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场地自行车短距离项目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

时间:2022-05-23 03:23:24

浅谈场地自行车短距离项目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

中图分类号:G87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9-000-01

摘要:场地自行车短距离项目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潜优势项目之一,该项目运动员的专项力量素质对运动成绩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日常骑行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得知专项力量比绝对力量重要。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在国家体育总局自剑中心实习经历,对场地自行车短距离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进行探讨。

关键词:场地自行车 专项力量 训练

一、力量素质概述

力量素质是人体运动的基本素质,是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运动员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力量素质是衡量运动训练水平的重要指标,是运动选材的重要依据。例如自行车短距离项目运动员如果没有足够的下肢力量以及上肢力量的协调,没有竖脊肌和臀大肌控制身体在自行车上和直道弯道时身体姿势的改变和稳定,就很难保证正确的骑行姿势,就会影响比赛成绩。因此,力量素质的训练和发展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场地自行车短距离项目运动员专项力量的理论基础

在场地自行车短距离项目运动员的训练中,力量素质主要表现为下肢肌肉在踏蹬自行车时克服机械的阻力和上肢抓住把柄摩擦力,以及背部肌肉和臀大肌控制身体稳定性的能力等。运动员骑行时,以骨盆为主要的支撑点,包括上肢、下肢和整个躯干部分。下肢部分的踏蹬频率是自行车行进速度得以快速提高的关键,而上下肢肌肉协调交替收缩是产生最大踏蹬作用的基础。此外,骑行时躯干部分的前俯姿势,上臂在关节处屈曲固定支撑以稳定良好的骑行姿势和骑行轨迹。上述的骑行特点以及发力部位看出,最有效的训练还是力量训练,尤其是专项力量训练。

三、场地自行车短距离项目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组成

场地自行车短距离项目是典型的速度―力量项目,是以无氧代谢为主要供能方式的运动项目,其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很大程度取决于专项能力的有效发展。该项目运动员的专项力量素质由专项最大力量、专项快速力量以及专项耐力组成。专项最大力量具体表现为自行车运动员一次踏蹬自行车的最大踏蹬力量,在比赛中是快速起动出发和终点冲刺的有力保证;专项快速力量是指自行车运动员在高速度骑行时以最大加速度克服一定阻力的能力,骑行过程中在起动、冲刺以及变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是速度与力量的结合;专项力量耐力是指在极限或次极限强度下仍保持高速骑行的能力。由上可知,场地自行车运动员的专项力量素质的三个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在日常训练中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四、场地自行车短距离项目运动员力量训练注意事项

(一)进行力量训练时应与专项特点相结合

结合场地自行车短距离项目运动员骑行时的肌肉工作情况,根据其技术特点,合理安排练习内容。场地自行车短距离项目运动员的骑行姿态中看出,应注重下肢力量的训练。

(二)进行力量训练应要和柔韧素质相结合

场地自行车短距离项目是要求速度与力量相结合的周期性项目,力量素质则是场地自行车短距离项目运动员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力量训练柔韧素质相结合,会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因为力量训练时发展肌肉的收缩能力,柔韧素质可以促进肌肉的伸展力,使动作幅度增大,提高动作速度。因此力量结合柔韧的练习对提高力量最为有效,既能够使力量与柔韧素质同时提高,又能保证关节灵活性的稳固,也减少肌肉的损伤。

(三)力量训练应注意发展肌肉的平衡性

发展场地自行车短距离项目运动员力量素质时,最注重的是其下肢力量的训练。但是力量素质的发展有重点也应该要全面。一方面要使下肢力量得到锻炼和提高,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发展其他肌群的肌肉力量。例如大机群和小肌群、上肌群和下肌群以及躯干部分的肌肉力量训练也应该纳入训练计划中。

(四)力量训练应注意运动员的个性差异性

由于每个运动员的年龄、训练的水平、训练的年限不同以及专项力量也会随着不同比赛而改变,因此力量训练应做到区别对待,对不同的运动员应该有不同的要求。

(五)每次练习后一定要使肌肉充分的放松

运动员在每次力量训练后,或者没两次力量训练间隔时间都应该要使肌肉得到充分的放松,以免造成由于大强度的力量训练后的疲劳。可以是静态的休息,也可以是放松骑行,都能使肌肉放松。但是,大强度的力量训练后,身体自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疲劳,因此应适当采用合适的恢复方法,从而使肌肉能够能到充分的放松,使训练的效果更佳。例如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温水浴、推拿按摩、营养以及高压氧恢复等,都是消除力量训练后较好的恢复手段。

五、小结

综上所述,场地自行车短距离项目运动员专项力量,即专项踏蹬力量是决定成绩好坏的重要因素。因此,应掌握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训练的规律,结合场地自行车短距离项目技术特点,了解运动员的骑行特点以及生理特点,合理安排专项力量的时间、顺序和内容,使专项力量的训练更加系统化。

参考文献:

[1] 郑晓鸿,延烽.当前我国场地自行车项目高水平女子运动员踏蹬状态的初步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7(6).

[2] 陈海峰.自行车运动踏蹬技术的分析和训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版).2004(9):3-3,44-46.

[3] 储开晴.自行车运动员力量与柔韧素质的形态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4):94-96.

[4] 延烽.实用运动训练问答[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6:66.

上一篇:浅谈自由式摔跤技术动作的训练 下一篇:选择之惑:只选对的,不选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