依据,涵盖知识、技能和情意三个方面;课程体系方案的设计以课程目标为导向,实施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结构。

[关键词]目标导向;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3-0041-04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3.008

引言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课程日益受到重视并普及开来,逐渐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然而,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多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专业化培养成为亟须面的问题。高校作为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方向)的建设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还没有设置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责主要是由教育技术学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来承担。高校这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没有专门针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无法拥有一个优秀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为了增强信息技术教师职前教育的针性和有效性,本文以目标导向的方法论为指导,基于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结构的分析,设计了高校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体系目标,并以目标为指引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进行了规划设计。

一.课程体系

“体系”指若干事物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过程中统一指向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系统。研究者课程体系内涵的理解有三个层面,一是宏观的专业设置;二是中观层面,即某一专业内部的课程设置:三是微观层面,即专业内某一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本研究定位于中观层面的课程体系,研究高校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一般认为,课程体系的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本研究主要探讨课程体系目标设计和课程体系结构安排两个方面,课程体系目标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出发点,是制定课程方案、选择课程内容的依据和准则:课程体系结构是指课程体系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组织、排列以及配比关系。

二.信息技术教师素质结构分析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尤其是课程目标的制定要以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结构为依据。一个优秀或成功的教师应该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素质,概括起来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我们从这三个方面出发,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结构。

1.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

从知识的功能出发,教师专业知识可以分为四个方面:通识类知识、本体类知识、条件类知识和实践类知识。

通识类知识是指所有学科的教师都应当具备的有利于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普通文化知识。具体来说,包括哲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方法知识(如体育、保健、计算机技术等)、人文知识(如历史、政治、地理等)、艺术常识(如书法、音乐、绘画等)等。

本体类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具备信息技术学科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相关基础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历史与趋势的知识,以及其在人类生活实践中的表现形态、与社会及人类发展的联系;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界限、层次及思维的工具与方法,准确理解信息社会的各种现象,客观地评价信息时代的信息文化:信息技术有关的法律法规与道德伦理相关的知识等。

条件类知识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被称为教师成功进行教育教学的条件类知识。实践类知识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多是基于情境的经验性知识。或者说,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教育妥善地处理突发事件、巧妙地化解矛盾等。

2.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技能

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技能包括教学技能、信息技术技能、课程开发技能、管理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具体来说,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学业评价能力。信息技术技能包括信息系统的使用与维护、信息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交流的能力等。课程开发技能是指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应当参与到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这要求教师具备课程决策、课程设计、课程组织、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研究的能力等。良好的课堂组织管理是课堂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保障,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具备如下的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学生的组织与管理,包括课堂管理能力和课外活动管理能力;信息技术教与学资源的管理,包括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和校园网的管理。教学研究技能是指教师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需要承担一个研究者的角色,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升等。

3.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情意

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情意包括专业精神、教育理念、职业道德三个方面。专业精神是指教师基于自我期望而表现出来的充分信念、高度热情和不懈追求的风范与活力,现代教师应当具备三种专业精神:敬业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信息技术教师还应当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以个性化教育、大众化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己任,以现代的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为指导,积极投身于教育创新改革的实践。教师的职业道德学生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应当具备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以自身的人格力量为学生树立榜样。

三.高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体系构建首要的工作是明确课程体系的目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是培养能够胜任信息技术教师岗位的未来教师。教师知识体系的初步形成、教育技能的最初奠定、终身追求与获取知识的意愿以及专业精神的形成都与职前培养课程息息相关。因此,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侧重点在于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专业技能的初步形成以及专业精神的哺育。基于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结构,我们分别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意目标三个方面高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标进行了设计,如表1所示。

四.高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设计

在高师院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暂时还难于实现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的方法是:在原有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下设立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方向,专业化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

教师职前培养是在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开展的正规的在校学习,课程体系的结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结构。我们以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标为指导,参考各高师院校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方案,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科目设置以及课程学时比例进行了规划设计,如表2所示。

课程科目的设置依据不同类型目标的特点,知识目标下设置的课程科目偏重理论,而技能目标下设置的课程科目则偏重实践。

在学时比例的分配上,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意目标分别占60%、30%和10%。按照《中国教师新百科》的解释,教师职前教育应该是“将来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所进行的,以课程和教育实习为载体的,以通晓教育理论(包括学科教学法)、掌握专业知识、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目的的具体活动。”可见,教师职前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课程来奠定未来教师的知识基础,由此,我们设定知识目标所占的学时比例是60%。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性职业,专业技能是体现其专业化的重要指标,设定技能目标所占的比例为30%。针情意目标的课程所占学时比例为10%,并不是因为情意目标的培养不重要,而是通过显性课程只是情意培养的一部分。学校还可以在各类课程中有意识地将专业精神寓于其中,使未来教师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了解教师的劳动,理解教师的角色,激发他们教育工作的热情,事业的热爱。学校还可以利用隐性的课程文化创设有意义的教育环境以陶冶未来教师的情操,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风范。隐性课程虽然不在正规的课程计划之中,但是它作为教师职前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学界达成了共识。

在知识目标中,我国目前高中师资课程中,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分别是15%、70%、6%-7%;美国中等师资课程中通识课程、专门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2.5%、50%、27.5%。参考以上数据,我们设定了表中三种知识类型所占的学时比例。而各种技能应的课程比例则是在访谈数位同行专家后设定。

五.总结

高校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教师培养的重要阶段,它为日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优秀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仅仅靠高校的职前培养是远远不够的,本文仅具体阐释了信息技术教师职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后续将以目标导向的方法论为指导入职培训和职后培养课程体系进行研究与设计,以形成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上一篇:中学数学课堂实施开放式教学的策略 下一篇:社会临场感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