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学习中常见问题的处理

时间:2022-05-25 07:57:50

钢琴学习中常见问题的处理

【内容摘要】当今社会中有很多原因使多数孩子、家长进入“学琴热”的大军,其直接带来的影响是有“量”并不代表一定有质,也即出现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弹钢琴仅是弹出音符,只动手而缺乏用脑。文章以现代“钢琴热”为背景,从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两部分阐述,分析了钢琴弹奏“动手”“不动脑”的具体现象。

【关键词】钢琴热 动手 动脑 解决办法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们在满足衣食住行之外,更多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享受。作为学生家长,多数都会选择让孩子学习一两种乐器作为特长,比如学习钢琴,有的父母是为了完成自己儿时未能完成的心愿,有的是为了增强孩子的竞争力,也有的父母是出于对器乐学习的好奇……而这背后产生的结果是,在钢琴学习中,多数学生只是弹响了音,即琴被敲击导致振动,而钢琴演奏绝不仅仅是“弹响音”这么简单。

一、 原因分析

对于钢琴学习,为什么学?并且学习的人数每日剧增,这应是家长认真思考的问题。现在,大部分家长对此都比较盲目。因此,多数孩子弹琴只局限于敲响了,而没有过多地去想弹奏的意义,演奏的是什么、表达的是什么、要带着什么情绪等。甚至有的孩子学了几年钢琴,也考级了,但是连音都不太认识,只是练习时让陪练老师指出音的位置,然后自己背下音的位置,再一遍遍地硬生生记住。显而易见,这种学琴是没有意义的。

1.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是钢琴热产生的基础

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这使得有些家长盲目让自己孩子学琴。众所周知,钢琴是西方乐器,传到中国的时间不久,几十年前数量更是少之又少,普通百姓多是望尘莫及。而在近20年,随着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现在很多家庭都买了钢琴,钢琴已经不再是非常神秘、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东西,这体现了人们对精神、文化和审美的需求日渐增多,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也是人们对精神享受的追求的提高,因此促使多数家长盲目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学习钢琴的大军中去。

2.钢琴本身对爱好者的吸引力

钢琴学习热不仅在中国,在日本和其他欧美国家同样出现过。钢琴作为乐器之首,古往今来成为了人们学习音乐的首选。钢琴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首先,从钢琴本身构造的优势来说,它有着其他乐器无法企及的宽广音域,现代钢琴一般有88个键,音量变化大,可以实现从PPP到fff的变化,通过训练过的手都可以做出来,在这点上与之相像的电子琴也无法做到由强到弱、由弱到强的自由变换。因此,最有吸引力的一点就产生了,有这么多优势,当演奏时,便可以呈现出一个梦幻般的音乐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可以让人有种任意驰骋、想到什么就可以弹出来的感觉。诸如更多的经典钢琴曲目,非常伟大,如贝多芬op.27,No2《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的伤感内省、op57《热情奏鸣曲》中澎湃的热情、舒曼op.17《C大调幻想曲》充满诗意的幻想、肖邦op.10,No12《革命练习曲》的愤怒激昂、op53《波兰舞曲》的雄壮豪迈……如果说一滴水能折射出整个世界,我们也可以说一架钢琴就可以包含人类的整个精神宇宙。

3.家长的攀比跟风心理是学琴热的动力因素

现在有些家长目的性强,有急功近利的想法,缺乏对孩子爱好方面的考虑。这种心理是不健康的,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心理,会起反作用。还有的家长是出于升学加分的考虑,要达到一定的级数就可以加分,可以去好的学校,所以就逼着孩子考级,天天学琴、练琴。有的家长认为学习钢琴是高雅、时髦的艺术投资,宁可自己节衣缩食,都要供孩子学习钢琴,花费大量的金钱,也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生活。

二、解决方法

(一)演奏者自身的问题

1.加强音乐感受力的培养

让孩子学琴,千万不可强制机械地让他们弹奏与重复,而应该想办法让他们真正喜欢、爱上音乐,并觉得有意思而发自内心地去学。音乐感受能力很重要,纵使有再好的技术,没有感情的东西也是不能打动人的。每个人心中都有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各人之间的差异也很大,要把音乐感在弹琴中表达出来,平时要多做功课,比如,多听钢琴作品的录音带或唱片等是非常有用的,教师也要多引导孩子不能死弹谱子,要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告诉他们好的音乐感受能力能为钢琴歌唱性的表达奠定基础。什么是歌唱性?怎么才能做到?“歌唱性”是从声乐中来的,指要像唱歌一样把旋律纵情地演奏出来。

(1)提高音乐修养是根本。演奏者音乐方面的学识越多、修养越高,就能准确地解释不同时期、不用风格、不用作曲家的不同作品。要能做到如此准确地把握曲子的风格等是非常难得,只想弹出音符而不去思考是行不通的。

(2)激发内心的歌唱尤为重要。这就是上文笔者提到的以音乐的感受能力为前提,只有真正的有感情才有可能激发内心的歌唱。

(3)乐曲分析与演奏处理是必要的途径。要正确读谱,勾画出旋律的语气曲线,最重要的就是要牢牢抓住主旋律线,不然就没办法将“歌唱性”很好地表达出来。

2.加强必要的基本功训练

缺乏技术基础是不可能弹好钢琴的,必须去实践,可以说,弹钢琴是件辛苦事儿。法国著名女钢琴家玛格特指出,“技巧就是触键,是指法艺术,是踏板,是对总的分句规律的知识;技巧就是具备丰富的表情调色板,可供钢琴家根据他想要表现的乐曲风格,根据他的灵感自由调度。总而言之,技巧就是对钢琴的完全掌握,是无所不包的完备的艺术造诣。”从玛格特的概念中能看出,技术训练需要注意的方面和重要性。但是,还要强调的一点是钢琴的音色和触键。触键决定着钢琴的音色,这是钢琴的一个特点,如果做得不好也会成为缺点。如果只是弹音符而不去考虑触键的问题,随意地弹,很显然,声音出来会非常苍白,缺乏音乐感染力。涅高兹在《论钢琴表演艺术》中也说过触键和音色的重要性,说他授课时,四分之三的劳动花在音色的探索上,可见其重要性。

