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时间:2022-05-24 05:24:24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来谈谈怎样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提出了一些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决的问题,有些课堂“课内损失课外补”;有些课堂呈现出片面化、绝对化、形式化的倾向。本文就来谈谈怎样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提出了一些策略。

一、 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学生获得知识,主要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备课。

1、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就是准确和明确。目标的制定既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2、要想使课堂真正有效,精益求精的教学设计是必备的环节。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就必须要精心设计课堂每一个环节,而且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设计。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明确,学生的课后学习有目标,检查又环环相扣,教学的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了。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实践证明,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更能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三、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就是准确和明确。目标的制定既要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其次,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层次。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动机等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四、创设民主的师生氛围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只有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的思维才能最大限度的活跃,创造精神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要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良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消除了畏惧心理,使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愉快。如教学时,教师应迅速进入角色,以稳重的教态,平和的语气,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适度的幽进入课堂;教学中, 当学生的思维激发出创造性火花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时,要给予因势利导,适时送给学生鼓励的话语。特别是后进生,既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又肯定了他们的点滴优点。教师要经常送给学生激励性的教学用语。如:“听你声情并茂地朗读,是一种享受。” “你真了不起,不仅善于思考,而且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虽然你说的不大准确,但你很有勇气,继续加把劲”。“没答对也没关系,你能积极参与发言,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学生逐渐消除心理障碍,使课堂充满了人文气息,洋溢着学 生乐于参于学习的热烈气氛。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魏 清主编.《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

[2] 陈小英主编.《建设一个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实体》.上海三联书店,2008,2.

[3]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理论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刘良慧、张先华.《教育观念的革命》.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11.

[5] 魏书生.《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沈阳出版社,2000,9.

[6] 《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 李卫红.《关注学习过程 追求有效课堂――观卢秀娟老师的“升与毫升”有感》.《四川教育》,2007年10期

上一篇:怎样在小学语文课中巧妙融入写字教学 下一篇:建筑燃气工程技术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