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推动文化惠民的思考

时间:2022-05-23 01:48:09

进一步推动文化惠民的思考

摘 要:党和政府亲民、爱民政策的体现,也是“执政为民”理念在文化上的具体反映,体现了文化发展中的民生价值观念。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惠民的总抓手,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对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平湖市在文化惠民上,近几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就越来越高,如何在文化惠民上做得更扎实,更有思路,更有成效,必须创新服务模式和手段,进一步推进文化工程。

关键词:文化惠民;实践;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228-03

文化惠民的重点在基层、在农村。进一步推进文化惠民,就要在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上下功夫。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互动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把文化惠民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本文以平湖市的文化惠民为例,就下一步推进文化惠民工作进行探索。

一、近年来平湖市文化惠民的实践

平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按照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始终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建设提供文化支撑,先后获得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中国书法之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部级荣誉。

(一)狠抓标准化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惠民设施网络全覆盖

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的资金投入,通过加快推进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市本级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继李叔同纪念馆、体育馆、图书馆等文化体育场馆在东湖之畔建成后,近年来,又有体育场、游泳乒乓训练馆、沙滩排球场、市文化馆新馆(科普活动中心)等一批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立足“公益性、基本性、便利性、均等性”,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实行免费开放。镇(街道)文化设施走在前列。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总面积近三年来翻了一倍,达到1万多平方米。全市所有镇(街道)全部创建成为省级东海文化明珠,实现了省级东海文化明珠“满堂红”,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省一级综合文化站标准,走在了全省前列。2010年底镇(街道)图书馆分馆全部建成,实现了全覆盖。村(社区)文化活动阵地实现全覆盖。自2006年启动村级文化阵地标准化建设工程,至2007年底全市112个村(含乍浦)全部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室),村级文化阵地建设走在了嘉兴市乃至全省的前列。全市拥有标准水泥篮球场的行政村达110个,健身路径100多条,社区拥有健身路径30多条,行政村健身点和城镇社区健身苑点拥有率达到100%。

(二)优化公共文化供给,文化惠民全方位

通过精心设计活动载体,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西瓜灯文化节作为平湖特有的节庆文化品牌,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活动;2009年以来,连续6年先后开展“欢乐村落”送戏下乡、“欢乐城乡”镇(街道)特色文艺大展演、“欢乐平湖、文化走亲”、“欢乐平湖百村演”、 “欢乐平湖民星会”“欢乐平湖、梦圆舞台”等 “欢乐平湖”文化系列活动,累计开展各类演出 1500 场,参与群众 200万人次,被省文化厅评为浙江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每年举办的“全民读书月活动”和“未成年人读书节”,作为打造“书香平湖”的有效活动载体,为营造全民读书、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隔年交替举办的“农民文化体育周”和“社区文化艺术节”也已成为我市城乡居民才艺表演、交流互动的活动平台。通过“镇镇办节”,深化“一镇(街道)一品”、“一村一品”内涵,先后举办了新埭镇泖水文化节、广陈镇生态文化旅游节、林埭镇龙文化节、新仓镇芦川文化节、独山港镇海洋文化节、当湖街道社区文化艺术节、曹桥街道行知文化节、平湖经济开发区(钟埭街道)企业文化节,弘扬了本土特色文化,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着力夯实文化队伍建设,文化惠民生机勃发

在队伍建设方面,高度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在引进、培养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先后从外系统、外埠调入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10余名,同时注重抓好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和提高,通过开展各类培训、人才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人才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在各级政府的有力引导下,社会力量和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文化业余团队发展迅速。目前全市共有17支文化志愿者队伍,包括市本级8支以及9支镇(街道)文化志愿者队,共计近900人;注册备案的业余文体团队147支,队伍人数2828人;未注册的平湖市镇、村文艺团队总数达到521支,总人数7371人,形成了一批扎根基层的文艺骨干队伍。

(四)加强制度建设,文化惠民保障有力

在扶持政策方面,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2008-2011)》、《平湖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等,为文化惠民工程提供了政策保障,不断加大公共文化的支撑力;对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室)、送戏下村、业务团队文艺活动等进行资金补助,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生命力;制订出台“文化精品工程”实施意见,建立和完善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工作和奖励机制,提升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力。

二、当前平湖市在推进文化惠民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利用率不高

文化惠民工程,硬件是基础。虽然近几年,我市文化设施有了较大改善,文体场馆建设仍然落后于周边县市区,据省文化厅统计,2011年,我市每千人拥有文化设施建筑面积为144.83平方米,列全省第72位,与富阳、海宁相比差距较大。目前我市尚未建有大剧院,博物馆由于展厅面积有限,大量文物只能存放于库房,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阵地虽然已经实现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但是利用率较低,管理相对薄弱,设备维护没有跟上。少数地方的文化设施很少使用,开放时间有限,成了摆设,甚至个别村(社区)的文化基础设施还有变相出租情况,造成群众参与度不高,无法有效发挥文化传播功能。与农村相比,市区社区文体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根据当湖街道的抽样调查,农村居民人均占有文体设施面积为0.63平方米,而市区居民人均为0.48平方米(人均低于农村居民0.15平方米),市区少数社区,特别是一些老小区至今还没有任何文体设施。

(二)公共文化财政投入不足,文化活动经费缺乏

公共文化活动需要资金支持,但由于其公益性质,资金不足成为制约我市公共文化发展的瓶颈。2011年我市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的资金4683万元(其中包括文化馆建设资金2000万元),占财政预算支出的1.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公共文化事业费68.47元,列全省第35名。

