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仍需语文味

时间:2022-05-25 05:17:50

语文课仍需语文味

当前的语文课,在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时,很容易进入又一个误区:课堂追求轰轰烈烈的热闹场面,而在真正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方面却很欠缺。没有让学生通过文字本身去体悟,披文入境,去想像,去表达,去享受语文,去领略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这不是真正的语文!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使课堂弥漫着浓浓的语文味呢?

一、紧扣文本,感受课程内容的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这就肯定了语文教学进行情感教育的特点。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所能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更应当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列宁曾这样说道:“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语文课要使学生越来越善良,首先要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要让学生学会有魅力地流泪,这是语文独特的任务。

那么,如何教出情感呢?

首先,教师备课要备情感,即要找出教材的情感点。编入语文课本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产物,任何一篇传世之作,无不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凝聚,不仅记叙文是如此,就是说明文也概莫能外。找准课文即作者的情感点,是教出情感的基础。教师要用整个身心去体验课文的情感,教师只有自己先热爱每一篇课文,特别是把教材中蕴涵的情感实际,相应地作出或憎或爱,或忧或喜,或褒或贬的不同反应和评价,才能把自己的热爱传递给学生。如教授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中,朱先生写了春天的草、花、风、雨、山、水、树、蜜蜂、蝴蝶等,表现了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戏剧《日出》(节选)中,对潘月亭、李石清的残酷抨击与厌恶,对黄省三的同情;李白《将进酒》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与自信等,这些,都是教师先把握好,才能引领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

其次,教师要摸清学生的情感点。如果说教师自己的情感点是“知己”,那么把握好教材和学生的情感点则是“知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环境、成长需要来对文章进行情感角度的选择,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再次,教师要怀情而教,激发学生的情感。阅读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老师、学生、文本、作者(包括作者笔下的人物)之间一种面对面的“对谈”,是一种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互通。再说,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活生生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要“怀情而教”,即要在教学中注进甚至倾进鲜明浓郁的情感,用这种火热的情感去触动学生平静或不平静的心。对他们进行是与非,爱与憎,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的情感教育,让学生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会”的境界。

二、回归本色,突出语文教育的工具性

语文的人文性是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教育功能,并注重挖掘课程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特质。如果单纯地强调人文性,那么,语文课与政治课、德育课、审美课、天文地理课和其它自然学科课没有两样,因而失去了语文课的特性,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形成和发展。然而,语文的人文性又是通过工具性体现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也说语言文字及其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性对人产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通过具体的字、词、句、篇表现出来。要做到注重工具性,需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读。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情感熏陶,潜移默化。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情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所以在课堂上在恰当使用多媒体的同时,要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的激荡,唤起童真童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是要紧扣课文字、词、句来讲(特别是那些关键性的字词句),有时也包括精彩的语段,而不是游离课文“架空分析”,或者把语文课的“重点”转移到讲很多有关地理、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政治思想上去。如教授《三峡》一文,如果一味地解说,出示一张张图片,倒是像介绍三峡一带的地理知识。但如果我们教师引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多次地细细品读,在学生的脑中会自然而然地展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三峡一带的雄奇壮丽的景色,还能更深一层体会到了作者喜悦、赞美之情的同时也含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之情。特别在文章最后,还给人一种余音缭绕之感,这些都是通过多读才能体会到的。

其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要注重语言文字的品味。品味比较是阅读文章,悟其神妙的主要方式。如在教授《春》一课时,通过朗读让学生领略到春天一幅幅美丽的图景,通过语言的赏析品味,更让学生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神韵。有这么一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钻”,为什么不用“长”“冒”,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终于明白“钻”字更能体现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学生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所以语文课要关注文字,所有教学细节无一不是文本的文字引发,并紧紧围绕文字形成波澜,要“着眼于精神,着力于文字”,重视文字语言的赏析,就引入了对文本思想、情感、形象、韵味、体悟的源头活水。课文中的语言像沙滩上一颗颗贝壳,是那么丰富;又像一颗颗发光的钻石,是那么精湛,那么引人入胜;又像一杯杯龙井茶,耐人寻味。有品词赏句,才能真正被理解,有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才能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做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我们的课堂才充满了“语文味”,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享受更加广阔而自由的精神空间,一定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

上一篇:EPC总承包建设项目计划进度管理与施工工期索赔... 下一篇:试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