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实施“352”有效课堂教学的体会

时间:2022-05-23 07:56:00

高中数学实施“352”有效课堂教学的体会

一、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课堂呈现方式

高中数学“352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其意义在于从课堂呈现形态上进行新的尝试,企图改变以往的教学形式,构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环境,从而使教师先从教学的表现形式上设计自己的教学行为方式和思考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地位,转变旧有的观念,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模式1:学生完成教师指定的学习任务——课前检查——小组讨论学习体会,并汇报所学内容(内容教师给出提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知识内容梳理、数学思想方法提炼、需要注意或强调的地方)——教师分析讲解——学生质疑——师生共同小结——课堂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和自学任务。

模式2:学生完成教师指定的学习任务——课前检查——教师分析讲解——学生质疑——师生共同小结——课堂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和自学任务。

模式3:学生完成教师指定的学习任务——堂中检查完成情况——师生共同分析交流——学生质疑——师生共同小结——课堂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和自学任务。

三种模式的共同特点是,学生先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任务都有教师的提示与要求;教师检查完成情况,并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师生共同小结后进行课堂自测,再布置课后的巩固性练习。三种模式的区别是,模式1主要用于高中数学中相对容易或容量较小的内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所占比重一般会比较小,主要是学生的交流与讨论,学生的自学任务是课前完成,时间一般控制在30分钟以内。模式2主要用于教学内容相对较重或较难的,便省去了学生的自由交流讨论,而改为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的师生交流——这个过程主要是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而不是一味地教师讲解,学生的自学任务是课前完成,时间一般控制在30分钟以内。模式3与前两种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放在课堂上完成,其目的是为了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适用于任何内容的教学,学习任务一般控制在15分钟以内。三种模式中,教师的讲解分析一般控制在教学用时的30%~50%之间,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注重学生的学习体会,特别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与心理表现。但同时,应特别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指导与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有效。

三种模式都只是教学的一种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许多现象具有随机性,影响教学进程的因素是非常多样的、复杂的,其诸多细节方面需要老师灵活地处理(比如,学生因为一些客观原因而不能完成自学任务、课堂教学中因为学生的一些非常有意义的想法而延长了分析讲解的时间导致后面的进程必须改变、问题探究不顺利等),教学模式也会因此而进行调整与变化。

二、树立“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须服从课堂需要”的观念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是我们进行“352有效课堂”探索的根本。因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参与和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就显得无比的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达成,有效课堂的侧重点就是指学生学习的有效率,而不应是其它。因此,教师必须树立“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须服从课堂需要”的观念。

教师要重建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体系,要以学生为本。任何脱离学生实际的做法,都会产生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结果。

教师要妥善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与调控课堂,而不能成为教学的束缚,更不能因为课堂教学的进程不符合预设而强制让学生服从于预设,这会造成师生的不和谐,破坏课堂教学的生态环境,深深地打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混乱的,而只有预设的课堂是没有生气的,是低效的。我们应倡导这样的课堂观,那就是:自然的,流畅的,才是合理的,有效的。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而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习惯与思维习惯都会有较大的不同,因而学生的知识系统与经验系统会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在课堂中就会表现出非常不同的思维活动,其观察点、关注点、联想点等方面都会有差异,教师不应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向,而应鼓励他们彰显个性。

教师的评价要服从课堂的需要。有效的数学课堂尤其需要学生态度上的积极参与,尤其是思维层面上的深度参与。而教师的评价则起着推动或阻碍课堂进程的作用,一句赞许就会激发学生的热情,一句恰如其分的评价,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变得更加有效。

上一篇:过程写作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口诀在物理教学中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