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2008选举中期分析

时间:2022-05-25 01:35:20

台湾2008选举中期分析

不同的政治人物,对待政治理念与政治权力的态度可能有所不同。有些人能够始终坚持理念,即使因此在政治上被边缘化也在所不惜;有些人则一味追求权力,并不惜为此不断变更自己的政治“理念”。

当然,在政治人格的光谱中,处于极端两头的政治人物仍属少数,多数政治人物往往出于不同的政治需要而灵活地展示不同的政治面孔,特别是在选举中,多数候选人都希望能尽量扩展支持者的范围以求胜出。 前一阶段,代表泛绿的谢长廷与代表泛蓝的,之所以被视为是“两岸政策相近”的中间路线主义者,就是因为他们都在竭力向蓝绿政治光谱的中间游动。不管是对“公投”的跟进,还是谢长廷“和解共生”、“幸福经济”以及“考虑开发两岸三通”的论述,都是政治选举中常见的选举策略。

通过这一策略,候选人可以向选民表明,即使在政治对手最为擅长的领域他们也毫不逊色。谢、马的做法可能会让深绿或深蓝的选民有所不满,但他们明白,对于这些满腔怒火的人,自己仍是比对手更为可取的候选人。

现今即将进入决战阶段,面对2008年的“立委”和“总统”选举,蓝绿双方都面临输不起的问题。

谁输谁赢,那些是关键因素,以下试作分析。

一、中间选民仍是关键

在台湾的政治生态中,所谓中间选民指的是一群教育水平高、党派立场不明显,选举时是根据政党与候选人的政绩、政见以及道德操守、形象,理性地决定支持对象。中间选民也是政治理性与改革的力量,人数愈多比例愈高,社会进步就愈快。

人们文化知识水准的提高,民众将不断经受政治风雨的洗礼并从中得到锻炼,他们的政治见解和辨别判断能力整体上会得到提升,这种提升将使极端政治主张的市场越来越小,空洞的政治口号越来越难以惑众。选民在投票时将把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政绩置于首要考量的位置,将越来越根据自己的实际利益作出投票选择,其结果就是将导致中间选民数量的增加。只靠政治煽动将难以使他们膺服,政治冒险则更不会为他们接受。

为了赢得选举,蓝绿两大阵营都相当重视占选民人数30%的中间选民。中间选民注重的是哪一方能够把台湾带向幸福、和谐、繁荣,他们讨厌政客们玩弄政治,不顾民生的卑劣手段。人们通常认为,在未来的选战中,谁争取到中间选民的选票,谁就是胜利者。

5月29日,谢长廷初选出线,正式代表参选“总统”。谢长廷深深知道,泛绿的基本盘不到四成,他若要赢得选举,就必须有相当数量的中间选民支持。谢长廷重新拾起过去主张的“和解共生”,努力抢攻浅绿和中间选票,所以,他一度对的“公投绑大选”、“以台湾名义加合国”不以为然,甚至还担心主席游锡推动的“正常国家决议文”会使中间选民的流失。8月31日,在谢长廷的建议下, “正常国家决议文”里的许多“急独”内容被删除。

鉴于谢以往就两岸关系提出的一些主张及其对“正常国家决议文”的态度,有人便认为谢长廷与的两岸政策相近,并且“由于谢长廷代表本土,相对顾虑还比少一些”。这种看法忽视了下列可能性:提出“正常国家决议文”,继续打“”牌讨好深绿选民; “府院”方面则重新“激活”大陆客赴台观光、奥运圣火赴台等已被否决的议题,以配合谢在两岸关系方面的温和主张,以便分进合击,深绿、中间选民通吃。

谢长廷出自―个以“”为理念的政党,其子弟兵也是清―色的“独”派人士,今后能否摆脱“独派”而走中间路线,甚或善意对待大陆的统一政策,实在让人怀疑。2000年上任时也曾称要走“新中间路线”,但后来却为深绿挟持而转为“急独”,前车之鉴可谓不远。实际上,面对“公投”与游锡“正常国家决议文”的两面夹击,谢最近又先后提出“现状就是”,“5年后正名制宪”,以及台海两岸应“两国一制”等论述加以回应。

