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名言范文

时间:2023-03-03 11:31:40

教育家名言

教育家名言范文第1篇

――爱因斯坦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陶行知

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苏霍姆林斯基

教师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人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乌申斯基

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 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 即创造学习的诱因。

――赞科夫

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张载

近日,为切实解决农村小学教师紧缺问题、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安福县按照吉安市的部署,组织了一次农村小学教师公开招聘。全县共招录教师133名。参加应聘的教师通过笔试、面试、体检等程序经公示后聘用上岗。聘用人员于2014年春季开学上岗。此次招聘的教师将全部补充到乡镇公办小学,重点是村小和教学点(包括小学附设学前班),且要求乡(镇)中心小学的聘用人员服务期不少于8年,村小、教学点的聘用人员服务期不少于5年。(颜 丹)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引导广大学生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新余市教育局以新余教育城域网为平台,与新余市电信分公司联合举办了全市第七届“电信翼校通杯” 中小学生网络作文大赛。大赛历经三个月,于近日圆满结束。本次作文大赛共有384篇参赛作品通过审核,分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赢得了广大学生、教师和家长的赞誉。(新余市教育局)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督导条例》和《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近日,会昌县出台了《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中小学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学工作意见》等文件,并召开督学责任区建设暨督学聘任会,为20名专兼职责任督学颁发了聘书。每个责任督学挂牌3~5所学校,对全县各乡(镇)中心小学、初中和县直各学校实行挂牌督导全覆盖。县教育督导部门已按统一规格制作了标牌,标明责任督学的姓名、照片、联系方式和督导事项,并在校门口显眼位置公布。实行挂牌督导有利于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功能,促进教育督导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督促和引导中小学校幼儿园切实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刘冬萍 钟贱生)

1月4日,以“成长心连心”为主题的大型公益活动在铜鼓二中拉开帷幕。200余名老师、学生,家长和义工一同参与生动活泼的体验式游戏,学习、感受最佳的沟通方法,为孩子也创造了一个包容爱的环境。活动在热情四射的音乐中拉开帷幕,近200人被分成20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相互陌生,就是这样的一群陌生人,组成了一个团队,通过“二人对话”“传递呼拉圈”“集体拼图”“风中劲草”和“传送火种”等各种体验式游戏感悟其中所包含的真谛――爱心、互助、信任、团队。(石建忠)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安福县大力推进书法教育师资培训,通过举办教师书法临帖培训班、组织全县教师“三笔字”比赛等,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基本素质,更好地服务于书法教学。在学生书法教育方面,该县推出了三个书法教育试点校,在试点校中开设书法特色班教学,带动全县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开展,打造书法教育品牌。(张凤翔)

教育家名言范文第2篇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提出:“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将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实践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摆正位置,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好书是孩子心灵世界的阳光,没有什么比好书带给孩子的快乐更温馨、更持久。下面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激发学生阅读名家名著的兴趣。现在不少学生对名家名著知道的不多,有的只知其书名,不了解内容,有的甚至连书名都不知道,但对一些漫画故事、港台小说却如数家珍。为此,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向他们介绍中外名著,要使学生知道这些书的内容是健康的,语言是美的,情节也不逊于言情武打小说与漫画故事,使他们对这些书产生阅读兴趣,主动去读。有些课文本身就是名著的节选,我们在指导学好课文的同时,可介绍前后相关情节,使学生由被动地听到自觉地去读,提高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习惯

