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网络化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时间:2022-05-22 09:52:26

高等学校网络化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摘要:借助信息技术建构网络平台,并将教师和学生的博客、QQ空间与高校图书馆、实验室等链接为一个整体,才能在英语课程的具体实施中体现出网络所具有的无限共享和任意链接等特点。高校英语教师理应致力于实践型英语校本课程的环境建设,以及网络化读写互动教学模式的建构。

关键词:高等学校;网络化;英语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3-0233-02

高等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高校根据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与校外力量的合作,采用优选、改编、精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教学以及建立内部考核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性活动[1]。网络环境下的高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本质上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问题,目前在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取得了显著成效[2]。相对而言我国起步比较晚,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还处于探索阶段。只有及时把握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未来走向,主动开辟英语教育新的发展空间,才能跟上甚至超越全球化语境下课程改革的脚步。为此,本文就高等学校网络化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做一探讨。

一、基于网络的“大整合”课程形态及其特征

(一)何为“大整合”课程形态

基于网络的高校英语课程形态,有“小整合”形态和“大整合”形态之分。“小整合”形态是指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主要表现为: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对传统英语课程加以校本化处理,在课程实施层面进行网络化教学,其基本特点是停留于英语课程的实施层面,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媒介,将英语远程教育作为传统英语教学的补充。因其未将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全方位融入英语课程体系之中,“小整合”所固有的一些消极面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而“大整合”形态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的全方位整合,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高校英语课程体系中,使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内容、结构、资源及实施等融为一体,以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英语课程目标。

从课程资源的组合方式来说,“大整合”课程形态目前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专题式组合,就是以英语学习的某些专题为主要内容,设计若干门类的英语校本课程,使学生从中选择现实需要或是较为感兴趣的某一门具体课程;二是分级式呈现,就是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资源可以无限分级呈现的优势,有机地组织起英语校本课程的信息网络[3]。“大整合”课程形态是英语学习资源库的呈现,就是先建立高校英语校本课程网络资源库,再依托网络资源库建设成一系列的英语校本课程。

(二)“大整合”代表了高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主流

高校实施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旨在形成开放性英语课程体系,沟通英语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英语与其他学科之间、乃至英语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加英语课程的弹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大整合”具有因需设课、与高校网络资源融合而生、对英语教师要求更高等特征,代表了高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主流。

1.“大整合”具有因需设课特征

“大整合”强调课程设计要从学生兴趣爱好和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其实践效益突出地表现为选修课的极大丰富,诸如英语国家简介、英语影视欣赏、英语阅读指导、实用英语写作、英汉和汉英翻译、商务英语口语等,应有尽有。“大整合”既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的,又是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具体课程和专题,故而具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因需设课特征。

2.“大整合”与高校网络资源融合而生

我国高校现已普遍建立起功能强大的校园网,学校的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实验室、实训室处于联网状态,使广大师生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和设施,实现了校内教育资源共享。教师的课件传送、教案更新、教学辅导资料,以及学生网络学习资源的检索与下载、作业和毕业论文的递交等,都可在网上完成。而“大整合”正是和学校硬件设施如校园网、实验室、图书馆等方面的情况相适应的。只有当校园网所提供的课程资源无限丰富,它才能超越工具和媒介层次,为学生提供任由选择的课程内容。

3.“大整合”对英语教师要求更高

“大整合”要求高校英语教师既是网络化英语课程的研究者,又是学生进行网络化英语学习的帮助者。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学习意向、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等,然后确定适于每个学生的英语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的英语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在线交流与咨询服务,从而使之能够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学、研究水平和信息素养。

二、网络环境下英语学习资源库系统的建构

课程资源建设近年来已成为各国课程改革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毋庸置疑,只有借助信息技术建构网络平台,并将教师和学生的博客、QQ空间与高校图书馆、实验室等链接为一个整体,才能在英语课程的具体实施中体现出网络所具有的无限共享性和任意链接等特点。

(一)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英语教学资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上有越来越多的英语学习资源可以为高校英语教学所用。高校英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览电子版英语书刊,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访问各种英语学习网站,或通过访问虚拟型图书馆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搜集、鉴别和选择真正有用并具较高价值的英语语言信息作为阅读和写作材料。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办电子版英文板报,做个人英语学习网页并与中外的英语学习者进行广泛交流;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网上在线学习或进行补习。只有真正打破以纸质教材为主要媒介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力推行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才能开发出更具人性化的高校英语课程资源。