如果能够在2008年选举中胜出,在两岸关系方面,谢长廷是否将比甚至“更好打交道”,对这一问题的任何武断回答都不会比占卦更有意义。过去十多年的经验表明,将两岸关系的改善寄托在台湾个别政治人物身上,我们最终只能收获意外与失望。如果不能扭转岛内政治“独意渐浓”的趋势,我们必将不断面临一种极为尴尬的局面:那些好打交道的人没有政治影响力,而那些具有政治影响力的人却不好打交道。

8月7日,迎合,推动“以台湾名义加合国”公投案的联署,这一做法被大陆和美国政府认为,是一项极其严重的“”步骤。

谢长廷身为2008候选人,也承认“公投”只是选举操作而已,他也知道,加快“”步伐,就是想激怒大陆,以唤起台湾所谓的“悲情意识”,试图在大选过程中凝聚泛绿的选票。谢长廷身置于此,实在为难,他既要深绿的选票,也要中间选民的选票,因此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一会儿主张两岸要和平,“中华民国”要捍卫,一会儿又称自己选的是“台湾国”的“总统”。

也明白,仅仅依靠40%的泛蓝选民的选票,不足以赢得“大选”。他为了争取7%至8%的浅绿支持者,于七、八月间,到中南部各地深入传统的绿营票仓,进行“Long stay”的长住计划,他或到农村耕田插秧,体验农民生活;或到水产养殖场,倾听渔民心声;或到工厂劳动,去体会小市民的感受,同时了解中南部老百姓有那些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每到一处都是住在寻常百姓家,这些深耕基层的行程,为下一步推出竞选施政目标很有帮助,也让他得到许多中间选民的支持。

在2007年,不断抛出新话题,从“去中国化”“去化”、借“首长特别费”打击,到“公投”和“正常国家决议文”等等,总是被动招架,没有主动出击,或是消极应对,或是步步为营。虽然在8月14日,台北地方法院一审判决的“首长特别费”一案无罪,蓝军士气大振。还用“以毒攻毒”的策略,以“返联公投”来回应的挑战,但效果并不明显,还不能时刻把握战略制高点和议题的主导权。

鉴于台湾的选民生态,中间选民有相当大的比例,蓝绿两大阵营竭力向中间靠拢,致力于挖对方墙角,这就是为什么向绿靠拢的原因。谢长廷虽然有意向蓝靠拢,但他受到党内羁绊,难以放手一搏,给外人感觉这场“总统”大选似乎是“扁马对决”。

蓝绿两大阵营剑拔弩张的架势,加剧了选举造势和政治动员的恶质化,为了达到“分裂国家”、延续绿色执政的目的,肯定会给谢长廷竞选团体定下“急独”的基调,更加裹胁台湾同胞,把他们拉上通往“”的险道。

二、扁谢角力将对“大选”产生重大影响

派系政治一向是的一大特色,“派系竞争”和“派系共治”在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执政以后,其

“派系共治”的格局才逐渐转变成为“一人独治”的局面,党内的派系及派系斗争也略有淡化。不过总体来看,尽管第十二届“全代会”通过了“解散派系”的提案,但派系仍维持着“解而不散”的局面,各个不同的政治派系之间经过不断的分化组合,展开了新一轮的权力争夺。

在目前民进结构的分配中,由于各个派系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不同,彼此在政治思想、运动路线等方面存有较大的分歧,内部争斗一直都没有停止过。的派系斗争,主要表现为政治路线之争和对党内资源的争夺。

在执政之前,标榜“清廉、勤政、爱乡土”。执政以后,弊案层出,迅速腐化,致使党内出现了要求改革的呼声。罗文嘉、段宜康等人提出“新运动”,新生代周弈成等人拟筹组“第三社会党”,引发了的路线之争。这些主张改革的员虽仍然坚持所谓的“本土”立场,但却主张务实,避免过激言行,缓和两岸关系,寻求合作,不要错过台湾发展的良机。但他们却始终无法成为的主流声音。相反,的方向屡屡被“基本教义派”左右。