为了使学生养成爱读书、多读书的习惯,关键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可结合阅读课文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如教《寓言二则》时推荐《寓言故事》,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等;或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爱读书的典型事例,启发学生爱读书;或开设赏析课,介绍名家名篇,使学生领略语言的无穷魅力;或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分别向他们介绍各种读书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同时还可结合课外活动,经常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会、朗读比赛以及“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等活动,久而久之,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良好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三、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要强化一种意识,必须营造相应的氛围,使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断受到这种意识的提醒和冲击,这样才能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烙印,由无意注意逐步形成为有意关注。因此,学校要特别注重校园书香氛围的营造。如:利用廊柱张贴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利用展窗开设读书交流园地,让孩子们一走进校门马上就会被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息所包围。各班的图书角不仅要装满孩子们喜欢的好书,还要有一个个美丽的名字,如“豆丁书架”、“琅琅书吧”等,孩子们一看到名字就有要走近的冲动。另外,学校最好还要以书为媒介,成立一些学生社团,如设立小小文学研究会、“文学社”、“诗歌吟诵社”,定期举办“读书沙龙”等。通过氛围的营造,让好书的影子随时撞击学生的眼球,让好书的声音不断萦绕在学生的耳际,让好书的智慧不时愉悦着学生的心灵。耳濡目染中,学生渐渐地就把阅读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四、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要解决那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除了向老师、家长或同学请教外,还可以利用工具书求得解答。工具书要装进书包,带进课堂。凡是在读书、读报或读其他课外读物时遇到了生字、难以理解的词语,都可以请教工具书,使之逐渐养成好习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应注意持之以恒,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的,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有耐心和恒心也不会有好的效果。要教育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积累,这样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五、养成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所感、有所悟,如果把这些点滴体会记录下来,便会成为我们以后写作的素材。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学生练笔、写读后感的形式很多,可以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可以写出自己对文章的评价,能长则长,不长也不要勉强,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不强求学生写多少字,只要写就好。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这句名言形象地说明了书籍对推动人类文明的作用。一个爱读书的人,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一个爱读书的民族,也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民族。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终生的宝贵财富,也是他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如果要实现我们心中的教育理想,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而且学得比我们强,我想,我们需要并且能够做到的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他们从热爱读书和主动读书开始,从小就做一名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的新时代少年。

教育家名言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生 阅读 能力和习惯 培养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提出:“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将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实践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摆正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好书是孩子心灵世界的阳光,没有什么比好书带给孩子的快乐更温馨、更持久。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激发学生阅读名家名著的兴趣。现在不少学生对名家名著知道的不多,有的只知其书名,不了解其内容,有的甚至连书名都不知道,但对一些漫画故事、港台小说却如数家珍。为此,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向他们介绍中外名著,要使学生知道这些书的内容是健康的,语言是美的,情节也不逊于言情武打小说与漫画故事,使他们对这些书产生阅读兴趣,主动去读。有些课文本身就是名著的节选,我们在指导学好课文的同时,可介绍前后相关情节,使学生由被动地听到自觉地去读,提高阅读生活气息浓厚的名著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

为了使学生养成爱读书、多读书的习惯,关键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可结合阅读课文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如教《寓言二则》时推荐《寓言故事》,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等;或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爱读书的典型事例,启发学生爱读书;或开设赏析课,介绍名家名篇,使学生领略语言的无穷魅力;或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分别向他们介绍各种读书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同时还可结合课外活动,经常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会、朗读比赛以及“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等活动,久而久之,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良好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三、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要强化一种意识,必须营造相应的氛围,使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断受到这种意识的提醒和冲击,这样才能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烙印,由无意注意逐步形成为有意关注。因此,学校要特别注重校园书香氛围的营造。如:利用廊柱张贴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利用展窗开设读书交流园地,让孩子们一走进校门,马上就会被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息所包围。各班的图书角不仅要装满孩子们喜欢的好书,还要有一个个美丽的名字,如“豆丁书架”、“琅琅书吧”等,孩子们一看到名字就有要走近的冲动。

另外,学校最好还要以书为媒介,成立一些学生社团,如设立小小文学研究会、“文学社”、“诗歌吟诵社”,定期举办“读书沙龙”等。通过氛围的营造,让好书的影子随时撞击学生的眼球,让好书的声音不断萦绕在学生的耳际,让好书的智慧不时愉悦着学生的心灵,耳濡目染中,学生渐渐地就把阅读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四、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

