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转化行为偏差生

时间:2022-05-24 09:23:49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080-02

行为偏差生是指学习差、行为表现差的学生。在我校行为偏差生的表现为:抽烟、喝酒、捣乱课堂纪律、不尊重师生、违反校园规章制度、沉迷网络等。这部分学生在班级可能为数不多,但具有很大的破坏性。他们能以点带面,影响周边的同学,甚至影响到班风、学风,阻碍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通过与部分行为偏差生的深入交流,我认为转化这类学生的主要策略是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让他们在师生中得到肯定,获得更多的自信。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转化行为偏差生呢?下面,谈谈我在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建立学生档案,掌握基本情况

作为班主任,要对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知根知底,尤其是行为偏差的后进生,更要进行调查研究,从学习、行为、家庭、性格等各方面进行深入了解。

2011年,我班上有个苏同学,成绩差,有厌学情绪,喜欢捣乱课堂,与科任老师经常发生冲突,利用课间时间强迫同学帮其“跑腿”买饮料、面包等东西。我还了解到苏同学爱耍无赖、泼皮,只要他一个不愿意,连调整座位的事班主任也无法开展。于是,我刻意制造了一次“偶遇”的假象:苏同学在校门口等车的时候,我故意经过,假装顺路要载他一程。很自然地,送他回家并顺便到他家里喝茶。这是我对苏同学的第一次家访。此行,我收获不少。通过与其父母的沟通,我了解到另一个与在学校表现截然不同的苏同学:胆子小,怕惹事,有孝心,时常帮妈妈做点小工活,夜里从不敢单独出门。回校后我马上建立档案,并分析制定了针对性的措施。后来,我经常用“偶遇”的方式,到该生家里与其进行交流沟通,在取得苏同学信任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从此,他很少跟科任老师有冲突,课堂上也遵守纪律,作业也不再抄袭,尽量独立完成。由于落下的基础太多,该生的进步不明显,自卑感越来越强,一度要辍学。但在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鼓励下,该生还是坚持读书,努力完成了初中学业。

二、充分尊重理解,用爱打开心扉

2010年,班上有个陈同学爱打架,旷课、逃课,夜不归宿泡网吧,捣乱课堂秩序,小动作不断,影响课堂教学。与该生交流过几次,也做了思想工作,但该生也不愿透露太多关于他的信息,效果不佳。在一次打架事件中,该生在校外招惹社会青年,我护送该生回家,与该生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该生的家庭背景较为复杂,是养父从外地领养回来一个孩子。其养父视如己出,但因患有侏儒症,家中还有上了年纪的奶奶,家庭的经济条件并不理想。该生从小学懂事起,经常被邻居和同学欺负,嘲笑,自尊心受到打击,有着很强烈的自卑感。为了掩饰自己的脆弱,该生学会了用暴力来反抗,于是养成了爱打架的坏习惯,经常得不到老师的理解,就破罐破摔,自暴自弃。对此,我真诚地向他表达了我没有放弃他的想法,在班级里抓住机会借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表扬了他,帮助他在班里树立一个新的良好形象。他还是很在乎同学的眼光,也受表扬,感觉头顶着光环也不好意思再继续影响同学的学习了,慢慢收敛一些坏习惯。在同学和老师的关爱下,该生不再逃课,顺利地参加了中招考试。

三、创造表现机会,实现自我价值

2012年,我班有个纪同学问题特多,如破坏学校消防栓,敲诈勒索低年级同学,抽烟,喝酒等,连家中严厉的父亲也拿他没辙。师生一致认为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学生”。而我觉得他没这么差劲,总有他的长处,便着眼寻找他的闪光点。在一次校运会中,该生自信满满地为班级争取了很多荣誉,也被学校选拔参加区运会。抓住这个契机,我在班级表扬了纪同学为班级、为校争光,有着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号召全班向他学习。那时候我看到了他眼里散发出闪亮的光芒。此后,该生自动请缨要担任体育委员,我以成绩只是中等、行为需要考察为由让其暂代体育委员的助手。寒假结束,该生包扎着手臂来注册。问其原因,说是打篮球摔断的。后来,我从同学的家长口中得知该生是因为寒假抽烟、喝酒、夜不归宿被怒火中烧的父亲情急之下给打断的。我继续假装不知情并在班级对该生上学期的进步给予肯定,公布纪同学担任副班长。也许是心虚,该生课后找到我,认为他当之有愧。看着他欲言又止,我没有挑破,也不去触及他的短处。我给予信任与肯定,并提出作为班干部的要求。他顶着班干部的头衔,用班干部的要求规范着自己,发挥了内在的潜力,成绩进步飞速,从90名进到60名,再从60名进步到30名,最后顺利考上了重点高中。纪同学的例子给我很多反思,如果没有创造一个机会,如果没有用目标来引导来诱惑,那么该生或许只能顶着“坏学生”的头衔和老师作战到底。

四、做好家校联系,搭建沟通桥梁

每个孩子的教育都离不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家长和老师、学校密切配合,方能双管齐下,达到教育的效果。对于行为偏差的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也是家访的必需对象。班主任要长期与这些学生家长保持联系,随时跟踪了解其思想动态,方能对症下药,达到转化的目的。我校是农村校,很多家长要么忙于务农,要么外出打工谋生计,较少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更怕接到班主任电话。我认为和家长沟通不是一味告状,而是交流对策,让家长感受到班主任是来配合家长教育孩子的,而不是告状后把责任推卸给家长。当家长明白班主任的真心,才能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教育引导工作。

2011年班上有个陈同学,自幼母亲离家出走,随父亲生活,家中有个哥哥和年迈的奶奶。刚接手的时候,陈同学喜欢表现,乐观开朗,给我很不错的印象,让我认为他有个很好的家教。后来,一次家访我了解到该生是个留守儿童,跟奶奶一起吃住,父亲基本不在家。初二时,该生沉迷网络,到处借钱,甚至偷奶奶的钱。在我知情后,该生破罐破摔,表现越来越差,不断地逃课,也不回家过夜。于是,我联系其父亲,与其父亲进行了沟通。后来,我在学生的帮助下,在一家黑网吧找到了该生,并和该生促膝长谈。谈话中,我了解到,该生怨恨自己的母亲,也不喜欢父亲,觉得父亲常年不在家对自己一点都不关心,只管吃用,而他真正需要的是父亲能够多陪在身边,多关心自己。找到该生逃课的原因,我和家长再次沟通,转达了孩子的想法,得到了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在家长的配合下,父子间的矛盾逐渐化开,陈同学又回校上课,恢复到乐观开朗的状态。

总之,没有哪个学生注定是“坏学生”或“好学生”。作为老师或班主任,不能墨守成规,一味追求成绩,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引导,只要思想没弯路,那么行动自然正确。爱是一剂精神良药,只要对症下药,自然能够事半功倍。相信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会遇到更多问题,也会想办法克服这些问题。

上一篇:创设主动学习氛围 提高学生主体意识 下一篇:年轻的深圳为何抵不住一场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