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对哲学社会的适用性

时间:2022-05-23 04:18:22

教育家对哲学社会的适用性

拓展孔子学院“走出去”新平台还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师资队伍数量不够、质量不高,教材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各国汉语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等“三教”问题,一直是孔子学院发展面临的瓶颈。首先是队伍后继乏人。根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2011年统计数据,国内开设外语相关专业的院校达6328所,涉及53个语种,在校生总规模120万人,其中英、日、韩三大语种在校生人数占92.1%,其他语种不足8%;开设葡语专业的高校只有11所,教师不到60名,累计毕业生不足1200人。目前,全世界学用法语人数2.2亿、西班牙语4.2亿、德语1.4亿。在这些国家开展汉语教学,不掌握当地语言是非常艰难的。与其说师资队伍后继乏人是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难题,不如说这也是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面临的巨大难题。“走出去”,不能只靠英语,甚至是“哑巴英语”,而应该是全方位、融入式地“走出去”。其次是方法跟不上时代步伐。上世纪80年代,以美英国家为代表的外语教学理念发生了重大变革,改为以任务教学为基础,以交际能力培养为核心。但目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跟上这一变革,教材编写从理念到标准、从内容到形式,都难以适应发展需要。此外,汉语教材和图书的海外发行更加困难,一方面,国内图书出版机构多把注意力放在国内市场,海外图书发行产业链尚未形成;另一方面,一些国家从意识形态、文化安全角度考虑,限制中文图书,尤其是语言教材图书发行,外国主流书店因考虑排架、档期及成本核算等原因,不愿销售汉语教材和图书。人出不去,载体出不去,这是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面临的尴尬现状。

实现大踏步“走出去”需要实现机制创新

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一时一事显见成效。笔者认为,以孔子学院为实验田,创新机制,有助于带动哲学社会科学成建制、大规模、有成效地“走出去”。具体看,有以下三个方面机制创新:

(一)综合协调机制各国语言文化推广机构基本由国家元首担任名誉领导人,旨在提升其综合协调能力,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庇护人是英国女王、法兰西学院的名誉校长是法国总统、塞万提斯学院董事会的名誉主席是西班牙国王;在发展定位上,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定位是“英国的国际文化教育交流机构”,但业务范围却包罗万象,包括语言教学、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社会与民主法制等,合作对象涵盖了英国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孔子学院总部目前的机构设置:国务院分管教育的领导担任主席,教育部、外交部、财政部、商务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13个部委组成常务理事会。这一架构本身已经具备了综合协调能力。进一步创新机制,一是要明确归口。要发挥孔子学院总部对内对外统筹汉语教学资源的作用,实现材、统一标准、统一考试认证、统一选派及培训教师。二是要出台配套政策。一方面不断提高现有队伍的质量,形成选拔、培训、派出、管理等一整套办法,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骨干师资力量,切实解决这支队伍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的问题,保持军心稳定;另一方面,要扩大非英语专业招生规模,从源头上解决小语种师资后继乏人问题,在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加开对外汉语专业相关课程,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保证“走出去”队伍源源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三是要加强宣传。很多高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孔子学院潜在的价值和作用,很多理工科院校依旧认为办孔子学院是文科学校的事情。日前,教育部在广州召开“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工作会议”,70余所部、省属高校参会,这些学校90%以上都参与举办孔子学院,但相当一部分高校在工作总结中只字未提孔子学院对促进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作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认识上的欠缺。要鼓励并支持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到孔子学院建设中来。同时,建立并完善孔子学院质量评估体系,健全孔子学院中外方退出机制,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

(二)市场采购机制在通常意义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不一定能够直接转化为面向市场的产品。但如果以“走出去”为衡量指标的话,就不能不考虑国外的“市场”能否接受。换言之,哲学社会科学关注的领域博大精深,并非所有成果都能够通过孔子学院这一窗口“走出去”。首先,要深入开展国别、受众研究,挖掘中华文化普适元素,采用多媒体、多语种和网络新传媒技术,扩大影响范围,建立教学案例库,形成面向幼儿、大中小学和社会人士等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汉语教材和教学资源体系。其次,要借鉴政府采购的方式,由各国孔子学院师生选单、试用、评价“走出去”的产品。听得懂、受欢迎的“产品”,由孔子学院总部采取课题招标、后期资助等形式给予支持,并向世界各国广泛传播。第三,要建立新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走出去”受欢迎的程度,形成市场化的风向标,从而激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这种企业“流程再造”的方式将会为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水平注入一股新鲜活力。

(三)多元投入机制英、法、德、西等国语言文化推广机构创办至今百年到几十年不等,他们一方面采用市场化的手段,通过考试认证、培训,制定标准创收,另一方面通过项目竞标方式,继续从政府获得主要资金支持。孔子学院从设立至今只有8年时间,基础还很薄弱,国外汉语学习市场尚未形成,实现自收自支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因此,一方面要坚持国家财政对这项事业的大力投入不动摇,另一方面也要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采取税收优惠等措施,吸引社会捐赠,鼓励海外中资企业支持当地孔子学院办学,扶植汉语水平考试、教师资格培训、国际书展、会展等创收项目发展。为此,笔者建议,一是出台政策,建立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及孔子学院建设专项经费,保证国家财政主渠道逐年加大力度;二是积极拓宽社会资金参与渠道,鼓励并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孔子学院建设,千方百计支持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

作者:樊钉

上一篇:紫砂茗壶钮饰审美意蕴诌议 下一篇:科学家与马克主义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