3.练琴不仅动手,也要勤于用脑思考

无论干什么都要动脑子,没有思考什么都不可能做好,弹琴也不例外。在练琴的过程中要“三觉并用,大脑调节”。“三觉”分别是视觉、触觉、听觉。弹奏一首曲子时,眼睛要看着谱子,这是现在学琴孩子弹奏时仅能够做到的一方面;手要控制着触键,这里包括对踏板的应用,同时耳朵还要听自己弹出的音乐是否符合标准,以及音乐风格、乐曲情绪、力度速度的把握是否得当,还有音与音、句与句、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等。要做到这些,弹奏者的大脑必须要积极参与,并指挥手指完成要完成的动作,要做到“三思而后行”。所以,很多钢琴大师说,“弹琴不是练手,而是练脑。”有目的地完成每天的计划很必要的,不然很容易形成恶行循环,造成不思考而只会弹奏音符。

(二)教师要做积极的引导

教师应运用一些教学方面的技巧,使学生对弹琴有兴趣,喜欢弹琴,不要有畏惧感。针对不同的孩子要因材施教,课堂内容呈现丰富多彩的形式。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钢琴教师应以使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不断地完善、提高为准则。同时还要因材施教,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信息。

我国著名钢琴家、钢琴教育家和音乐普及工作者周广仁一生都致力于钢琴教育事业,她提倡教学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并且是更深刻的学习。因为在教学前,首先要弄清许多问题,还要动脑筋,花时间去思考学生出问题的原因和怎样改正他们的毛病,由此产生了“教学相长”的理论。“教学相长”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另外,“因材施教”在周广仁的理论中也占有很突出的位置,她说要对每个不同的学生采取不用的办法。例如“对缺乏信心的学生,要帮助他一分为二地对待自己,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对学习不踏实的学生要严格要求,使他尝到用功学习的甜头,启发他学习的自觉性”。这个理论,周广仁用她的一个亲身经历给我们讲述,一次她去故宫参观玉雕展览,当她看到艺人巧妙地利用各种玉石的自然形状和色彩,极有想象力地雕出各种艺术品,顿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她认为根据学生的条件把他们雕琢成才,而不能凭教师的主观意识来定型,教师的责任就是挖掘学生的潜力,让每个学生都焕发出自己的光彩。“启发式教学”是周广仁老师从美国讲学回来后,更加明确要采取的教学方式之一,结合以前对学生的理解能力重视不够、填鸭式的教学等,更加明确了“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

(三)家长要重视孩子的练琴过程

不要拿“非专业”“业余爱好”等不正确弹奏的借口,对孩子练琴要经常督促。家长怎么样做会有助于孩子的练琴呢?首先,不要代替孩子练琴。如在识谱过程中,应让孩子自己去认,不要替他去认,自己找出音名,找到键盘位置。有的孩子,家长给他在钢琴上贴上了1、2、3、4、5、6、7对应 do、re、mi……对于刚开始识谱的孩子来说,这可以增加趣味性,但是长期依附于标示,孩子就不会识谱了。家长可运用引导的方法让孩子对照乐谱仔细听辨。

其次,不能按照成人的水平要求孩子。这就要求家长不能求功心切而硬逼着孩子学琴。钢琴技能的形成是要经过一个系统的训练与逐步提高的过程。在学习中,作为家长要多鼓励、客观评价孩子的表现,让孩子在身心愉悦的气氛中学习钢琴。最后,家长不是 “袖手旁观”, 而应该扮演一个助教的角色。在一周一次的钢琴专业课上,家长也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课,知道每堂课中老师要学生达到的目标,回家后,正确引导孩子、辅助孩子,落实老师的教学要求。

总之,通过了解钢琴热现象产生的大背景,对孩子弹琴只动手不动脑现状原因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问题的表面和内在。众所周知,我国传入钢琴才100多年,近几十年是我国钢琴兴起、“钢琴热”的时期,钢琴的普及有其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看国外钢琴的发展及教育,我们可以吸取很多好的经验教训,对比起步比我们早的国外钢琴教学轨迹,从中提炼精华的部分。希望所有的钢琴教师以及学琴儿童、家长,都认真对待钢琴学习,因为这更多的是对音乐的热爱与思考。

(注:本文为2012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W2012107)

参考文献:

[1]方仁慧.钢琴教学的几个要素[J].音乐研究,1981(4).

[2]麦美生.论钢琴教学成功的要素[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2).

[3]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李隆德.高师音乐教育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5]郑大昕.琴韵如歌[J].音乐探索,1995(1).

[6]童道锦,孙明珠.钢琴教学与演奏艺术――钢琴艺术研究(上)[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7]龚琪.周广仁谈钢琴教学[J].人民音乐,1985(1).

[8]周广仁.和青年教师的一次谈话[J].钢琴艺术,1998(2).

[9]毛毳.钢琴音乐教育十二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10]麦美生.钢琴演奏的歌唱性艺术[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2(1).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上一篇:高等音乐教育专业的师范性体现 下一篇: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音乐文化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