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时间:2022-05-23 10:52:20

高职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摘要:语文素养是高职大学生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高职院校要正视在大学生语文素养培养方面存在边缘化的现实问题,进一步提升对高职生语文素养培养重要性的认识。高职语文课程是培养高职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必须厘定高职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并在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基础上,进行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职;语文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82-02

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既是高职生专业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其职业素养、实现其能力全面提升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一、提升高职大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并不是仅仅培养具有职业技能的“工具人”,而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职业人”和“社会人”。因此,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既要注重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要实现高职大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一定的基础,语文素养是高职大学生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高职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点和平衡点,对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将来顺利从事社会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语文素养既是语文教育的要素,也是职业教育中必须培养的能力要素。通过对高职大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全面提高高职生人文素质和全面素质,为培养行业企业、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社会人”和“职业人”打好基础。

二、高职大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现状及原因

高职教育突出职业性,是应用型教育,其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将教学的重心放到学生的专业技能上,把实践性教学作为主要培养手段,并且放在首位,应用性逐渐被突出、放大。高职语文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他能培养高职生文学修养和道德情操,肩负着提高高职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重任。但是,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普遍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语文课时逐渐减少,有的学校设置为学生可选可不选的选修课。学生的语文兴趣不足,语文素养不高。学生投入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时间非常有限,听说读写能力明显不足。再就是教师因为教学模式、授课内容等不能与时俱进,造成教学成效不佳。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最主要的是高职院校重视不够,存在这样一种取向,即高职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办学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人文课程都被划在“实用”课程之外。同时由于职业教育强调和倡导“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也导致了高职大学语文教师等文化课教师向专业课教师转型过渡,向实用技术型的教师靠拢,这直接导致了高职语文教师师资的流失,也造成了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高职生对语文的认可度不高,认为学好专业课就好了,语文可有可无;高职生对自身语文能力认知不足,高职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文学欣赏能力等普遍较低;高职生对语文的功能认识不清,高职语文的功能主要是提高语言文字能力外,对语文隐性提高人的文化素质的功能认识肤浅等等。

三、培养高职大学生语文素养的对策

1.厘定高职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功能定位。高职语文课程是培养高职大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高职语文教育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任,对于培育学生职业素养有着独特的、不可低估的作用。高职教育目标决定着高职语文课程的定位,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目标从本质上要求高职语文教育把职业素养渗透放在重要地位,重视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高职语文课程定位应该是为提高高职各个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人文精神,增强综合职业能力而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高职语文的科学定位有利于全面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形成健康和谐的高职文化和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要以“服务专业、服务就业”为目的,突出与就业需求密切相关的能力,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或岗位需求密切融合,与学生所学的专业或就业的岗位息息相关,在职业素养层面上是从事该职业所需技能的必要条件,这个方面的语文素养,我们可以称为“专业语文素养”。针对高职生的综合素养普遍底子薄、基础弱的现实问题,培养“基础语文素养”也很重要。高职生的“基础语文素养”,包括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语文学习的习惯,还包括这种习惯对专业学习和构建综合职业能力所产生的潜在影响,以“必需、够用”为本。

2.创新开展高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要在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的同时,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高职语文教改要注意从职业性、人文性、工具性等维度去探索,要以生为本,改进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培养高职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其职业素养。①高职语文课的开设要强化职业性。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目的是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课程十分突出实用性和应用性。高职语文课程,其职业性需体现高职教育的育人理念,应遵循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规律。语文课程内容要与企业的具体工作流程相衔接,充分体现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切实提高高职生的语文能力。高职语文课,要实现语文教学与各专业的知识、技能教学相互衔接、相互融合,培养学生形成适应工作岗位职责所需要的、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水平较高的语文职业能力。②高职语文教学要始终体现人文性。高职教育不仅仅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高素质、有灵魂、有思想的职业人和社会人。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灵魂,高职语文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教育可以视专业需求情况,在面向学生开设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等实用性、技术性课程的同时,还一定要具备传承文化、提高素质、塑造人格等的社会职能。高职语文的人文性,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人格为本”的理念,是对语文教育规律的基本遵循,有助于学生内在精神的培育和全面的发展。③高职语文的内容要充分注重实用性。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的课程也以实用性、实践性为重点,偏重于学习一些比较具有实用性的内容。那么,高职语文的教学内容,必须突出高职语文的实用性,要着重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等方面的实用能力。要增强学生应用语言文字处理事务、交际应酬的能力,必须对高职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职业语文能力的强化训练。要结合语文课程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材料的搜集和组织能力,注重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注重口语交际表达能力的培养。相应的,高职语文要以就业为导向,强调知识的实用性,要与高职各专业相适应,注重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高职语文要考虑专业需求,以拓展能力为特点,适当扩展知识范围,满足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④高职语文的教学要突出实践性。高职教育注重实践性,因此,高职语文教学的核心也应突出实践性。要通过实践切实让高职学生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并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进行应用。在进行专业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同时,要努力实现语文能力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高职语文教师要将语文能力培养与学生专业能力、就业岗位群所需能力,以及学生将来人生发展需要结合,应主动了解所教学生的专业教育和就业情况;要将语文能力提升融合在“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中。在语文教育中要突出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提供有益帮助。要突出语文教育的现实功用,促进学生对未来职场、未来人生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语文教育对人生发展具有切实的功效。⑤高职语文的教学方法要强调自主性。教师在课堂上要改变角色,要充分体现高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学习积极性,要让高职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自主学习状态。高职语文的教学需要结合独特的专业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举办演讲比赛、专题研究等活动,采用专题形式、讨论研究、情境化教学等方法,发挥高职语文的素质教育功能,挖掘出课文中潜藏的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要引入具有时代感的课题,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学设备进行情境化教学,使所讲授的知识更具形象性和可感性。要培养高职生读书笔记、使用工具书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积极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高职语文课外活动。⑥高职语文教学评价要体现发展性。对高职生语文学习的评价,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因此,要把单一的、终结式的考核模式,变为多元、立体的考核模式,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评价要坚持动态与静态、过程性与终结性的评价方式相结合。学习评价可采取模块化考核,此外,对教师的评价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对高职语文教学的评估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以利于改进教学,提高质量。

总之,语文素养是人才素质的基础,高职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关系着高职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和拓展张力。高等职业院校必须重视对高职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增强其人文素质,提高其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全面提升高职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高职大学生走向社会,更好的为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郅莹.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的三个维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

[2]赵恩兰,姜燕晓.旅游高职院校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学院学报.2014,(4).

[3]刘康声,李瑛,张丹.“大学语文”的文化素质培育功能探究[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4,(6).

上一篇:“教”、“学”共进的环境地学双语教学体系构... 下一篇: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