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探究,创新,发展――浅谈数学教学

时间:2022-05-25 04:24:35

引导,探究,创新,发展――浅谈数学教学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猜想

一、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猜想

猜想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手段,是促使学生从已学知识贯通到未学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进行知识再现和再创造的良好开端。在学生的合理猜想中,融合了直觉思维、联想等要素,是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主动的获取知识。教师要在学生的猜想中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他们去合理甚至求异地猜想,更好的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数学教学应由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堂设计应以学生的需要为宗旨,不再是学生围着教师转,而是教师为学生的主动建构创设更大的空间。教师的教,不再“仅仅是给学生一份知识的行囊”,而是为学生搭建平台,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对自己终身发展起长久作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为学生的发展而教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兴趣。因此,要努力寻找并选择那些现实、有趣、与儿童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素材来建构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体系。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体验过程的活动。现在的课程目标由“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课堂设计由“给予知识”转向“引起活动”,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新课程改革的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四、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支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内容应是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枯燥的知识的呈现,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旧知去探索图形的奥秘,去灵活运用公式,分析、归纳、总结,从中发现问题,给学生―个创新的支点,从而改变了学生因复习旧知而产生的那种提不起兴趣的学习态度。整个课堂成了学生动手测量、激烈讨论、积极猜想的场所,精彩的发言在课堂上此起彼伏,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取得了双赢。

上一篇: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点滴谈 下一篇: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八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