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民声

时间:2022-05-22 11:41:06

民生,民声

担负着百姓的冷暖和期待,承载着代表们的期望与掌声,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落下了帷幕。“民生正当头,岂容趋避之”,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作为今年两会的重中之重,这种民生关切,无处不在,但是怎样把民生问题落到实处,变关切为行动,还要拭目以待。

期待医改新方案

2007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在多家媒体进行的民意调查中,“看病贵、看病难”位居“新三座大山”(看病、住房、上学)之首,这成为“两会”上代表委员议论的焦点。卫生部部长高强表示,今年医改新方案肯定将出台,医疗体制改革方案将以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核心,同时包括医疗保障体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管理制度等内容。2007年,医疗卫生改革绝对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现行医疗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医疗费用高昂。自从国家把医院推向市场,逐渐对医院“断奶”后,医院不得不在经营上下功夫,推出了各种激励机制,最普遍的是“医药合谋”,其核心就是把医务人员和医院的收入挂钩,靠向患者出售药品特别是贵重药品增加收益。但是卫生工作的首要职能是公共服务,医疗机构以药养医、创收归己的运行机制很难保证医院的公益性。卫生事业尽快回归“公益”轨道,是社会各界的普遍呼声。

新一轮的医改,政府绝不能缺位。这一方面要政府加大投入,全面推行医药分开;另一方面还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在这其中,保证合理用药和药品价格的合理性,规范医院和医生的行为是关键。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基础上严格限定医院的收入比例,辅之以严格的价格监管和相应的惩戒手段,最大限度地控制医药合谋问题。目前老百姓最需要的是方便、安全、可靠、廉价的初级医疗保障制度,在未来改革中,必须打破城乡、所有制等界限,建立一个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社区医疗服务应作为发展的重点。医疗服务的方向应是“大病”进医院、“常见病”在社区、“小病”进药店。未来的医院配置模式,应该从过去的分级医疗、固定地点医疗改变为方便医疗和择优医疗。

居者有其屋

没有哪一届“两会”像今年这样,民众的目光都聚集到房价上。温总理说:“安居乐业才能和谐。”他承诺,今年房地产业应重点发展面向广大群众的普通商品住房。政府要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加强房价监管和调控,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

房地产业的垄断是造成房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目前国内的房地产市场还不是一个完善的、充分竞争的市场,而是一个垄断性的市场。房价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听任开发商主导。部分房地产商用信息公开不充分的市场缺陷,通过提高住房档次、囤积居奇等方式哄抬房价。要打破房地产行业的垄断,一是要由政府牵头、多渠道投资,建立平价房地产企业,主要为中低收入者建造经济适用房;二是允许单位集资和民间合作建房,以满足低收入家庭的基本需求。

问责制度缺位也是导致房价上涨的原因。去年以来,随着多名党政高官落马,房地产已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官商合谋的结果导致楼市利益天平偏向开发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就会遭到践踏,也将影响到国家对楼市进行宏观调控的效果。“尽快实行严厉的问责制,狠狠打击”成为国民共同的呼声。目前,中高档住房价格过快增长,而中低价位、中小户型的住房供应相对过少,要平抑房价必须改善住房供给结构,提高普通住宅供应比例。政府应从建立有效的土地政策和低收入居民住房补贴制度等方面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加大廉租房、解困房建设,以形成低收入者拥有廉租的居住空间,中低收入者有一个定向优惠的消费门槛,将经济适用住房落到实处。

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

今年2月6日,温总理问在北京打了十几年工的河南农民樊书生:“你在城里打工还有什么难处?”樊书生直言:“现在孩子有学上了,还希望能上个好学校。”一个月后,温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庄严承诺:“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今年春季开学,全国农村孩子们都不用交学杂费了;政府还将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同时,继续解决城市困难家庭和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今年全国财政安排义务教育经费2235亿元,比去年增加395亿元。教育是关系到一个民族最基本素质的事业,也是实现公平正义最基本的事业,所以公共财政非常愿意为教育“买单”。

教育需要投入,但是更需要师资。有了钱,没有好的老师,教育还是办不好。今年新学期开始,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将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个具有示范性的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

另外,从今年新学年开始,还将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同时,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这是继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事。

缓解就业压力

两会期间,面对社会各界“就业难”的呼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坦言:“中国在未来几年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他提出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目标:200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要控制在4.6%,要创造1200万个就业机会。

著名劳动法学家关怀说:“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是国家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劳动权对于每一个公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实现劳动权最关键的是要踏过就业的门槛。”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的法律规范对公民劳动就业权的保护力度仍存在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公民劳动就业权不平等、受侵害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如在就业工作中存在着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相貌歧视、户籍歧视、学历歧视等现象;某些企业利用签订短期劳动合同,使职工陷入就业不稳定状态,随意解雇职工,滥用试用期,通过设定较长的试用期来规避对劳动者应尽的法定责任等都是侵犯职工就业权的现象。

就业是安国之策,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有鉴于此,政府应将就业稳定和就业增长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和立法层面切实保护公民的劳动权。今年,《就业促进法》(草案)将首次提交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审议。作为首部专门解决就业问题的法律,《草案》规定了各级政府在促进就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一位代表对此评论说,这意味着那些一味追求GDP,而不能真正实现“就业优先”的各级官员,将面临不称职的警示。

让百姓吃的放心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2006年,一波波关食品安全的事件触目惊心,食品安全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吴仪副总理说:“在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上群众不满意,我没有做好工作,愧对百姓,应向大家道歉!”吴仪副总理的道歉让公民们看到了政府处理食品安全问题的决心。

对于食品安全,代表们有这样一个共识:事后惩罚,不如事前防范。要堵住源头,从原料上把好关。将原料安全列入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明文禁止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另外,国家应加大食品安全研究和监测工作的投入,使科研在防范食品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

针对食品安全存在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的突出问题,有代表建议,要尽快专门立法,完善监管链,明确执法主体;要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对食品安全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监督,统一规划和计划食品监督管理工作;应该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由国家有关部门统一管理,强制执行,使食品加工企业及检测机构有章可循;建立食品销售环节的追溯和承诺制度;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承诺和召回制度;建立对相关管理人员实行责任倒查机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社会信用体系,即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对食品质量安全卫生情况进行跟踪监测,逐步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当前,群众对于食品质量的信心依然不足。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终还是要广泛发动群众,把食品的检测信息及时公开出来,依靠群众监督市场。

环保问题重任在肩

今年全国“两会”上,环境保护成了热点话题。两会前夕,有关部门公布了2006年全国降耗减排结果,单位GDP比2005年下降1.23%,并没有实现下降4%的预期目标,节能减排任务任重道远。今年开始,环保支出将被正式纳入国家财政预算,节能法和循环经济法也将分别与今年6月与8月交全国人大审议。中国整治环境污染的力度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节能减排实施不力,地方领导难辞其咎。现在地方政府负责环保部门人、财、物的管理,这种双重领导、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制约了环保部门的执法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执法效果。“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是当今环保部门面临的窘境,在与污染企业的斗争中,环保部门往往处于弱势。而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环保总局职权有限,掀起的“风暴”往往被地方政令架空。有人大代表建议环保机构实行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使环境保护工作从地方利益中独立出来,发挥真正的监督作用。

政府应该着力用法制和经济手段管理节能降耗工作。用行政命令的办法解决节能减排问题,取得的效果只能是一时的、被动的,难以持续。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从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转向以严格执行法律和大力运用财政、价格、税收、政府采购等经济手段为主,以法律和市场机制来保证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

上一篇:固率房贷,难吃的香饽饽 下一篇:外企淤泥之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