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职教育改革策略探析

时间:2022-09-16 07:02:47

我国中职教育改革策略探析

摘要:当前我国中职教育在经费来源、师资力量以及办学理念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我们要采取明确培养定位、建立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以及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等多项举措,来完善中职教育体系,充分发挥中职教育对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双师型”师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3-0211-02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多元化,尤其加强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重要战略。在长期的教育改革过程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关注,中职院校生源明显增加,师资队伍逐步完善,教育质量也得以提升。中职教育较普通高等教育具有自身的特色,注重技能培养,以实现校园和社会的“无缝对接”。但同时也存在不足,特别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一、我国中职教育发挥的重要作用

中等职业教育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于专业化、多元化。

20世纪60年代的人力资本理论表明,在多项指标中,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最大的是中等技术人员的数量,由此得出了为实现经济发展必须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结论。但是,也有的研究表明,许多学生接受中职教育并非主动选择,往往是被普通教育考试淘汰下来后,被动地接受中职教育,并且中职院校所发挥的作用与人们的期待相差较大,这与我国当前的形势十分相似。萨卡罗普洛斯专门从经济学的角度,运用“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费用要大于社会效益(George,1986)。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或者间接的互动关系。一方面,良好的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得先进的科技、设备和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以及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经济进步又会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这种影响体现在办学规模、办学速度、办学质量、学科专业设置、师资队伍以及学校资金的来源结构等。特别是专业设置方面,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学校会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适当地调整专业结构及专业规模,以便更加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

我国的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整体国民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专业涵盖一、二、三产业和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在促进工业化、城镇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我国中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方面,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中职教育的发展,使得我国的教育逐步形成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投入职业教育,提升并发展职业教育层次”。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以就业为主,注重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另一方面,人才培养目标逐渐明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将其人才培养基本特征归纳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的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这便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再次,职业教育资金投入力度有所增加。

三、我国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越来越重视中职教育,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都作出积极举措,扶持中职教育的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革完善。

1.缺乏办学特色,专业设置不合理

我国的中职教育办学目标不明确,办学理念不成熟。有些职业院校不能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性质,往往将职业教育办成本科的压缩型,特别是缺少办学特色。在专业设置方面,求多、求全,盲目朝着综合性院校发展,却忽略了办学的专业化。特别是学校在设置专业之前缺乏市场调研,使得培养出的学生无法与社会接轨。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技术实用型人才,需要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但是这不意味着理论学习不重要,相反,在中职教育过程中,学生对文化理论课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当前有很多院校,设置的学年为3年,实际上就是1个学年的课程,接下来就是找工作,顶岗实习占据整个学习生活的三分之二,这必然导致从中职院校出去的学生大都是操作工,少有人能成为管理人员。即使最后通过努力成为管理人员,也是需要很大的机会成本。同时,由于中职教育对理论课程不够重视,使得一些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学生考取高等院校的机会比较少,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2.社会认可度不高,经费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在人们的潜意识里,蓝领工人总是比高级白领的社会地位要低,并且在工资待遇方面技术操作人员也没有管理人员高,特别是在近些年高校扩招,每年的毕业生猛增,经济形势下行的大环境下。用人单位夺取主动地位,在招聘过程中,学历是一个重要的门槛,甚至有的单位明确标出只考虑“211”、“985”重点院校的毕业生。而生产企业在招收技术操作人员的时候,又往往要求有3~5年工作经验,这就让中职院校的毕业生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

另外,许多政策不到位,导致中职院校的经费投入难以保证,特别是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设备、实习基地创建以及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困难。许多中职院校经费来源比较单一,结构不合理。除了较少的地方政府财政拨款,主要还是依靠收取学费,资金难以运转,缺口较大。有些学校还会得到企业的拨款,但是比例不高。中职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实践教学为主,因此对教学设备要求较高,资金不足大大制约了中职教育目标的实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职院校毕业生难以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

3.理论基础不扎实,师资力量薄弱

中职教育与普高教育有较大的不同之处,中职院校除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外,还要培养实际应用技能。这就导致学生的理论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特别是有些中职院校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学制三年,但实际接受教育的时间只有一年,其他时间便开始安排顶岗实习,事实上就是到企业里面工作。由于对于基本理论研究的不透彻,直接导致毕业生到工作岗位后,只能做一些基础性的操作、维修等技术工作,而没有机会从事设计工作,这就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职业发展。

另外,目前中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很多欠缺。中职院校的任职教师来源有三:一是通过校园招聘的普通高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二是特聘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为兼职导师;三是聘请的普通高校教师或者反聘离退休教师。主要从事专职教学工作的教师则是第一类人,这些应届毕业生从学校再到学校,没有经过社会的历练,仅仅是上岗之前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培训,缺乏在企业一线工作的经验。当前的教师职称评价制度也导致青年教师为了争取上升机会而过多地注重学历和学术水平,没有经历做实践训练。这些青年教师教授的理论和实践脱节,无法胜任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工作。同时,由于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聘请的兼职导师也难以保证长期稳定地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教师到企业中实践学习的机会也十分有限,这也为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职学生带来不利影响。

四、改革措施

当前我国的中职教育改革方向就是要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相紧密结合、具有鲜明特色、开放灵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明确综合型人才培养定位

中职院校要注意特色办学,不能盲目追求综合性,而忽略了特色教育。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适应先进生产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同时又要求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中职院校要广泛开展市场调研,关注就业形势,时刻调整专业设置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更加要注重校企合作,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培训课程,使培养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参与到教与学及实训的整个过程之中。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结合单位实际岗位特色,实现订单培养、个性化培养。注重中职院校的办学灵活性,丰富教学内容,及时更新知识,积极举办职业技能大赛,为技能型人才提供广阔的平台。例如,天津与国家教育部共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改革创新示范区,海河教育园区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教育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不断提升了职业教育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建立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

一方面,应该加大政府对中职教育的扶持力度,合理调整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经费的分配,优化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经费要在政府统筹管理下,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多方力量办学,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法律和政策制度,积极引导、监督和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例如,加拿大联邦和各省政府采取了“就业保险计划”、“青年就业计划”、“学徒培训计划”等措施,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以及健全职业教育和社会的合作伙伴机制。同时,政府还可以给支持职业教育的企业减税、免税或解决融资难题等优惠政策。

3.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中职教育办学质量的根本条件。由于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因此,一方面要给在校教师提供进入企业挂职实践的机会,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地组织教师到所教行业的相关企业中参与实践、加强学习。另一方面,要把行业专家请进校园,同时要有效利用这一优势资源,加强学校与企业、社会的联系,为中职学生的就业提供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彭江.职业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2).

[3]严玉香,马素琳.中国职业教育的研究概述[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2,(2).

[4]李跃兵.以就业为导向,开发高职课程新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06,(3).

上一篇:英语教学中“互动模式”的运用探究 下一篇:浅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