(三)公共文化人才欠缺,队伍稳定性不够

由于受到编制和体制的约束,文化人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一批有专长的文艺人才,不能进入文化队伍。在招聘过程中,由于招聘程序的制约,也很难招聘到有一技之长的文艺人才,文化人才还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人才问题仍是影响我市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最大制约因素。人才不足严重制约了平湖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同时政府对文化艺术人员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人员调动频繁,队伍稳定性较差。

(四)文化管理体制不适应时代要求,政策亟需提档升级。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多头管理,涉及部门又多,缺乏一套类似联席会议的协调机构,往往造成公共文化事业的合力分散,影响了文化资源的整合。二是镇(街道)文化专干专职不专用的问题。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归口当地政府管理,业务上由市主管部门指导,这种体制下,文化站人员文化部门无权调配,镇街道又不熟悉文化事业,这些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不能交流,缺乏活力,甚至有的被镇街道抽调从事驻村或从事其他经济工作。而村级专职文化管理员未能到位,给农村文化管理带来困难,导致基层的文化建设处于软弱无力的状态。三是一些文化政策已经不适应现阶段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急需提档升级。

三、进一步推进平湖市文化惠民的对策

(一)强化保障,提高文化自觉,推进文化惠民

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政府是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一是政策适当倾斜。把文化事业建设、公益性文化活动经费纳入市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确保逐年增长;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等免费开放的公益性文化单位执行当地居民生活用水、电、气费价格标准;设立政府专项文化奖励基金,对在文艺创作、表演及宣传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给予奖励。二是拓展投资渠道。降低准入门槛,支持民间力量投资文化建设,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做到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受益。如:镇(街道)文化站设施、社区文化活动设施、文化旅游设施等,都可以开辟多种投资渠道,政府引导、群众自发、谁投资谁受益,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三是深化体制改革。加大书画院、叔同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改革力度,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从“养人”向“养事业”、“养项目”转变,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四是加大对特殊人群的倾斜力度。对城市低收入居民、残疾人、老年人和农民工等,采取专项补贴和政府采购等方式为他们提供基本的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积极寻求政府投入和群众需求二者之间的“最大公约数”,使政府承受得起,群众消费得起,切实保障文化权益共享,真正做到文化惠民。

(二)强化扶持,提升制度建设,推进文化惠民

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作品是根本。文化产品创作要尊重群众需求。一是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机制。可以根据文化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灵活的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择优录用,使优秀文艺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我市文化艺术界的领头雁,从而建立高素质的文艺人才队伍。鼓励镇(街道)将文化、司法、广电、学校等社会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广泛开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机关文化、家庭文化等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深入推进“欢乐平湖”系列活动,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形成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优化队伍结构,打破原有的各自为阵的格局,构建“大文化”的理念。二是建立文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奖罚机制。对现有人员的艺术生产实行绩效挂钩,制定切实可行的创作生产任务同报酬挂钩的实施办法、奖优罚劣,促使他们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艺术水平,成为本岗位过得硬的文艺骨干。三是建立文艺新品不断涌现的激励机制。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龙头,以“金平湖”奖和“李叔同文艺奖”评选为抓手,组织实施第八轮“文艺精品”战略,进一步激发全民文化产品创作热情和激情,创造精品佳作,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制定艺术创作奖励办法,明确奖励对象、奖励范围、奖励幅度、奖励程序等。设立政府创作奖励资金,专项奖励舞台艺术新创作品和在市以上政府组织的艺术节、专项比赛、展览、送评中获奖的节目(作品)。对于在省级以上重大赛事中获得较高奖项的,应给予重奖。

(三)壮大队伍,激活文艺人才,推进文化惠民

推进文化惠民工程,队伍是关键。筑巢引凤纳人才。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真正营造一种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环境,真正做到引得进、留得住、升得上的科学文化人才流动机制。加强与高校、研究院等单位联系,搭建合作平台,实行产学研结合,共同培养专业文化人才,将引人和引智相结合、把借名和借势相统一,着力打造人才工作新品牌、新载体,吸引更多的文艺名人集聚平湖,提高平湖的文化层次和文化品位。精心孵化育人才。加强对现有存量人才队伍的培育,结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通过研修学习、外出考察、交流研讨等形式,开阔视野,增强本领。实施人才交流、文化联动,让专业文化人员沉下去,基层文化队伍涌上来,形成良性人才交流机制。不拘一格选人才。通过各种途径,挖掘人民群众中的文化能人、文化达人,扶持优秀、特色的群众文化团体,采取有效措施,制订配套政策,支持他们发挥特长、施展才华,更好地服务群众。创新机制留人才。建立健全以培训、使用、激励、评价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工作机制,事业上扶持、艺术上指导、生活上关心、精神上鼓励,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和服务热情,保持文化队伍的稳定。

(四)完善设施,构建文化服务网络,推进文化惠民

推进文化惠民工程,设施是载体。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要求,建立健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优化15分钟文化服务圈。

一是做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加大对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社区文化设施等投入,加大公益性文化设施。积极引入民间资本,筹建糟蛋馆、平湖名人馆等专业性民间博物馆。落实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文化阵地专职管理员队伍,避免文化场馆闲置荒废,争取社会效益最大化,保证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资源的均等分布。

二是做强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深化市区以东湖为中心的市民文化休闲活动区,以南市新区为中心的城市文化展示区,以平湖经济开发区为中心的新居民文化娱乐区、以九龙山旅游度假区为中心的商务文化休闲活动区和以广陈金龙门、曹桥澳多奇为中心的生态观光休闲区规划布局,着力具有平湖地域特色、彰显文化特点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和文化景观,拓展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区域文化资源优势。三是做实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市文化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场馆设施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

上一篇:试论基于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 下一篇:新时期群众文化艺术创作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