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化理论与近年汉语语法化研究进展

时间:2022-05-24 08:55:39

语法化理论与近年汉语语法化研究进展

语法化理论是对语言演变现象的研究,语法化在本质上是一种语义、语用变化。语法化的研究对象从最初的词向句子、篇章拓展,同时,语法化机制主要包括语义演变机制和句法演变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化研究在四个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即历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语法化与语言类型学研究相结合,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化研究相结合的思路以及语义地图模型的运用,但是,汉语语法化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系统性不强和理论研究滞后等问题仍值得关注。

[关键词]语法化;语法化机制;类型学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6-0219-05

曹爽(1977-),女,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河南焦作 454000)

语法化研究是当前国内外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语法化是从西方引进的一个概念,“语法化”一词是1912年由法国语言学家梅耶最早提出的,但中国传统语言学在此之前已有了语法化研究的传统,元代的周伯琦在《六书正藕》中说“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体现了朴素的语法化思想。沈家煊的《“语法化”研究纵观》开始将语法化理论引入中国,此后,刘坚、文旭等相继发表文章介绍国外语法化理论的相关成果。随着语法化理论的引进和发展,近年来,语法化及相关问题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总结语法化研究的成就和经验,分析现有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将进一步推动汉语语法化研究发展。本文选取和汉语语法化研究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梳理。

一、语法化的本质和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语法化

最早提出“语法化”术语的梅耶指出:“语法化指语言中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他将语法化看成是一个历时的过程或现象,后来的许多关于语法化的讨论都是在这一观点的基础上展开的。如Kurylowicz提出:“语法化指词汇语素演变为语法语素,或从较低的语法地位跃进到较高的语法地位(即从派生构词成分变为屈折构形成分)的过程。在分析语中,主要指实词/语素虚化以及虚词/语素变得更虚。”这个定义将虚词/语素更虚列入语法化,扩展了梅耶的语法化内容,也更加准确,被誉为“迄今为止,最经典的定义”。

国内的沈家煊、江蓝生、吴福祥也均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沈家煊将“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视为语法化;江蓝生认为:语法化包含“词汇的虚化和短语的词汇化”;吴福祥认为:“典型的语法化现象是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语或结构式变成无实在意义、仅表语法功能的语法成分,或者一个不太虚的语法成分变成更虚的语法成分”。以上有关语法化的阐释,表述虽有差异,但他们都认为语法化属于语言的历时演变过程。当然也有从其他角度阐释语法化的,如Levinson以共时的角度指出:“语法化是在语言的词汇、词法/句法、语音等方面用编码来区分语义”。Hyman从语用的角度认为:语法化是“语用结构经过约定俗成变为语法的过程”。

在这三类定义中,目前通行的是历时角度的阐述,共时和语用角度的解读并不被广泛使用。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在语法化这一概念中,学界的认识主要有:从历时的角度看,语法化是一种历时变化过程;从共时的角度看,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一种现象或结果。实际上,语法化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历时发展过程,研究语法化应该将共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

在语法化的演变过程中,词义首先要发生变化,即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的虚化和淡化,而这种意义的变化需要一个具体的上下文和结构来支持。因此,语法化实际上就是把那些表达具体意义的语言形式拿来,在特定的语境中用于表达语法意义。也就是说,语法化本质上是一种语义一语用变化。

(二)语法化的研究对象

由上面的术语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语法化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学界的共识是实词虚化、虚词更虚是典型的语法化现象。随着语法化研究的深入,语法化的研究对象也在不断扩展。说到语法化的研究对象,就不能不提到词汇化。词汇化现象也是近年来讨论的热点。关于“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观点,即一种观点认为词汇化是语法化的反例、逆过程,因此,词汇化不属于语法化,如Ramat、李健雪等。另一种观点则与此相反,认为“不能将词汇化狭隘地理解为完全是语法化过程的一种逆过程”。江蓝生、刘丹青等都把词汇化作为语法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笔者认为:语言的演变既有语法化又有词汇化,汉语中的短语、词组等句法结构经过长时间的频繁使用,在逐渐凝固为词的过程中,不仅其原有的词义发生了偏离,而且凝固的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语境制约,实质上也是一种语义一语用变化过程,因此,词汇化也是语法化的一部分,语法化的研究中应包含词汇化。

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法化的研究范围更是打破了词的层面,句子、语篇、语用,甚至典型的概念结构、事件结构等的语法化演变都成了语法化的研究内容。笔者认为:虽然词汇的语法化,即实词虚化、虚词更虚是典型的语法化现象,但是,语法化研究并不仅限于此,除了词汇语法化以外,语法化现象还应该包括句式结构、语用结构等的语法化。

二、语法化的机制

所谓语法化的机制是指促成语法化的原因和条件,语法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年来,语言学界对语法化的机制和动因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Hopper等学者认为:语法化产生的机制主要是重新分析和类推。Bernd等学者认为:语言的语法化涉及四个相互联系的机制,即去语义化,语义内容的流失;扩展,用于新的语境;去范畴化,其源头形式的形态句法特征的丧失,包括独立的词的地位的丧失(附着化、词缀化);语音减损。Bybee指出:虚化的机制有隐喻、推理、泛化、和谐、吸收。

国内的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主要是基于汉语实际,提出汉语语法化过程中的机制和因素。刘坚等提出词汇语法化有四个重要因素:词义变化、句法位置改变、重新分析、语境影响。张谊生认为:汉语副词虚化的机制包含结构形式、语义变化、表达方式、认知心理。刘丹青提出了语法化进程中的更新、强化与叠加现象。

上一篇:中国·呈贡新区诞生纪 下一篇:语文词典中义项排列顺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