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

时间:2022-05-24 08:23:04

浅析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

侦查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职能,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活动贯穿于从刑事立案到诉讼终结的整个过程中,当然也包括对逮捕羁押必要性审查和监督。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中有关逮捕后羁押必要性的审查等新的规定,为侦查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笔者就逮捕后羁押必要性的含义、意义和具体做法进行如下分析。

1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含义

新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于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有关机关应当在十日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在刑事诉讼程序中设立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既是完善逮捕程序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一个重要举措。该制度体现出来的控权原则,最大程度地限制了侦查机关的自由裁量权,体现司法公正。这一规定加强了监督机关对侦查机关权力的制约与控制,使羁押措施的适用不再是无所约束。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有利于防止公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侵害,顺应了司法改革关于未来将适当减少监禁刑适用的要求。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其理论基础源自无罪推定原则,根据无罪推定原则,任何人在法院依法判决有罪之前,其人身自由就应当得到法律的保障。而羁押措施却直接限制或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它使得一个在法律上处于无罪推定地位的公民丧失或者基本丧失了从事正常社会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有必要对人身强制措施的采用规定严格的条件和程序。

2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意义

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作为新刑诉法的一项重要革新,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首先,这是对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具体体现。具体来说就是对各类严重刑事犯罪,确有逮捕必要性的,就要适时的采取相关强制措施;对一些轻微刑事犯罪,初犯、偶犯、未成年人犯罪等社会危险性不大的犯罪,要慎用逮捕等强制措施,对此类犯罪即使已经批捕也要对羁押的必要性再进行审查,如果因为案情发生变化对犯罪嫌疑人无羁押必要的,要及时变更强制措施。对羁押必要性的审查切实体现打击与教育相结合,更好地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权。

其次,该制度对于确保审查逮捕案件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一些介于捕与不捕之间的案件,在批捕后对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有助于提高案件质量、保障人权。以前侦查机关收集到的证据材料多是对于犯罪嫌疑人是否构罪的证明,增加的逮捕后羁押必要性的审查的内容,可以促使侦查机关更加全面地进行案件侦查。这些侦查取证的内容,往往侧重于体现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恶意、人身危险性、社会危害性、悔罪表现等量刑情节,有助于全面收集证据,客观公正审理案件。

再次,设置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有利于提高司法效率。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类刑事案件也是逐年高发,各地的看守所等羁押场所通常人满为患,相应的相关财政支出也在增加。在此背景下,对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适时解除羁押,可以有效缓解监管场所的压力,从而降低司法成本、提高诉讼效率。有了这项制度的存在,许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了让司法机关在对其羁押必要性审查时对其社会危害性进行重新考量势必会有更多的坦白、自首、检举揭发等行为,而这些行为客观上也会大大提升司法的效率。

最后,适用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有利于反作用于量刑的合理化。以往的司法实践中,司法人员囿于各种客观因素,往往是勇于入罪,怯于出罪,勇于捕人,怯于放人。一旦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在报捕时符合批捕条件,即使其后的阶段里没有必要再羁押的,司法人员也不会主动变更强制措施。这一现象导致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刑期倒逼”,对于一些本身刑期较短的被告人,法官在量刑时必须考虑其判决以前的羁押期。例如一个本来正常量刑为六个月以下拘役的被告人,如果由于两次次退查等原因,在判决以前很可能已经羁押了半年以上,这就迫使法官对其处以半年以上有期徒刑,导致量刑失当。

3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做法

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作为刑事诉讼中一项新的制度,在如何做好上需要司法机关在实践中加以探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逮捕后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

首先,要加强对案件的跟踪监督。根据新刑诉法第93条规定,对于逮捕后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这就要求检察院特别是作出批准逮捕的侦查监督部门及时地跟踪监督案件,针对一些不需要继续羁押的情形及时了解并作出相应决定。如针对已经做出批准逮捕的犯罪嫌疑人社会危险性发生改变、轻伤害的刑事案件得以和解取得被害人原谅等情况,应适时建议变更强制措施。对存疑不捕案件,要及时与公安机关沟通交流,如果发现相应证据得以补充且有必要逮捕的,应及时建议公安机关报捕;对相对不捕案件的,发现新情况有逮捕必要或不捕阻却事由消失的,也可以要求公安机关及时报请批准逮捕或者决定逮捕后交由公安机关执行。

其次,检察机关要根据职权适时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对于以下几类案件必须启动羁押必要性的经常审查:一是初犯、偶犯、过失犯、有自首、立功等主观恶性较小的犯罪案件;二是有可能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缓刑、或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三是共同犯罪案件中的从犯、胁从犯;四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五是执行刑事和解的案件。因为上述五类案件容易因为犯罪嫌疑人主观恶性小、社会危害性不大或者案件案情发生变化而使犯罪嫌疑人不具有羁押的必要,所以必须对上述案件犯罪嫌疑人的羁押必要性进行经常性的审查。

再次,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过程中还应当根据申请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对监管部门提请的变更强制措施的,监所检察部门对提请过程实行同步监督,提出书面的检察监督意见,提交案件办理部门进行书面审查。实践中,强制措施变更的决定权在案件办理部门,由案件办理部门根据案件情况作出是否变更强制措施的决定,因此,监所检察部门在对监督管单位提请变更强制措施实施跟踪监督的同时,应及时将情况向本院的侦查监督部门和公诉部门反馈,对相关办案部门进行监督,防止出现可以不被羁押而仍被羁押的情况出现,切实保护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犯罪嫌疑人及其近亲属或是委托的律师提出申请的,承办人员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和相关责任人,对材料进行实质性审查,综合全案作出是否有羁押必要的审查意见,按相关程序进行审批,并在规定的三日内作出决定,不同意变更强制措施的,应当告知申请有,并说明不同意的理由。

检察机关在进行逮捕后羁押必要性的审查的时候应当广泛听取当事人的意见。检察机关在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时应当听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律师意见,必要时可以听取被害人意见,特别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请被动审查的案件,检察机关可以考虑探索启动听证程序,围绕羁押的必要性,由有关各方充分表达意见,表明立场。由于侦查羁押阶段和审判阶段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必须考量侦查、审判工作需要,并且只有侦查机关、人民法院对诉讼进展、犯罪嫌疑人人身及社会危险状况有充分了解,因此检察机关进行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应当充分听取侦查机关和人民法院意见。

最后,在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时,检察机关应当设置相关申诉的渠道和程序,以便于被采取强制措施的人向司法机关提出变更强制措施的请求。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是刑事诉讼的重要进步,但只有设置完备的申诉渠道才能保证这项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否则该制度很可能会变成一纸空文。

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是刑事司法制度的重大进步,该制度的设置对于推进刑事和解、缓和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该项制度的设置还有利于保护人权,这也是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的重要体现。

上一篇: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开展及体会 下一篇:小脑及四脑室区常见肿瘤的MR诊断及误诊原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