在“基本教义派”的捆绑之下,的“激进”路线占了上风,“正名制宪”、“公投”、推“正常国家决议文”,“”动作不断。谢长廷成为2008参选人以后,尽管仍然坚持的基本政治主张,坚持台湾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坚持两岸“一边一国”,但就过去谢长廷从政的言行观察,谢属于内的温和派,而不是激进派,其温和的两岸路线与的“激进”路线产生了重大分歧。尤其是谢长廷的“宪法一中”说,更引发党内疑虑。为使谢长廷的政治主张不致偏离“”路线,不断以激进的“”动作为谢设限,默许游锡推动起草“正常国家决议文”。决议文草案特别强调须尽速制定一部“台湾新宪法”,“破除宪法一中迷障”,拒绝承认谢长廷所说“现状是宪法一中”的描述,以此限制谢长廷的选举路线。反观谢长廷一方,为赢得“大选”,谢以“宪法一中”、“和解共生”和刚在美国宣示的“谢三不”(不必“公投”、不必“”运动、不必宣布“”)吸引中间选民,导致“”路线与谢长廷“谢三不”、“和解共生”的路线之争更加激烈。

明年的“立委”和“总统”选举,为了获取更大的政治资源,各个派系之间的内斗进一步加剧,而领导的“正义连线”与谢长廷阵营的斗争则是党内斗争的主轴。

面对“单一选区两票制”席次减半的压力,各个派系在党内“立委”初选上多方角力。先是“排蓝民调”引发争议,之后多个选区争斗加剧,其中以谢长廷阵营与“新潮流系”的争斗为主。“新潮流系”在党内“立委”初选中遭受重创,有“十一寇”之称的罗文嘉、沈富雄等人几乎全部落败。 谢长廷赢得党内初选后,虽表面平稳地迈入“后扁时代”,但是扁谢角力、党内高层与基层矛盾冲突更加复杂激烈。为卸任后继续布局,极力主导“内阁”重组、“正名制宪”、“公投”,不断对谢的副手人选进行干预,企图以此来牵制谢长廷,占据权力制高点的位置。谢长廷阵营始终与党、政系统保持距离,在竞选总部人事的使用方面,大量起用谢系人马,党内初选留下的派系矛盾进一步发酵。

已退党的前“立委”沈富雄在某电视节目上发表意见,他不认为扁谢不同调是安排的“双簧”。谢长廷求胜心切开始宣扬“不绿路线”,因为谢深知纵使他拿到所有的绿色选票也不能过半数,无法当选。为了争取浅绿和中间选民,他抛出开放两岸经贸的说法,如同伸开双臂拥抱深绿和中间选民,但是他手臂不够长,结果是两边都要,两边都要不到。沈富雄指出,由于扁领导的深绿路线与谢最近高唱的开放经贸差距太大,已经让许多“立委”参选人及选民陷入空前混乱,谢长廷应当做出抉择,考虑退出。

沈富雄是建党元老,观察锐利,直话直说,素为党内当权者所厌恶。现在沈已经退党,讲话自然更不受大员们的管制。此人对知之既深且详,他的意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目前的民调数字来衡量,明年一月的“立委”选举,的局面不看好。面对在选战中擅打“统独”牌,打出“经济牌”,提出“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的竞选口号,并把“经济要发展,民众要机会,台湾要安全,政治要稳定,社会要关怀,生活要质量。”作为当选后施政政纲。这一宣示无疑是要让没有蓝绿色彩,尤其注重经济发展的中间选民从泛蓝阵营中看到希望。

沈富雄综上所述分析,他认为2008年当选的可能性很大,他期待台湾有一个“盛世”到来。

不久前,以二分法将选举议题切成两块。一块是经济,一块是“公投”。经济被他们认为是等而下之的猪狗鸡议题,唯有操作“公投”,始能维护“国格尊严”。

甚至说,“经济搞好,也不一定选得上”;言下之意,就是要将“公投议题”凌驾、压制“经济议题”,并以此一“选战策略”赢得选举。

欲以“公投”带动“统独斗争”。既欲带动“统独斗争”,即必须压制贬抑“经济议题”。因为,倘要强调“经济议题”,毫无疑问地必须以改善两岸关系为前提;但若要改善两岸关系, “统独斗争”即告动摇。因此,既要以“公投”的“统独斗争”为选战主轴,即无可选择地必须贬抑经济议题;而其贬抑“经济议题”,只因不愿承认势须改善两岸关系的必要前提。也就是说,主张“路线”,即必须坚持“统独斗争”。于是,在二分法的战略架构中, “拚经济”与“公投”遂成矛盾对立之势。