学生要解决那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除了向老师、家长或同学请教外,还可以利用工具书求得解答。工具书要装进书包,带进课堂。凡是在读书、读报或读其他课外读物时遇到了生字、难以理解的词语,都可以请教工具书,使之逐渐养成好习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应注意持之以恒,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的,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有耐心和恒心也不会有好的效果。要教育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多少做多少,不断积累,这样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五、养成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所感、有所悟,如果把这些点滴体会记录下来,便会成为我们以后写作的素材。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学生练笔、写读后感的形式很多,可以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可以写出自己对文章的评价,能长则长,不长也不要勉强,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不强求学生要写多少字,只要写就好了。

教育家名言范文第4篇

一、兴趣引路,爱上阅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唤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阅读,并在阅读之时,乐在其中,得乎其外。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我校的快乐阅读开展情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如: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橱窗、教室图书角、楼道图书漂流站、校园文化布置及教室布置等途径,使整个校园处处溢满浓浓的书香,让孩子们耳濡目染地亲近书籍,崇尚读书,使他们在读书中丰富诗意童年,在读书中成长感悟。

2.设计新颖的阅读专题。教材是按各个专题编排的,内容集中,主题鲜明,我们可以根据单元主题采用“课前收集资料――课内交流讨论――课后开展活动”的模式组织阅读。如:学习五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们可以设计“走近鲁迅”的主题学习交流,让学生收集有关鲁迅的故事、名言,阅读有关鲁迅的文章和作品,了解他弃医从文的历史意义,感受鲁迅先生的勇敢无畏和博襟。

3.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一切机会不断地为学生树立读书榜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校园读书节可以评选“读书小书虫”、“读书小博士”等,使那些本没兴趣参与课外阅读的学生受到这个“阅读情感场”的影响,产生谐振,让爱读书的孩子体验到课外阅读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精挑细选,推荐读物

小学生受到自身认识、辨别能力的影响,对选择适合的读物还存在着盲目性。因此,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取向进行必要的指导。课外阅读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儿童文学为主。在小学低阶段,图画书可以作为学生阅读的主体;小学中高段,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长篇作品。而与课文紧密相连的文章及 “课外书屋”中的著作名目理应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内容。其次,还应照顾学生的个体特点。比如爱读科普读物的学生,就建议他读读《十万个为什么》;喜欢当代儿童文学作品的学生,就和他聊聊曹文轩,谈谈《青铜葵花》《根鸟》;爱读经典名著的学生,就推荐他读读名家名篇,甚至外国名著。

三、授之以渔,学会阅读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保证课外阅读的成功开展。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结合读物特点,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读书形式。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读书应根据不同内容采取不同读法,小学生的应读之书是指要求背诵的古诗词、名言警句、名人名篇之类,这些内容必须慢慢“煮熟”;应阅之书是指童话、寓言、科普读物之类的,应该快速阅读。诗歌、散文应用诵读法和谈心得体会法;经典短篇小说、名家名篇之类的应用精读法和圈点批注法;长篇小说宜用选读法和提纲挈领法。学生只有掌握了多种读书方法并在阅读实践中灵活运用,才能畅游书海,品味书香;才能快乐阅读,创造诗意人生。

要求学生读、思、记、写相结合。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及时摘录优美的词句,随时记录阅读过程中的新感受。读与思共,思与读随;边读边记,以读促写,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阅读才会更有实效。

教会学生善用工具书解决阅读疑难。《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运用好工具书,既可保证对字词识记的准确性、可靠性,又能使学生在庞大的知识领域中如鱼得水,学习效果将事半功倍,信息意识也将随之增长。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外阅读的方法很多,只要指导有方,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中汲取知识营养,陶冶他们的情操。

四、坚持不懈 养成习惯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根也说过,习惯就是人生的主宰。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坚持每学期制定行之有效的读书计划,督促学生坚持做读书笔记,精心设计并有效开展读书专题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方法促使学生每天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

教育家名言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阅读教学 阅读动机 阅读效率

一个人爱读书并不是由遗传基因定的,多半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学习。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使学生拥有强烈的不可遏止的阅读冲动,在阅读学习中主动积极阅读,用心思考,努力用自己的心灵情感去探索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倘能如此,我们就能唱好阅读教学这出重头戏,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呢?

