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加专业导师制模式研究

时间:2022-05-23 04:31:21

高职院校辅导员加专业导师制模式研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不是职业培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应该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职毕业生为目标。因此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一、高职院校推行“辅导员加专业导师制”的基础

(一)理论基础

导师制作为一种培养模式由来已久,它最早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新学院”(兴建于1379 年)。它的具体含义为:学生从入学起至毕业,学校为其配备专业导师,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和个别指导,加强对学生学习、科研、生活、品德以及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形成教学互动的良性机制,确保学校教书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得到有效实施。

(二)现实基础

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数高职院校仍沿袭“全程班主任或辅导员制+三年级专业导师制”模式,或者全程专职辅导员制度。其中,专职辅导员制或班主任主要侧重于对班级日常事务管理,且存在一人管众人的局面,辅导员、班主任大都由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担任,年轻教师虽容易与学生交流沟通,但因社会经验较少,难以对学生在政治思想素质、职业技能、人生目标、就业方向等方面给予恰当的指导。

(三)实践基础

普通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中推行的导师制为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提供了借鉴。高等职业教育在遵循教育规律方面与前者有诸多共性,所以,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中推行的导师制为高职院校推行导师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专业导师的定位

现代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使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之外,将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实践、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一般来说,专业导师除了要关心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精神和公民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外,应侧重于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应着重于学生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形成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专业导师既为学生“授业”、“解惑”,也要对学生进行“传道”。本人觉得,专业导师应该进行“三导”――专业辅导、技术指导、就业创业引导。

(一)专业辅导

首先,对于新入校的大学生开展入学教育,向学生介绍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前景和特点,进行专业启蒙,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帮助他们转变过去被动的学习方法,适应大学的主动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次,举办专业知识讲座,强化专业意识。聘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或成功人士来校开设专业讲座,了解书本以外的知识,打开同学们的视野。第三,开展专业认知、教育活动,增强感性认识。带领学生参观企业,通过实地考察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明确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

(二)技术指导

指导学生工作项目,规划工作项目设计,如学生技能大赛,创业项目等,参与实施过程。其优点既能结合学生个体实际,又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三)就业创业引导

专业导师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制定具体培养计划,对学生进行就业与创业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指导学生制作自荐书,推荐学生就业。

三、高职院校推行“辅导员加专业导师制”应注意的问题

实施专业导师制是大学辅导员工作的有力补充,不是取消辅导员,也不是以专业导师取代辅导员工作,辅导员本身也是班级导师。将专业导师对学生的个别教育、专业辅导与辅导员对班级的全面管理有机整合,两者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合效应。

但是许多高职院校“辅导员加专业导师制”施行以来,由于还处于尝试和探索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亟待改进的地方。一是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导师制流于形式,制度对于导师的要求做了明确的要求,但对于保证实施的过程和实施的效果缺乏制度约束,而考核的形式也过于简单和单一,不能明确地反映成效;二是学生的问题,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在实施导师制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导师制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学生的单方面不作为对导师积极性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因此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处理好以下两种关系。

(一)正确处理教育与教学的关系

实施专业导师制的目的是为了纠正长期以来“教书”与“育人”彼此脱离的现象,通过导师制,真正落实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

(二)正确处理专业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的关系

高职院校辅导员其身份属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系列,工作以“管”为主,侧重于日常行为规范矫正,从学生入校开始即开展工作。专业导师应由讲师以上职称或专业负责人等专职教师担任,工作以“导”为主,辅导内容侧重于学业辅导、特长辅导、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辅导等。辅导员和专业导师都是学生工作管理者,两者各有分工,职责不同,在加强辅导员工作的同时,应充分利用专业导师的专业优势,通过其对学生的专业就业指导与辅导员对班级的全面管理有机整合,真正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李华明,李莉.基于项目实训的高职院校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1(26):82-85.

[2]杨群祥.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04(1X):11-13.

(作者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分析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雷锋精神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