在“公投”接力过后,的“只拼经济无尊严,专搞‘’有尊严”的二分法已渐露破绽。因为,台民众已渐发现, “公投”与“国格尊严”之间,根本不能画上等号。“公投”的操作手法,完全不在追求“国格尊严”;反而是在伤口撒盐,羞辱“中华民国”的。‘外交”困境,并买空卖空地推销“台湾国”的幻境。―方面丑化“中华民国”,但另―方面又不能建立“台湾国”。这种自贬“国格”的“选举语言”,与撕裂台湾的“选战策略”,如何能够建立“国格尊严”?

何况,若谓“经济搞好,也不一定选得上”,则难道“经济搞坏,就选得上”,或要谢长廷承认“选上,也搞不好经济”?扁谢故意并恶意地将“经济”贬抑为等而下之的畜生议题,但在一般民众的生活经验中,“国格尊严”的基础在民生乐利,民生经济若无“尊严”,尚有何“国格尊严”可言?

于是,谢长廷最近突然变脸。既说“没有深绿支持,就无人支持”,又说“这样管下去,台湾会一无所有”、“害台湾没竞争力,怎是爱台湾”;并宣布“大赦台商”等政见,又宣示“不能放弃大陆市场”。谢长廷的这些主张,已经完全脱离了的

“独派经济”,而竟然转向了谢长廷自己在几个月前亲口所痛斥的“统派经济”。

谢长廷现在改为主张他自己所谓的“统派经济”,则“正常国家决议文”的“不断论”如何处理?如今,主张“”的谢长廷竟转向了他自己所称的“统派经济”,即势须与“正常国家决议文”、“公投”全面划清界线。毕竟,这不能只靠一张嘴。

扁谢斗争正在升温,难道“公投”的气球已被戳破,渐将消风泄气?谢长廷现在想独立自主打选战,但是他借着深绿的风启帆,再想逆风而行,很辛苦。

三、谁抓住选战议题的主导权谁就是赢家

目前虽是执政党,不论在“中央”或地方,统治基础却都极其脆弱。少数执政又拒绝与在野党合作,凡事一把抓,横柴入灶,造成七年多来的政党恶斗、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

在全台25个地方县市,只有7个执政县市,所造成的地方包围“中央”现象已经日渐明显。绿营把大量资源挹注执政县市,造成的不公平现象,更造成非绿营执政县市民众的反感,形成恶性循环。

这次绿营强推“公投绑大选”,为了冲高领票数、投票数(依“公民投票法”规定,必须有合格选民数的二分之一以上领票、二分之一以上人同意,公投案才能过关),硬要将二阶段领票,改为一阶段领票,18个泛蓝执政县市联手反对,“府院党”高层棘手万分,再度呈现“中央”、地方激烈对抗的局面。

尤其,在“中央”层级方面,目前的“立委”选举选情,已经到了党内人人摇头的程度。新制的席次减半、单一选区两票制,本来就对不利;党内弊案连连,光是不分区“立委”前十名,就有三人涉弊,二人被检方求刑,更不利于未来的选情。

喊出下届“立委”要保50席,显示即使达成自己所设定的目标,也无法在113的总席次之中过半。

换言之,即使明年“大选”胜选,还是无法在“国会”取得过半席次,依旧是施政难以挥洒的“少数政府”。何况,扁、谢斗成这样,台湾经济低迷,中下阶层的民众生活过得这么困窘,明年3月22日的“大选”,对更是艰难的挑战。

但不可否认,是最精于选举的“选举机器”,经济再不好,官僚再多腐败也能想办去炒作议题,使舆论改变方向进而改变注意力。

2004年选举的时候居于劣势的抛出“公投绑大选”为他拉分不少,最后通过两颗子弹帮助他赢得了选举。反观在这些年来在主导议题的能力上节节败退,甚至可以说毫无还手之力。

