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问题的经济学探析

时间:2022-05-25 01:16:38

信用问题的经济学探析

【摘要】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信用秩序的建立,要求市场双方主体能够以诚实守信为基本原则,积极参与市场经济,促进现代文明的更好发展。但是就当前我国信用问题的经济学来看,其在各个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本文先就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内容进行探析,然后就当前我国存在的信用问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具体的探讨。

【关键词】信用问题;经济学;对策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对社会信用的要求逐渐提高,要求各市场主体能够在较好的信用条件下和信用关系下进行市场参与,以推动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就当前我国社会现实来看,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变化虽然带来了经济的更好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社会信用问题,要求国家必须要从经济学角度对信用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推动市场经济的更好发展。以下本文就信用问题的经济学相关内容进行具体探析。

1 信用问题的经济学问题探究

1.1信用问题的主要理论观点概述

信用问题的主要理论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文化论观点。文化论观点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程度不同,那么国家的信用程度也会相应出现不同;第二点,经验论观点。经验论强调生活经验和精力对社会信用问题的看法。如,生活经验很少的人在与人进行交流时必然更加愿意相信对方,也更加信守自己的承诺,反之亦然;第三,理性轮。理性轮也被称之为利益论,指的是人们在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前提下保持的信用态度。如,个人在利益问题下首先要考虑自己此次的交易收益更多还是损失更大,其次要考虑对方诚信程度如何,是否会失信。综合两方面考虑之后,人们才会决定是否进行交易;第四,制度论。制度论强调制度环境对于社会问题的影响,当政府类型适合增进社会信用时,社会信用问题肯定也会相应减少;第五,道德论。道德论提出,信用问题与人的思想道德观念是息息相关的,悲观的人会相对缺乏信用,而乐观的人对社会信用则会抱着积极的态度,积极坚守信用。

1.2信用问题的经济学本质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信用问题的本质实际上是利益。在市场经济下,市场参与主体主要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个是从自己的角度进行考虑,而一个是从他人的角度进行考虑。这也就是我们在道德观念中提出的利他问题和利己问题。但是无论是利他还是利己,我们看重的均是“利”字,也就是“利益”。人类社会产生的两种基本人性为自私心理和同情心理,而自私心理的本质就是利己原则,同情心理属于利他原则,并且是基于自我利益的从社会实践来看,利益问题也的确是经济问题和信用问题的核心。我们在市场经济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对亲近的人较为慷慨,对不够亲近的人则较为吝啬。这种慷慨实际是能够也是自我利益的慷慨。因此,可以看出,信用问题的本质是对自我利益的追求。

1.3信用成本问题分析

社会信用也是需要一定成本的,而这些成本应该怎样来测量呢?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信用量”。信用量的测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考虑:第一,个人的财富值和收入情况。财富值和收入更高,说明对方失去信用的可能性也就越小,那么信用量就会越高;第二,工作的稳定性。稳定的工作可以相对提高个人的信用度,因此信用量也较高;第三,社会地位。社会地位越高的人越看重诚信问题,因为失信会给这些人带来巨大的地位和形象损失,因此信用量也相对较高;第四,教育水平。教育水平决定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认知,因此教育水平越高的人,其失信的可能性相对会较少,信用量也会相对较高。以上大部分是针对个人而言的,对于企业来讲,信用量的测定则主要需要从产品的质量、服务、企业的收益情况、偿还贷款的情况以及履约的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

根据以上提到的信用成本测定的几个方面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在完全信息条件,即买卖双方对对方信息均十分了解的情况下,经济主体需要将信用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够保证自己的利益高于成本,反之则会导致利益低于成本,并且能够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但是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也就是买卖双方获取的信息不对等时,情况就发生变化。根据实践研究表明,这种情况下信用度越低,那么经济主体得到的经济利益反而越高,而越重视信用,亏损的可能性反而会增大。因此,在这种市场情况下,经济主体会偏向于不将信用的一方,并且不讲信用的经济主体会排斥讲信用的主体,导致市场环境出现变化,影响谁信用问题。