1.明确阅读意义

做一个美好的人,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愿。我们不妨告诉学生,有一个最简单的“美容之法”,那就是读书,使学生明白,读书令人练达灵性,陶冶情趣;读书使人心灵美丽,精神高尚。在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只能是阅读书籍。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读书的目的“从浅近方面说,是要增加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预备在社会上做一个有用的人才;从远大的方面说,是要精研学理,对于社会、国家和人类作最大的贡献”。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教育学生去爱书,去读书。要在学生中大力宣传读书是时展的需要,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需要,也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意义,定会激发出旺盛的求知欲望,产生强烈的阅读动机,从而增强阅读效果。

2.名人言行激励

我们还可通过名家名言、名人事例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名人名言不胜枚举,教师要常向学生宣讲,也可制成语录牌张挂在教室墙上,或利用黑板报进行宣传。名人志存高远,勤奋读书,成就了一番事业的例子更是俯拾即是,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或许会更大。如少年时代就确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国家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张海迪身残志不残,坐在轮椅上读书不止,写作不息,为我们奉献了那么多精神粮食,也实现了她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只要我们经常以这些名家名言、名人事例教育学生,就必定会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感情的涟漪,点燃学生心中阅读的火花,使学生树立起崇高的阅读目的,激发出强烈的阅读愿望。这样,学生不仅在阅读学习中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有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毅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而且将一生受益不尽。

3.设置阅读目标

阅读目标作为一种诱引,具有引发、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如果学生在进行阅读学习时有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就会成为阅读学习的诱因,诱导和推动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到阅读学习上,学习的积极性高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就要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1)目标设置要具体明确、具有导向性。阅读目标要明确,就是要学生学什么,达到什么程度,要清清楚楚;阅读目标要具体,就是用什么办法达到目标,什么时候达到目标,要明明白白。如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教师用一些“课外要多读书”、“要重视课外阅读”等抽象空洞的话语,学生听了有的可能不以为然,有的会觉得无从下手。这就是阅读目标的设置不够具体明确,缺少针对性所致。如果我们能针对班级学生的阅读水平,给学生列出建议性书目,提示以阅读方法和阅读时要注意的问题,并规定阅读时间,写出读书心得,出好读书专栏,开好读书报告会,等等,这样设置课外阅读目标,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就能激起学生的阅读激情,提高阅读效率。

(2)目标设置要分层,让人人能见到光明。当学生明确了阅读目标,并把自己的行动和目标不断加以对照,知道自己前进的速度时,能清楚地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正不断缩小达到目标的距离时,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就会持续高涨,并通过努力最终实现目标。如果设置的目标难度过大,超出了学生的能力,则他们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目标。在连连受挫之后,学生便会产生无能为力、听天由命的心态,对阅读失去兴趣,从而放弃学习。由此,我们要根据班级学生阅读能力的不同,分层设置阅读目标,让所有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目标。当然,我们在设置目标时也不能因为要让学生都能实现目标,就把目标设置得非常容易。阅读目标设置过低,同样会压抑学生探索知识的激情,甚至会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了无意趣,结果对阅读失去兴趣。阅读目标要设置得适当高些,要让学生伸伸手够不着“桃子”,跳一跳才能摘到。

4.营造阅读气氛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对学生阅读动机的激发,阅读习惯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阅读需要一种氛围,氛围要靠我们营造。语文教师要把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当做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抓实抓好。

首先,要营造好班级阅读氛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空间,设立一个图书角,建立班级图书架。图书可由学生自带,互相交流,也可到学校图书馆借。语文教师要做图书角忠实的读者,带动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了一个浓厚阅读氛围的环境,即使那些不爱阅读的学生也会被那些手不释卷、孜孜以求的阅读者感染,激发起阅读兴趣。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好时间,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利用班会课、团会课、课外活动等时间,召开阅读成果汇报会、课外阅读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会、读书心得交流会。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活动,学生进一步激发阅读动机,提高阅读效率。