在整个选战当中,最经常也最容易被操弄的就是两岸关系议题并屡屡得手。这次故伎重施提出“公投”。图谋以此作为政治杠杆,撬动“大选”选情,早在2004年选举当中就使用过这一招,现距离明年“大选”的时间已所剩无几,将赌注下到了“公投”,升高到实质性“”诉求上。无非想达到以下目的:

一是通过操弄“公投”议题转移岛内民众视线,掩盖其执政无能和弊案丛生的窘境。

二是借操弄“公投”激化两岸矛盾,煽动台湾民众的民粹主义隋绪。企图重演“大选”前“激化两岸矛盾捞取选票”的伎俩。

三是借操弄“公投”打击泛蓝势力,从中牟取选举利益。挑动岛内统“独”争议与族群矛盾,从中牟取选举利益。

四是迎合内的“基本教义派”,巩固“”铁票。

为改变被动局面,顺势提出版本的“返联公投”以破解的选举招术,并提出“反贪腐公投”因应“追讨不当党产公投”,虽然都是骗选票的把戏,但双方仍然搞得若有其事,轰轰烈烈,可谓彼此寸土不让,各得其势。

为更好地占领选战的至高点,团队应更多地想尽办法主导选战议题,不能总是“拿香跟着拜”,应将议题拉回到其擅长的领域,如经济议题、民生议题、贪腐议题等,“以之所长攻其所短”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

经济能力一直是的软肋,“选举有术,经济无能”正日益成为的真实写照,正是由于台湾经济严重衰退,失业率不断攀高,社会动荡不安,民怨沸腾的状况,选中萧万长作为竞选搭档,主要是看中其深厚的财经背景及相应的卓越能力,希望他能成为重振台湾经济的总设计师,加上又是南部出身,更有利于争取南部的选票。

如何重振台湾经济?在获得2008候选人提名后逐渐提出自己的思路:

第一,借两岸直航以及与日韩航权协商,推动“双黄金航圈”,带动“双营运中心”,东京和首尔现在都希望把城内机场变成国际机场,以减少地面交通的时间,台湾有松山和小港机场,如果再加上上海的虹桥机场,就可以形成东北亚的黄金航圈。强调如果把台北松山和高雄小港规划为区域的国际机场,可以减少地面交通时间,将台湾打造成台商和外商的营运中心,让“台商在台设立全球营运总部,外商在台设立亚太营运总部”。

第二,在两岸问题上,在“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及“原则开放,例外管制”两项原则下,推动两岸经贸正常化。

第三,在两岸观光方面,两岸观光应从目前的“单向消费”,改为“双向互惠”,积极开放大陆观光客赴台,主张每天开放3000人,每年100万人,四年内增加到每年300万人,就有机会创造每年1000亿以上的收益。

第四,让台湾每年经济成长超过6%,到2011年,每人平均所得达到2万美元,同时创造10万个就业机会,失业率逐步降至3%以下。

的建议,一方面立足于岛内实际,提出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一些具体措施;另一方面考虑到台湾拥有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地位;也顾及到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整合的潮流。因此,如果的建议若能得到有效实行,则不但两岸共获其利,区域内的其它国家和地区,也能得到好处,形成真正的“多赢”局面。

在两岸关系上,并不将“维持现状”当成唯一的论点,他也希望透过“九二共识”的基础,能进一步的与大陆达成“互不否认”的默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两岸关系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在大陆不武,台湾“不独”,维持现状的基础上开放“三通”,让两岸关系从经济到政治,稳步发展;

第二步两岸签署中程和平协定,包括建立军事互信机制,避免因为误会擦枪走火而形成的紧张。

第三步希望台湾和大陆经贸关系正常化,并扩大经贸往来,采取更开放的经贸政策,对大陆投资则采取“原则开放,例外管制”原则,除了可能危害岛内安全或是关键零组件暂时不开放外,其它的都尽量开放。

随着明年“大选”的日益临近,两党为赢得选举的胜利使尽浑身解数,在最重要的两岸关系议题上如何能够让岛内多数认同自己的主张?目前的现实是主张“急独”的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赞成“维持现状”,从这个角度出发,应理性看待反“独”同时又主张“台湾优先论”的两岸关系态度。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

上一篇:台湾第七届“立委”选情分析 下一篇:台湾选举前瞻:天时地利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