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民工转移培训方式探究

时间:2022-05-25 06:04:11

新时期农民工转移培训方式探究

在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下,出口加工业、建筑业、制造业等传统用工比较集中的行业,短期内面临着订单减少、出口受阻的问题,企业用工数量减少。同时,随着市场的需求,企业加大技改力度,进行产业转型升级,这就对求职者的技能要求进一步提高,企业为了降低用工成本,会选用专业对口的熟练工,这就给农民工的就业带来了更多困难。

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改革的深入,小城镇建设有序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呈上升趋势。然而,在不少劳动力用工市场,尽管招聘场面人潮汹涌,企业也提供较多的技术岗位,但真正达成用工协议的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农民工没有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缺少技术特长。二是“技”不对接,企业提供的岗位不少是新型的,没有经过培训的人难以胜任;部分求职者虽然在发达地区工作过,但他们拥有的技术暂时还没有企业能提供岗位。

由此,要解决好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只有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使农民工掌握一种或多种技能,才能促进农民工更好地转移。

一、目前农民工转移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参加培训的热情。

目前不少外出务工人员都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的,流动性较大,外出打工没有明确目标,不知该不该学、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另外,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的热情,在部分人心中形成了“学而无用论”,因而对参加培训失去信心。“多得不如现得,现得不如就得”的观念深入人心,致使大多数农民工只注重眼前利益,对自身发展缺乏长远考虑。很多人在推荐就业时最关心的是月工资,对企业管理、知名度、发展规划漠不关心,更没有考虑自己今后的发展,只关心工作强度,不注重工种的技术含量。

2.培训安排不合理。

培训课程的设置不符合农民工就业的实际需要,没有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对接,导致培训后的学员不能立即走上工作岗位。虽然不少农民工有着参加培训的愿望,但由于他们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任,即使有心参加培训,也很难有时间坚持学习,从而达不到培训期望的结果。

3.培训设施不全,师资水平亟待提高。

不少学员最信赖“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对课堂教学式培训不信任也不适应。由于目前开设的培训课程多以讲授为主,缺少“手把手”的教学和边学边练,学校“双师型”老师较缺乏,教师技术应用能力不高,甚至有些外出务工时间较长的学员的操作水平比授课教师还高,这就导致学员对能否学到一技之长产生怀疑和顾虑。

4.用工单位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其在农民工培训问题上不愿有较多投资。

一些企业以农民工缺乏稳定性为由,拒绝对其实施培训,导致一些农民工虽打工数年,但在职业技能方面并无长进。一遇到企业结构调整或技术改造,便被淘汰出局,出现一边大批农民工进城找不到工作,一边用工单位发愁招不到人的“民工荒”难题。

二、创新培训模式,全面提高农民工的技术能力

农民工培训是我国今后教育的一个新增长点,国家正在构建农民工培训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逐步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管理,使之科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农民工培训的特色之路。如何改变当前农民工培训的冷状况,让农民工培训工作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是一个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课题。笔者根据工作实践,特提出如下对策:

1.实行校企对接,疏通培训出口。

(1)开展订单培训。

所谓订单培训,就是先拿“订单”,再招学员,然后输送给用人单位。“订单”培训坚持以需定训,积极与企业“联姻”,做到有的放矢,不搞“无米之炊”。按用工单位“订单”进行的培训,培训的学员全部能得到就业安置,成了“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到了企业后能立即上岗操作,给企业减轻了培训压力。

(2)开展定向培训。

所谓订向培训,就是按照城市劳务市场需求的岗位、数量和职业技能要求确定培训方向和重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搞好“定向培训”,要做到“有选择培训、有重点培训、有目的培训”、“有选择输出、有重点输出、有目的输出”。一方面要和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合作,举办针对行业特点的专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要与劳务人才市场合作,把培训和向用人单位推荐农民工有机结合起来。

(3)实用化办学。

在教学培训过程中,紧密联系市场需求,既不拘泥于教材,又不脱离教材,始终本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因人施教、通俗易懂的原则。摆脱程式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少讲空洞的理论,少占用工作时间,多从实践着手教学,多开展一些短平快的培训项目,使农民工培训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积极鼓励引导,整合培训资源。

培训是一个动态进程,鼓励引导是推动培训的重要杠杆。它有利于统一认识和提高认识水平,有利于赢得社会各界更高程度的重视和支持,还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培训政策,使广大农民工获取信息、转变观念,认识到参加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热情地参与”,变“要他学”为“他要学”。

(1)整合教师资源,提升师资水平。

培训学校按照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原则,优化教师结构,建设一支既有广泛开放性又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培训者队伍。首先是充分发挥各校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传、帮、带”指导青年教师成长。其次是借用校外培训资源,将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请进校门,进行指导性培训。

(2)整合教材资源,提高培训质量。

优秀、适用的培训教材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开发培训课程、组织编写培训教材,是传播正确教育观念、先进技术的载体。首先,建立教材选用制度,组织专家和优秀专业教师对培训教材进行审定,有计划地精选一些实用性培训教材;其次,根据培训任务的需要,积极开展教材研究,编写和开发校本培训教材,形成独具学校培训特色的教材体系。

(3)资源整合阵地资源,做到学训结合。

培训阵地是学校为学员提供实践教学、保证学员掌握职业技能的基本场所,是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重要训练载体,使学员走向企业的预备岗位。培训学校按照“开放、联合、共享、协作”的原则,建立起自我运作、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保证学员实训的基础上,承担部分生产任务,开展生产性实训,承担企业生产经营、技术改造、创新及推广等任务。逐步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集开展应用项目研究、高新技术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产品开发等服务于一体的企业职工培训基地、农民培训基地、市民培训基地、产学研结合基地、创新创业基地。

3.联系岗位实际,创新培训模式。

(1)落实因人施教,实行层次化办学。

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实施“因人施教”策略。对于知识文化水平稍高的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难度较大、要求稍高、精密技术工种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对于知识文化水平中等的大多数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有一定技术难度的、要求不太高的技术工种和规范化管理操作方面的系统培训,使农民工由纯体力型向体力技能型转变。对于少数知识文化水平偏低、没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难度不大、要求较低、容易操作的技术工种培训。

(2)创新“四送”培训,实行多样化办学。

对农民工的培训应当根据农民工的工作特点,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可以把课堂开设在工地、车间,开展送培到村(组)、送培到厂(工地)、送培到居、送培到校的活动。在开课时间上,可采取脱产和业余相结合,节假日、休息日、八小时之外,只要有需要就开班开课。学制上可以采取系统培训和一技一能的短训或超短训班结合的形式,使培训成果一点一点积累。在教学手段上,采取传统教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使农民工在业余时间能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效果上做到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使农民工真正学到用得上的知识技能。

总之,农民工培训工作意义重大,关乎社会的稳定、进步和发展。农民工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不仅仅是培训本身,更需全社会对农民工的真正关注,需要对他们的生存状态有更真实的了解。对农民工的培训不能仅限于政府和企业,还应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全社会形成合力构建农民工培训体系。

上一篇:以混龄为载体开展主题教学 下一篇:回归“三铁”推动稳健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