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情境创设的方式

时间:2022-05-25 01:05:08

浅谈初中数学情境创设的方式

【摘要】问题情境,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各种问题,激发他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克服困难,进而获得成功体验的数学教学情境。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创设方式

新理念提出“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学习的最基本要素是思维。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激发思维最典型的情境是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是通过问题情境这个思维载体,让数学问题隐含在问题情境之中,或者是将数学问题迁移引伸到具体的实际问题中,促使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点燃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数学教学中应该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怎样的问题情境才有价值?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1.创设动画式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由于中学生对形象的动画、投影、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容易关注,在教学中,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教学时,我用多媒体演示:金字塔,让学生猜测它的塔基可能的形状?(学生有的猜是四边形,有的猜是正方形……)这时我动画演示:塔基的截面,显示形状,正方形的形状得到认同,从而引出探究的问题:你知道古埃及人究竟是怎样确定直角的吗?

2.创设生活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体验动机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在“线段大小的比较”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车站入口处常会在墙上1.1m、1.4m处各标上一条红线,红线有什么作用?通过讨论,得知是小朋友进站时,只要靠墙站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或者半票线,就可决定这孩子是否需要购票。由此引入线段大小比较的学习。

3.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孔子说过:“疑虑,思之始,学之始”。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是让学生先处在一种矛盾状态,以矛盾深深扣动学生的心弦,再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对比、讨论、归纳,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新的知识,而且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

在讲授“有理数乘法”时,先复习学过的正有理数的乘法:3+3+3+3=3×4,3×4就是4个3相加,接着提出问题:3×(-4)是什么意思呢?总不能说是负4个3相加吧?该如何理解?于是产生疑问,教师利用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思考,逐步诱导。前面已学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学有理数加法时利用数轴,向东走7米再向西走4米,两次一共向东走3米,即7+(-4)=3,那么,有理数的乘法是否也能利用数轴?

4.创设阶梯性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层次性

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就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问题或步骤,学生在解决所提出的一个个小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克服困难,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学过“简易方程”和“绝对值”后,对解方程x-3|=7这道题还有较大的难度,若将问题简单化:

①7=7,-7=7,绝对值都等于7的有哪些数?②a=7, a=7或a=-7,即绝对值是7的数是什么?③x-3=7,把x-3看作问题②中的a,于是,x-3=7.得x=10或x-3=-7得x=-4,即x=10或x=-4是原方程的解。这样,阶梯式问题情境既分散了问题难度,使学生易学、乐学,又消除了畏惧数学的情绪,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情境的创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在使用开发新教材的过程中应结合本班学生实际,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创设出更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

参考文献

[1] 吕世虎.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王立嘉.新课标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实例. 宁波出版社

[3] 潘莉霞.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分设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谈“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 在生物高效课堂... 下一篇:“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