教育家名言范文第6篇

佳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3—0059—01

语文这门学科是最富内蕴和思想的,是最富有灵气与诗性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真正的语文教育决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只局限于课堂。但是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感到我们的语文教学患了营养不良症,它脱离了社会生活,处处充满了工具性,语文课堂缺乏语文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虽然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多年,然而,只要深入到教学的第一线,我们就会发现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为了应试而教学。为了应付考试不少教师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代替语文能力的培养,考什么便教什么,把有血有肉、精彩的文章变成了一个个“知识考点”的载体。

第二,我们使用的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多是历史上素有定评的名家名篇,同现代社会生活之间存在较大的“时差”,学生较难理解,好多教师并没有千方百计地让教材贴近生活。历史上的名家名篇要学,因为我们不能割断历史,而且这些文章是文质兼美、语言规范的典范文章。同时,我们要适时补充一些反映现代生活的“时文”,让学生感受作者是怎样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来反映今天美好社会生活的,或者反过来说今天的生活、今天的问题该怎样用语文知识和技能来反映,这无疑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要使语文课富有语文味,就必须给语文教学注入生活活水,让学生感受生活之美。

第一,增加学习语文的渠道,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让学生体会生活之美、社会之美。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我们要在传授知识、分析课文、训练能力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到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这就使语文课堂充满了语文味,使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法宝”。同时,在扩大学生接受社会信息的听读方面,“时文”要读,广播要听,中外名著要看,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

语文教学一定要改变封闭保守式的教学,让学生投身于生活、社会,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实际上,学生应用语文知识和技能参与社会的机会很多,我们必须放开他们的手脚,鼓励他们投入到生活的海洋中去。例如,过春节时,可以让学生编写春联互赠;每天早晨可以让学生轮流报告校内外新闻等等。

第二,品味佳句,使学生感受语言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彩。教师应根据这些美育内容,施以各种美育活动,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整体审美素养大有好处。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从课堂中感受语言美,体会十足的语文味。

教育家名言范文第7篇

一、创造理想的学习环境

理想的学习环境,一般指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整洁的室内学习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和健康的舆论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周而复始的高效运转,而且能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此我在学生中间创导栽种绿化,美化环境。全班积极响应共种植20盆各式花种。在班级一角放置几盘盘景。使室内整洁,舒心怡神。

教室内保持整洁卫生,窗明几净。器物不得乱放,墙壁不得涂画。学生的课本、作业要放置有序。除本节课必需的书籍、文具之外,桌面上应尽量不放其他的书籍、簿本等,以免文具纵横,"书山"迭现,诱发学生生活随意、章法杂乱的不良习惯。学习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生存环境,特别是作为按照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而设置的专门育人的学习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思维、行为、习惯以及气质的形成注重颜色的选择与光线的处理。适度、均匀、柔和的光线是学生眼睛健康的保证。根据色彩的心理效应,出一期展望未来的学习园地。用红纸配学生的彩照与格言在教室的一侧墙上。使学生视物时感觉舒适,以缓解疲劳。

另外再配上学生的学习体会。我号召学生广泛阅读写名家名言来鼓励自己攻克学习堡垒,争取学有所得。学生王晓飞写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就用这句名言鼓励学生攻克学习难题。于是班会课上于剑琰、夏剑冰等同学上台演讲学习体会以便更好地集中学生的视觉,吸引学生对班级的热爱。班级的布置给"教"与"学"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

二、创造和谐健康的人际环境

1)师生之间关系和谐

教师要能自塑良好的形象,端庄大方,平易近人,有和蔼可亲的形象;热爱本职工作,以身作则,教师真诚关心、热爱学生,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敬,是自己学习的楷模。这样,教师的"传道授业"才能通过学生感情的"过滤"和"催化",变成学生的需求和行动。当师生在感情产生共鸣形成遵师爱生的氛围时,才能真正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我在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中,我力求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遇事尽量以商量的口气,不用命令的口气或责备的语气说话。尽量在学生中间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与情感。我知道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个性、有自尊心,有时犯一些小错误也是正常的,要正确引导,不要大惊小怪、小题大做,更不要为此去处罚他们。平时对学生多一分关怀少一分训斥;多一点鼓励少一些批评。慢慢地学生对老师有了好感,老师就会象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在自己的周围,师生和谐、共创优化教学。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班级组织班集体有利于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和良好个性的发展。通过班集体活动和学生群体间的交往,使学生不仅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发展自己的志趣和爱好,而且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习做人之道,从而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的形成。班集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是学生自己的集体,有它的组织机构,每个学生在所归属的班级中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活动、工作和角色。

