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经济发展探讨

时间:2022-05-23 07:54:14

“三农”经济发展探讨

[提要] 农业经济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命脉,是彻底解决城乡经济统筹的主要举措,“三农”经济为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指明了道路。本文从未来社会新农村建设的角度出发,阐述“三农”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推进城乡经济建设建议。

关键词:产业优势;“三农”经济;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10日

为了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推动“三农”经济发展,加快城乡经济产业结构建设,更好地迎接“三农”经济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充分发挥“三农”经济资源优势,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结构,为金融系统构建奠定扎实的实践基础,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步。

一、国家涉农政策论述

(一)货币政策和金融服务。合理运用政策手段推动“三农”金融发展,各大银行对于农业经济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态度,其重点表现在涉农金融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上。农村信用社推出了比大型商业银行低6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对于那些涉农贷款比例高、资产规模小的农村信用社将会再降1个百分点,其他银行也推出了相应的优惠政策。根据近年来我国推出的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各大银行还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农村金融服务,并不断加大支农政策体系建设。积极探索金融与财政结合的农业政策体系建设,完善农业金融机构政策补贴。

(二)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发展进程。随着金融机构改革的不断加快,我国实施的内部机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政府部门和中央银行分别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农业政策扶持。当前我国用于“三农”经济的资金不断增加,这极大地提升了涉农金融体系建设,推动了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建设。

(三)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和产品创新。由人民银行所下发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意见和建议,并在部分省市进行试点工作研究,并逐步建立了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基础设置建设,拓展城镇农业经济业务,规范农村金融产品、服务方式,开创经济新思路。

(四)县域支付系统。县域支付体系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支付环境,树立了正确的农村支付总体思路、目标和指导思想,支付体系的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县域金融机构的安全性和支付效率,银行业务的开展应因地制宜不断加快支付工具的普及工作,支付工作的运用有利于促进银行结算账户的设立和管理。

(五)农村信用体系现状。近年来,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一直在不断加强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建设、加大知识宣传力度、个人征信系统和扩大企业农村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努力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很多已经建立信用档案的农户获得了银行信贷支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获得金融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逐渐加快,它对于金融资金和服务需求越来越大。由于“三农”经济条件发展存在诸多限制,而涉农金融现状并不理想,没有达到服务的全覆盖。我们必须从涉农金融机构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入手,不断进行经济发展引导,以此弥补部分地区金融服务中存在的空白。县域金融配套政策仍未完善,它需要健全的涉农金融法律基础,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有利于涉农经济发展。考虑到金融产品涉农性存在的不足,传统涉农金融机构服务主要集中在“存、贷、汇”等业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三农”经济存在的问题,全面提升经济金融规模效益。

二、财税支持下的“三农”经济发展政策

(一)财税政策对“三农”经济的支持。财税政策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是以改革开放为界进行划分,财税政策目的和运用就是要努力提升我国农业经济,赶追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实现国家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积累,实现“三农”经济到工业和城市建设的资金流通。自改革开放后,国家财政实施的支持极大地推动了“三农”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资金扶持过渡到政策支持。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是“十一五”期间“三农”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实现了国家财政上的调整,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使其在经济发展中遥遥领先,处于不败之地。财税政策效果主要体现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矛盾,我国要认识到当前的问题,直接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改革开放有利于“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极为有限,各项问题也较为突出,我国各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财政调整能力有限,不能达到理想目标,存在缺位和越位等方面问题。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容易激发社会矛盾,财税政策改革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三农”经济发展,与工业扩大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足,“三农”经济发展已有数年,但实际收效甚微,国家财政方面的制度并不完善,在系统性和配套性方面急需改进。财税政策尚未形成长效机制,覆盖面积有限,“三农”经济投资环境需要改善。

(三)以政策组合加快“三农”经济建设。持续开展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充分发挥财税作用,建立有效的农村信用支持,扩大农村资本占有率,利用各种融资手段,提升农信资本实力,建立健全农业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体系,做好全面改革准备。结合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优势,利用邮政面广点多的特点开放县域贷款更好地为城乡发展而服务。

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力度,扩大金融抵押担保范围,灵活运用各种信用模式,鼓励农业相结合的金融业务的开展,鼓励城乡合作。实行涉农金融机构货币政策支持,加大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扶持,调整支农贷款政策,拓宽业务范围,增加涉农金融机构的利益空间,提升其盈利能力。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发展环境,形成农村征信体系,完善信用评价体系,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优化金融消费服务。

推出城乡财税一体化发展政策,采取城乡结合方式,优先解决农民生活问题,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发挥税收弥补作用,实现农民与社会其他成员地位上的平等。通过财税政策,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缓解地区发展矛盾,实施贫困地区优先补助,加强贫困县“造血”功能,合理规划税收应用,发挥税收在“三农”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外部资源向“三农”转移,增加农业内部积累,加快农村城市化发展进程,实施农产品补贴政策,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保证农民利益。实现农业产业化结构升级,扩大“三农”经济发展规模,以农副产品资源优势为依托,创新农业生产和经营机制,提高农业的M织化程度,逐步使农业产业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大力推进工业化,延伸农业产业链,培育特色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支持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通过加大财政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减免税收和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吸引信贷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流向涉农企业。运用财政资金对重点技术推广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扶持,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做好“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投资风险防范,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将地方预算纳入其中,结合各种风险因素开展金融机构贷款损失补偿,实现金融风险转移。

三、结语

“三农”经济发展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只有不断改进“三农”经济发展环境,完善相关经济发展机制,加快农业机制建设,建立“三农”经济发展长效机制,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缩短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完成社会历史交托的伟大民族振兴任务。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涛.宏观经济先高后稳应把握投资机会――访工银瑞信首席经济学家陈超[J].大众理财顾问,2010.2.

[2]郭田勇,裴玉.经济刺激政策应且战且退[J].数据,2010.2.

[3]光.既要“强国”,也要“富民”[A].2010年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内容汇编,2010.

上一篇:湖北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研究 下一篇:SAP系统成本核算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