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思与教师成长

时间:2022-05-25 02:21:41

论反思与教师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Posner.G.J)指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他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反思使教师处于理性的自我控制之下,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反思有助于教师形成科学的教育信念、教育科研意识,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教师反思的对象

教师所从事的对象领域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划分,前者是指教师的教育理念领域,后者是指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领域。教师的反思应该是对其理念和行为的反思。

(一)教师对教育理念的反思

教师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突出表现在教师的学生观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如果教师只是从自己而不是从学生方面来确定学习内容,总是认为学生只是一个具有很大可塑性的容器,只要具有足够的外部力量影响、渗透和支配,学生就能取得优异成绩,在各方面全面发展,那么这只是一厢情愿,不利于学生长远的成长与发展。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从“我与他”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转变为“我与你”的平等对话关系,做师生交流对话的内在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控制者。

(二)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教育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对于教师形成持久而深刻的教育理念至关重要。教师对教学行为反思的欠缺有以下几种:

1.对自己的经验缺乏充分的认识,不善于通过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改进教学行为,只是不顾实际机械照搬他人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对落后的教育教学方法情有独钟而对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屑一顾。

2.教师视学生为手段,为了追求升学率大搞“题海战术”,只顾教育事实不顾教育价值,只是把学生当成达到自己教学目的的手段,从而对学生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伤害。

3.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把学生看作是可以批量生产的“产品”,对学生缺乏热爱,对学生做出共性要求而忽视学生的独特个性;对学生缺乏宽容,不能容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失误。

4.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总是自以为是地按照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实践,缺乏反思,一味单调重复过去的工作,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二、教师反思方式的选择及策略

(一)具有问题意识

反思产生于问题,教师反思开始于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所体验的困惑和问题,这种不完全和不确定的感觉导致教师自觉去分析自己的教学经验。反思产生于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产生于旧有理念导向下的迷茫。

(二)善于自我批判

反思既是对自我的批判,又是对束缚人们思想的传统经验和权威的批判。对教师而言,批判首先是对自我批判。教师具有双重权威――权势权威和权能权威――使教师具有较高的独断性倾向,因此教师的职业特征往往是自信和固执,习惯于对学生发号施令,很少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其次,批判是对传统经验和权威的批判。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对经验的批判就没有教师的自我发展。

(三)加强理论学习

反思能力的增强以科学的理论学习为基础,没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的反思是一种机械重复的、没有目的的反思。

(四)榜样示范和合作交流

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应该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在我国现实的教育领域涌现了一批专家型教师,他们的成长过程就是自我诘难、自我分析的反思过程,为教师的反思提供了很好的榜样。教师的反思不仅仅是一种自我反思,也应该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打破个人反思的局限,吸收和接受不同的观点和长处,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

(五)理论的重构和重建

1922年英国的两位教师教育者格里菲斯和唐(Morwena. Griffiths & Sarah Tann )提出了五种反思维度的框架,他们认为:反思的第五个维度是理论的重构与重建,这一阶段的反思比其他维度的反思更加抽象、理性和严谨。理论的重构和重建就是将我们在反思中通常难于表达的知识进行加工,使之升华为我们能够理解的教育理论。教师在理论的重构与重建中,不仅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也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从而使教师避免陷入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因此,教师通过反思,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进而提升自己的反思境界,使反思最终促进其专业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师范学院美术系)

上一篇:批评的“五禁”与“五要” 下一篇:英、德见习教师制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