在班级集体中,有共同的目标,明确的职责分工,有统一的规章制度、权利和义务。要求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地制定集体活动计划,积极地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锻炼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全班同学有共同的奋斗目标。班集体的目标由班长和全班同学一起讨论确立,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目标的提出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推动班集体不断向前发展。

(2)学生之间团结友爱

同教师一样,学生也是教学环境的主人,,在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使在改善人际关系中,我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作用。我提倡同学之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

三、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学习空气,创造-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教育家名言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读书 兴趣 方法 勤练笔 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081-01

时展,社会日新月异,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不例外,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怎样适应时代的要求?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从国文科咱们将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他的这段话明确揭示了语文学习的目的任务就是要培养读写能力。对于读写的关系,韩愈的一句话揭示得更为形象,他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也就是说,耕是获的前提,学(阅读)是文(写作)的基础。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认为,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可成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的桥梁。

一 多读书,好学习

读书是成长的阶梯,生存的力量。老师要想文化业务水平快速提高,就必须多读书,好学习。

1.兴趣

据资料统计: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能发挥80%以上;而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这项统计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在一定的阶段,也许会产生“厌教”心理,唯一应对的方法就是读书,在读书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必须要有一桶水,这只是传统的要求,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是必须要有一泓水。只有教师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乐于被学生接受。因此,教师应培养自己广泛的阅读兴趣,多读经典名著、教学杂志等,拓宽视野。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

2.方法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在读书的过程中,要讲究方法,边读边记。多读教育教学专著,记录其中的精华。记录零碎的名家名言,在以后的写作中可以作为论文的依据。

此外,手头还必须拥有几本权威的教学杂志,多翻阅,丰富自己的理论修养。看书往往能触发自己的思维与灵感,引发自己的共鸣,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

二 多反思,勤练笔

教学名师魏书生说过:“写文章不一定能成为教育家,但不写文章一定不能成为教育家。”作为一位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多反思,勤练笔,这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1.静

心静才能深入思考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和别人一样沉溺于电视、游戏中,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吾日三省吾身!”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行为,深夜对着电脑屏幕冥思苦想,那是很痛苦的,尤其是思维枯竭的时候。但这本身是一个历练的过程,走出困惑时,你所得到的愉悦是一种创造的、崇高的愉悦,永远胜过娱乐之后的浅愉悦。教师只有这样把心沉下来、静下来,才能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

2.勤

一个只会教书的教师,即使十分优秀也只能算作“能工巧匠”,教师的永恒魅力是“思考”。那么如何来呈现这份思考,最好的最持久的方式那就是写文章,而教学论文、教学反思又恰恰是最能反映平时教学问题的一种方式。写论文、教学反思,要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于反思,勤于记录,让厚积真正落到实处,为薄发奠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就是由丢进纸篓的一个个纸团整理而成的,日积月累,集成了一本诗集。“集腋成裘”、“滴水石穿”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在进行学案制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在教学《你一定会听见》一课时,根据前三段文字的描述,我总结了如何把无声的声音写得生动形象:观察(用心感受)+想象(设置情境)+语言(生动形象)=心灵想象的美,笔尖流淌的美,并把此点收获写入了我的论文中。点滴积累,终究会有所成效的。

3.恒

贝多芬曾说:“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这句话就点出了一个道理,凡事要想成功必须持之以恒。许多教师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较好,有时也凭着一时心血来潮,偶尔写点教学反思,但等职称到手了,就没有了写文章的欲望。

