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古建筑艺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

时间:2022-05-16 02:06:39

农村学校古建筑艺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

学校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育对比,有对课程资源依赖度较高的特点。但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却不能像城市学校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普遍存在课程资源单一、散乱,文化封闭等各种客观因素。因此,如何扬长避短、选择合适艺术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是农村中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与其他课程资源相比较,古建筑课程资源在农村中学开发和利用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古建筑资源在农村地区非常丰富。在珠三角许多村镇中保存有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我校作为一间普通的农村中学,仅学校附近的古祠堂建筑就有八十多座,老民居、庙宇等古建筑更是不计其数。其次是易于操作的特点。时间与空间、人力与物力的可操作性是开发课程资源首先考虑的因素。农村古建筑根植本土,有利于学生开展实践探究、触摸描绘和感受体验。

一、人文性与科学性融合的开发策略

在传统的学科课程中,科学性与人文性课程价值观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些矛盾表现在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之间的矛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矛盾、科学方法和态度与人文方法和态度之间的矛盾。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古建筑艺术课程资源人文性与科学性融合的开发必然能够解决这些矛盾。

1. 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的融合

文化内涵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要内涵。不重视古建筑的人文性,必然是只注重古建筑的形式,忽视古建筑内容。任何一座古建筑都是文化内涵和建筑形式的统一体,不可分割。只讲形式,就架空内容,建筑形式就失去灵气,失去光泽,变成任意排列组合的僵死的符号。对这个问题,汉宝德先生说过,探究建筑的形式,不过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发掘建筑形式背后的文化特质,才能使我们真正了解中国的建筑文化。

在乡村古建筑中,祠堂通过建筑的比例尺度、质感、色调等,构成一个丰富而复杂的建筑空间,营造出庄重、肃穆的意境。民居以三间两廊为主,水磨青砖清水墙、麻石勒脚,显得明朗而雅素。古建筑的装饰造型秀丽,或古朴别致,或精雕细刻,无不凝聚着浓郁的岭南广府的人文风情。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人们的生活感悟和思想升华的物质载体。在古建筑课程中我们理解感悟建筑符号的深蕴,能够激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内驱动力,丰富他们的人文情感和审美价值观。

2.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

中国古代建筑区别于世界建筑最主要的特点是追求象征性,追求师法自然,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祠堂建筑的严谨的制式、庄重的布局体现封建宗族的威严,激发了人对祖先的无限敬畏、崇拜和思念。“千两黄金万担谷,夜夜笙歌镬耳屋”。镬耳屋,寓含富贵吉祥、丰衣足食之意,作为明清两代风行于岭南地区的特有建筑形式,依附着丰厚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有它的民族特色、国家特色,甚至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如果有什么特色的话,那便是人文精神。

3. 人文方法与科学方法的融合

人文意味着一种特殊的认识方法。人文方法亦即人文学科方法,它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是一种以主体的体验、理解为基础的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方法。

课程资源的开发也要克服人文教育被学科化。目前在基础教育的教学方式上,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以教师的学科语言、教学仪器、各种教具为基本的中介物。这种崇尚工具规范化、答案标准化的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精神中“非理性层面”的地位及其在人的精神发育、成熟中的作用。它只开发人的理性潜力,而放弃了人的另一半——非理性潜力。这样的教育弊端恰恰能在古建筑课程中得以克服。因为建筑不只是一个物理学意义上的几何空间,而是充满人的灵性的空间。中国人对建筑最重要、最富有美学意义的理想是诗意的栖居,诗意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非理性。此外,乡村古建筑中有大量的乡土地理、民俗风情、历史典故等充满诗意的课程资源,必然带动课程活动方法的多样化。只有融合科学方法和人文方法,才能开发出彰显古建筑文化魅力的艺术课程。

二、综合性学习的利用策略

受课程资源散乱的影响,农村地区学校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都在某个单一的学科内进行,偏重学科知识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忽略学科知识的新进展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远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了避免古建筑艺术课程资源开发的单纯技法训练,对古建筑艺术课程资源综合性学习的利用策略,要体现出三个方面:

第一,选择具有探索性的素材。首先分析古建筑资源的类型、范围及其存在状况,再进行筛选。根据学校的地理位置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教学特长,选择与艺术表现、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密切关联的古建筑为研究素材。在古建筑的选址与布局、结构与装饰等建筑构成要素中有许多适合学生观察、探究和交流的素材。课程的内容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收集资源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选择和思考才能完成。其中学生可能要综合运用历史、地理、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教师把古建筑密切相关的素材设计成问题的形式,用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就同一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拓展性、探索性的问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第二,设计开放性的课堂。在农村,学校对各种资讯信息的获得渠道是比较单一的,容易形成封闭性的教学,基本在教师——教材——学生之间完成教学任务。对于一般学科而言,这或许已经足够。但作为在新课程理念下开发的校本课程,课堂不应再封闭,应该是开放的。在古建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必须突破传统,开辟新渠道。我们在石碁古建筑校本课程实施中,为了使学生对石碁地区的古建筑背景有进一步的了解,邀请了第四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孔耀昌先生和番禺区文化馆的馆员为石碁古建筑校本课程的“校外辅导员”,定期为学生做专题讲座,让学生对番禺、石碁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建立了初步的时间和空间概念。

第三,建构生成性的课堂。生成性课堂的建构,既不是完全预先设计好的,不是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改变地执行,也不是师生漫无目的、随意、自发的活动,而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过程。在古建筑艺术课程资源中,教师应通过创设生动、有趣和符合课程内容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古建筑文化问题的兴趣,帮助他们形成学习动机;提示建筑与现生活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主动建构传承岭南文化的意义;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从建筑的形式朝文化的特质方向发展,鼓励学生对建筑和文化的独立思考、自由评论。对教师而言,古建筑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再只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对学生而言,古建筑艺术课程不只是欣赏图片和回答老师问题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地不断思考、不断更新的生成新的问题过程,这也是师生们共同实践岭南文化开放、包容精神的过程。

课程资源开发中常常会生成不能确定方向的资源因素,在古建筑艺术课程资源开发中要把握好方向,既要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心灵审美的自由,又能潜移默化地渗透学科知识;既能大胆猜测,放飞想像,又能尊重事实,讲究科学;既有教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主,也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律。只有构建这样的生成性课程才能真正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实现学习生成和预设的统一。

农村中学对古建筑艺术课程资源人文与科学融合的开发策略和综合性学习的利用策略,是校本课程扎根本土,推进艺术教育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的重要形式,是让学生的现实生活与艺术密切联系起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实现艺术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当然,在农村中学对古建筑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经过理论到实践的逐步推进和试验的过程,只有大胆地突破束缚,树立课程开发意识,明确实施策略,我们才能更好地推进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上一篇:高浓度酒精废水处理中悬浮物控制技术的研究与... 下一篇:根据文章结构解答完形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