(二)积累校园网中的英语课程资源

校园网中的英语课程资源,应包括按照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和一定的网络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英语课程内容和网络技术支撑下的教学环境。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证明,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习资源库可使英语教学的资源无比丰富,尤其是可以为英语写作训练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便捷的发表作品渠道和更有效的师生交流互动,因而英语教学活动也更为高效。有鉴于此,国内外诸多名校都将校园网中的英语课程资源建设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工作重点。高校校园网络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专业特色、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现有水平,建设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资源并使其日益丰富和完善,从而使英语教学的时效性和交互性得以充分显现。

(三)开展英语教学课件制作的横向交流

要让大学生学会用适宜的结构、精准的英语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教师还必须研制多样化的英语教学课件。据调查,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英语课堂教学普遍是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主,而英语教学课件的制作经历了教师研制、出版社提供教材的电子版、高校教师组建课题组合作研发等发展阶段。现代信息技术已为高校教师之间合作研发网络化教学课件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只要高校教师善于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乃至移动通讯技术,积极参与到网络化英语教学课件的研发之中,就能使英语教学课件制作的横向交流变为现实。

三、实践型英语校本课程内容的网络平台建构

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应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各项实用技能。换言之,高校在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上,必须实现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技能养成的转变。因此,英语课程建设理应高度重视实践型校本课程,即教学内容以听、说、读、写、译等实践活动为主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能够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文资料,能够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表达与交流。

(一)实践型英语校本课程的环境建设

实践型英语校本课程的环境建设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具有针对性的英语早自修、晚自修管理,俱乐部性质的英语沙龙,制度化的英语课外辅导,类似于心理咨询服务的答疑解惑,还有英语角活动、英语朗读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曲大赛、英语写作竞赛、英语文化节,结合英语课堂学习内容所开展的大型文娱活动,以及英语学术讲座等,都可纳入实践型英语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尤其是英语广播台、英语电视台,可以让大学生感受到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在日复一日的听觉和视觉刺激下逐渐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进而提升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水平。

(二)网络化英语读写互动系统的建构

现代信息技术赋予英语课程建设的发展契机,其重大意义或许是其他任何学科领域都无法相比的。众所周知,计算机最为普遍的教育性用途就在于文字处理。网络环境下的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不仅能更好地创设阅读与写作情境、营造阅读与写作氛围、激发阅读与写作热情、活跃阅读与写作思维,而且丰富了阅读与写作资源、拓宽了书面表达与交流渠道、赋予了自由发表作品的空间,使学生能随时获取读写材料、上传或下载评论和原创作品,删减、更新他人和自己的作品,并可通过跟帖、接龙、邀请专家介入等多种形式进行互动,尤其是可以在广阔的虚拟环境下自主选择阅读与写作的形式和内容、自由选择发表评论及原创作品的空间和时间。

1.刷新英语阅读与写作观

这里所谓刷新英语阅读与写作观,是说高校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要努力实现由“结果性阅读教学”向“过程性阅读教学”的转变,以及由培养“文体写作能力”向培养“一般写作能力”的转变。第一个转变,就是要求学生学会修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并主动和他人交互修改,甚至善于修改名篇名作、乐于发表评论和关于评论的评论。第二个转变,是因为写作能力有“特殊能力”和“一般能力”之分,文体写作能力属于特殊能力,而写作教学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以一般写作能力为主线。况且,传统文体概念在“网络”这一“新文体”面前已经失去了应对的效力。

2.网络化读写互动教学模式的建构

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必须寻求传统批评理论之外的适合于电子阅读的批评范式。曾几何时,一种微观的“新的文学批评文体”——“跟帖”已经诞生并迅速兴起。“跟帖”可以是三两句话的点评,甚至简单到只有一个“好”字,但它之所以被称为独特的批评文体,是因为它能给网络以强有力的影响和支持,有着巨大的批评效果和话语力量。它在使文学批评形式简单化的同时,反而在效果上体现为文学批评发展的更高层次。

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在“跟帖”与“接龙”的实践中帮助学生提高帖子质量,于细微处发挥引导作用,并施行英语学习动机教育、方法论教育,理所当然地属于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任务范围。

参考文献:

[1]鲁艳.校本课程:概念必须正确理解[J].教育发展研究,1999,(12).

[2]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24.

[3]章熊.中国当作与阅读测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79.

上一篇: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一个文献综述 下一篇:思政工作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