“天上不会掉馅饼”,凡事都不会有人向你事先承诺,只要踏踏实实地耕好自己的试验田,成功的果实就一定在等着你采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四方友。”作为教师,教好学生当然是最基本的本职工作,可是,当你要求学生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能侃侃而谈时,如果你自己能上讲天文,下谈地理,侃谈时世变迁,相信学生对你更佩服;当你指导学生写作时,如果能拿出一篇自己发表的作品,相信对学生指导的说服力应该会更强。当你回首自己的教学历程时,如果面前能摆放几本发表有自己文章的刊物,你就会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无名地方的小小教书匠,而是已经融入了教学改革的大潮。

教育家名言范文第9篇

关键词:浅谈提升 课堂语文味 有效方法

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学情不同,就语文教学这一块来看,因为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状况的影响和制约,使得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学习的自我需求意识不强,而导致阅读的动力不足,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浓。这就要求农村学校的语文老师要在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上下功夫,才能有效保证语文教学质量得到应有的提高。

什么是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呢?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专家张鹏举先生《语文课堂需防“飘”而不实》一文的如下一段话来诠释“语文味”这个概念是在合适不过了。张鹏举先生在文章中说,“语文味就是文化味,即语文课堂文化。就是力求在课堂上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这种浓郁的文化氛围――文化味体现在“课堂的目标定位,课堂内容的取舍;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教师的仪态风度、言谈举止”。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文化味还体现在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方面。何为语文素养呢?《人民日报》记者赵婀娜在《呼唤大语文:重知识到素养》中是这样诠释的:教师的素养包括其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知识视野、智力发展与个性人格在内的复杂构成。笔者认为,语文教师扎实的语文教学基本功是教师语文素养的外在表现,而扎实的语文教学基本功就是指对文本的解读功夫,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诵读功夫,达到或接近书法水平的板书功夫,准确生动妙语连珠引人入胜而不乏诙谐幽默感的表达和表演功夫等等。

而现在农村学校语文课堂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呢?从教30多年,听过数不清的课,包括教研课、公开课、优质比赛课。给我的感觉也是:由于受应试教育和不科学评价机制的影响,语文课上得不扎实、不饱满,或如断线的风筝,或似脱缰的野马,或若山中云雾。就教学方法而言,忽略了我们祖先创造和积累的汉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就教学内容而言,忽略了语文中蕴含着的博大恢弘的中华民族文化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课堂上,老师的板书少了,代之以放映幻灯片的多了;老师范读少了,代之以名家朗诵录音多了;走出教室观察社会体验生活、观赏自然少了,在教室观看电视视频多了。有的一堂课像放电影一样热闹非凡。这些就是语文课堂文化味缺失的表现。

要改变农村学校这种缺少语文课堂文化味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是评价体系的改革,对语文教育质量的评价不能唯分数论,而是要将基础知识情况和应用所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结合起来,即基础知识和技能结合考察。前者通过卷面考试而测定,后者则可通过诸如书法比赛、朗诵比赛、作文竞赛等等活动进行。要将两种考察测试合理结合,才能真实反映语文教学质量,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第二是从语文老师自身建设入手。语文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比如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朗读示、范规范的板书示范等,因为这些可以看出老师的修身养性、品德的造就。语文老师要有善于研读《课标》、善于学习教育理论文献和教育经验文章、善于研读文本、善于研读学生的习惯,这样来炼就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功夫,这样才不致因为对文本偏解、旁解、肢解而导致课堂散而无神、方向失控,才不致课堂浅而无根、脱离传统、乱而无序、不得要领。语文老师要有幽默感和丰富的肢体语言,这样可以适时地、有效地调节过于紧张和严肃的课堂氛围。语文老师的基本功扎实了,在课堂上才能如“庖丁解牛”般得心应手,使得课堂充满文化味。