1.4信用的博弈论问题

从博弈论角度来看,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讲述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两个囚徒面临同样一种难题时,为了自身的利益着想,两个人都会坦白自己的罪行,然后大家一起入狱(入狱年限为五年)。后来美国一位社会学家根据“囚徒困境”的实验进行了二次实验,即“重复囚徒困境博弈”实验。这个实验过程总人们发现,其最好的博弈策略居然是“针锋相对”也就是说,甲乙二人均采取这样的对策:你如果合作要坦白,那么我也合作坦白;但是如果你不合作坦白,那么我也会合作坦白。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居然成为了最优的解决方案,双方都不需要入狱。将博弈论的理论应用到信用问题中就是:如果对方守信,那么我守信;而如果对方不守信,那么我也不守信。因此,什么时候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一般来说,在前面一次的经济交易中,大部分会出现“守信,守信”的情况,只有当博弈次数增加,其中一方主体认识到:“当我们都守信的时候,如果我突然失信,那么我就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时,一方开始出现失信情况,那么另一方在接下来的交易中也会采用失信的策略。这就会出现“你失信,我也失信”的状况。结合博弈论和信用成本问题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博弈后期出现的失信情况主要由于是双方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也就是交易双方处于不完全信息条件下。那么也就是说,博弈中牵涉到的长期信用问题和短期信用问题实际上仍然与完全信息条件和不完全信息条件有关。

2 当前我国存在的信用问题

就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信用问题来看,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种:第一,假冒伪劣商品数量增多。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国质检系统查办各类质量违法案件51.1万起,比“十一五”期间增加了121.1%;第二,企业没有按照合同约定交易的情况增多。即企业在签订合同之后,收了付款但是没有在规定时间内交货,或者收了货物但是没有及时付款的情况增多;第三,市场诈骗情况增多。2012年12月6日,广西南宁公安机关成功破获“10・16”特大传销案,抓获该传销团伙A级头目70余人,逮捕30人,查获涉案款物一批。2017年1月13日,湖南长沙公安局现场捣毁传销窝点378个,查获参与传销人员4000余名,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128名,传销骨干全部落网。

3 信用问题的对策探讨

第一,要求能够加强对市场的整顿,实现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信用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双方信息的不对等,因此,政府如果能够实现市场信息的透明和公开就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等的可能性,从而避免出现社会信用问题。如,政府可以鼓励公民利用信息技术开辟信息获取渠道,加强公众对经济主体的全民监督,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法制建设,确保信息公开的法律效应;第二,提高信用量小的经济主体的失信成本。信用问题的出现均是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因此,当失信成本高于获得的利益时,经济主体就会慎重选择,从而避免出现社会信用问题。尤其对于信用量较少的经济主体而言,其本身能够承担的失信成本并不高,这时再提高失信成本,必然能够起到较好的预防失信的效果。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大对市场主体的监督力度的形式以及加强法制建设的犯法来约束经济主体的失信行为。如对于违信用的经济主体,政府要加大主体的赔偿责任,扩大赔偿范围。而在诉讼方面,为受害者提供更多便捷的诉讼取渠道,简化诉讼程序,降低诉讼成本,维护社会信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信用问题的经济学本质为利益问题,出现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主体双方的信息不对等以及失信成本低于实际收益。因此,从这两个方面出发,要解决当前我国社会出现的经济信用问题必须要求能够加强对市场的整顿,实现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并且提高信用量小的经济主体的失信成本。只有这样,市场经济主体才无法寻找信息不对等的漏洞,也才不会想要通过“失信”来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达到解决社会信用问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唐卓瑶.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分析信用问题[J].经济师,2012,06:57-58

[2]武超群.基于经济信用的公共信用及其张力模型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04:69-74

[3]王兴娟.农村小额信贷信用问题的经济伦理分析[J].r业经济,2013,08:35-36

[4]龙海阳.认缴资本制下公司信用维持的路径选择――基于法经济学理论的分析视角[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8-12+64

[5]叶银龙.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信用成果运用与信贷模式创新――以浙江丽水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为例[J].西南金融,2016,03:66-70

[6]李建革,刘文宇.基于法经济学视角的信用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104-107

[7]郄瑞嘉.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社会信用[J].商,2016,18:92

作者简介:

王雁(1988.5-),女,汉族,浙江杭州人,南开大学。

上一篇:计量视角下对大学生股票投资收益率相关影响因... 下一篇:简析医院会计行为异化的防范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