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情境教育初探

时间:2022-05-23 12:58:35

初中语文情境教育初探

摘 要:中学语文教学原则上服从于教育学的一般原则,但也有自己学科独特的个性,应该反映语文情境教学这个领域独特的带规律性的认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56-001

一、情境教育的沿革

情境与情景同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可见,无论什么情形、景象或境地,都必须是具体的。具体可感性就是情境的特性。

我国古代教育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相机教学”。“相机”就是抓住时机,运用情境,随时随地因事因人,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

二、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

1.直观教学原理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到感官的面前……”他认识到情境教学最直接地体现了直观教学的原理,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领悟,缩短了认识的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寓教于乐原理

当今世界的教育研究,人类提倡愉快教学,实行寓教于乐。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有动力、强化、调节的功能。情境教学正是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事。

3.个性和谐发展原理

对人的教育,必须促成和谐而全面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独到的功能。“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的内容为情境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据此创设教学情境,变课文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学生置身其间,身心智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三、情境教学的基本原则

中学语文教学原则服从于教育学的一般原则,但也有自己学科独特的个性。除了服从中学语文的教学原则外,则应该反映语文情境教学这个领域独特的带规律性的认识。

1.认知与情感相渗透的原则

教学实践证明,把情感与认知相互渗透进行教学,是语文情境教学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这样,教学既体现了教学的宏观整体性、系统性,也为微观上解决了教学的应用性、操作性。如在教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创设这样的情境――

师:(展示《桃花源图》)同学们看,那青山翠竹,桃花鲜艳,安静和谐的村落,红花掩映的房屋,醇厚古朴的乡情,人们无忧无虑的生活,这就是令人向往、令人欣喜、令人陶醉的桃花源,伟大的诗人陶渊明的理想天国!

教师的讲述,激起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一种渴求知识的欲望油然而生,怀着要到桃花源看个究竟的心情,自觉地进入了《桃花源记》的阅读之中。

2.语言与思维同时训练的原则

语言和思维具有相互依存性和条件性,因此在语文情境教学中,语言和思维必须同时进行训练。从个体的发展来看,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要增进他们的思维,必须发展他们的语言;反过来,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就能增进他们的思维,使他们能用丰富而熟练的语言表达他们丰富的感情和活跃的思维。如在教读《晏子使楚》时,创设如下情境――

师:(殷切地)同学们,晏子以“橘化为枳”的比喻使楚王自取其辱,这种说法并不科学,你现在有比晏子更科学的回答吗?

生1:李白小时候贪玩逃学,老奶奶“铁杵磨成针”促使他醒悟,通过努力成为伟大的诗人,可见他不是天生的。

生2:方仲永小时侯是个天才,由于“不使学”而“泯然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后天的重要性……

师:(赞扬)好!同学们的办法真多,但是,晏子出使的目的是为两国友好,哪种办法能既维护了尊严又不伤和气呢?(学生思考后,又纷纷举起了手。)

这个教例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优选解决问题的深刻性,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又训练了思维的逻辑性,各抒己见,显示了独创性。从思维的种类看,叙事说理,由具体到抽象,是抽象思维;优选反驳的方法,比较鉴别,是训练辨证思维。如此进行教学,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必然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3.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原则

语文情境教学必须符合语文教学规律,体现教育理论的有效性与合理性。语文情境教学也必须符合艺术性的要求,创设的情境,既有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的激励性,也有推进层次的有序性。正如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所说:“越往前进,艺术越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越要艺术化。”如在教学《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我引导学生朗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师:读题目,想象诗中的画面。

生:一位老人,年老体衰,独自一人生活在偏僻的山村。

生:这是一个狂风大作,暴雨倾盆的冬天的夜晚。

生:一位老人在这风雨之夜倾听着屋外的风雨声,渐渐入睡,梦见自己骑马驰骋疆场的情景……

从科学性而言,诗句理解正确,再现诗中意境符合诗句的内涵,恰当地领会了诗人的心情;从艺术性而言,借助想象,相机启发,适当点拨,教法灵活,科学与艺术融为一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情境教学的方法

1.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法

运用实物演示情境,重点在预示过程,让学生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既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也能增进学生的实感体验,有利于语言的表达。例如,在教学《叫三声夸克》时,为便于学生理解夸克的结构,我展示一个套娃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拆开套娃后,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掌握了夸克的结构,激起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借助画图再现情境法

在借助画图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在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运用挂图让学生明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结构布局,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

3.播放音乐渲染情境法

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在教学《木兰诗》时,播放了古典音乐《十面埋伏》,强调了声调和节奏的刺激力量,发挥了音乐对人心境的感召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法

教师指导学生如同演戏一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在教学电视文学剧本《长征》时,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学生自然在表演中体会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在这情境教学的情感内,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情知并进,一定会弹出优美的教学乐章。

上一篇:盲生语文学习兴趣减退的因素调查与思考 下一篇:尝试探究式教学 打造高效思想品德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