第三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着手,如果学生没有积极地参与,那么课堂的文化味是体现不出来地。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一是怀揣着一颗爱心走进课堂。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著名教育家张永春也有一句名言:“有爱才为教育,用自己的爱心浇灌学生的成长”。这些名家名言都强调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老师不但要给予学生以博爱,还要虚心向自己的学生学习,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曰:“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民主的教师,必须具有:(―)虚心;(二)宽容;(三)与学生共甘苦;(四)跟民众学习――这听来是很奇怪的,其实先生必须跟胆小孩子学,他才能了解小孩子的需要,和小孩子共甘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老师当亲人当朋友,这样才会喜欢你上的课,才会喜欢学你传授的知识,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也”。二是语文老师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并经常跟学生交流读书心得,引导学生读古今名著,使其从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三是语文老师要坚持“下水”――凡是要求学生写的作文、练习老师都应先写,在指导学生时才容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样,因为有老师的榜样和示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容易调动起来了。四是要注重校本课程的研究,充分把地方文化资源渗透到课堂之中,带领学生了解地方人文历史文化。培养学生介绍本地的历史名人,名山圣水的能力。因此,要求老师要克服“精英教育”思想,要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的学习,抽学生读课文也好还是上讲台写字作讲演也好都要注意关照中等生和差等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风采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体验自己成功的喜悦的机会。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负担减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第四用“学以至用”的原则来指导农村学校的语文课堂,要不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从课内、课外两方面学习语文的习惯。开展日上生活中口语、文明礼貌用语的训练,开展社会生活中常用语言文字出错现象搜集比赛等等,用这些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体味语文课的文化味。

教育家名言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写作兴趣 畏难情绪

写作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件天大的难事。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呢?我认为应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

一、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文就是用笔写话。因此,学生的话说得如何,对写好作文至关重要,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课堂上叫学生发言,往往效果不佳,不是照本宣科,就是语无伦次,好好的一个孩子,一上课堂便发怵,现代教育提倡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如果不能让主体主动,效果可想而知。要让学生真正把话说好,就必须提供一个让他们想说话的情境。这除了需要教师的教学民主气氛外,还需要适当开展一些让学生主动说话的课内语文活动。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三、培养学生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们写文章和建筑师盖房子一样,要盖一座楼房,必须有木材砖瓦。我们写文章也必须有好的素材,没有建筑材料再高明的建筑师也盖不出房子。只有多读多记多积累,才能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古人云“开卷有益”,我们要多读报刊杂志及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在阅读中可以积累材料,汲取营养,接受新信息,收集一些名言警句、典型事例。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专门用以摘抄一些优美的语句,最好能熟记于心。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写作知识,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内容就鲜活多了,生动多了。

学生写作能力低下,除不善于读书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的写作教学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把学生锁在教室里,致使学生写作文出现无“米”下锅的局面。因此,要想办法帮助学生找“米”下锅。我认为开展活动是最好的途径。比如让学生逛书店、逛市场、逛集市;开展社会调查,诸如餐饮业、家电业、服装市场的经营销售情况;调查社会环境污染情况、调查商店牌匾不规范用字情况等。通过开展上述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关心社会的情怀,并从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为学生写作打基础。

四、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

练笔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周记是较常用的方式,其实周记就是随笔,它能够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样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他们写的内容起初比较简单,渐渐地,观察视野不断扩大,就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写社会、写人生。内容越来越丰富:班级的生活与风波,家庭的欢乐与忧愁,社会见闻等等,真是大到宇宙,小到自我,尽入笔底。有个学生对校园常作细致观察,从景到人,从人到事,连续写了校园生活之一、之二、之三……在周记里,我看到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也看到了学生因创作热情而引出的观察兴趣。不仅有话可写,而且更真实,更贴近生活。

五、学会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找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样,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作文课后,我经常会挑出一些优秀作文和进步大的作文,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相互阅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学习,还有很强的激励效果。我还鼓励学生办班级手抄报、写广播稿、评论社会热点问题等,并鼓励他们向报刊社投稿。这些做法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六、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习惯对写作尤为重要。良好的写作习惯,一般包括: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勤于积累的习惯,多动笔的习惯,坚持写日记的习惯,打就腹稿、一气呵成的习惯,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的习惯,工整写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

上一篇:迟子建散文范文 下一篇:童年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