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5-22 08:41:57

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艺术设计专业属于应用型学科,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深化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中,要以“素质、能力、创新意识”为培养教育目标,构建层次化、模块化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要以“开放性、共享性”为管理运行目标,构建 “开放式多宝塔状”实验教学模式;要以“过程性、成果化”为实验教学考核依据,以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为手段,构建“作业+展览+作品集”新型实验教学考核机制,全面提升实验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艺术设计 实验教学 改革

实验室是高校进行实验教学、创新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创新能力、科技素质的重要场所。艺术设计专业属于应用型学科,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校艺术设计类实验室建设起步较早,于2002年立项建设浙江省艺术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竣工并完成验收。目前实验教学中心常年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艺术类开放实验项目80余门,每年可为2000多名本科生提供实验教学必备的实验场所和仪器设备。通过多年来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中心逐步确立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启发学生艺术心智为核心,以培养具有创意思维、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开放式多宝塔状”为实验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能力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加强应用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教学,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体系,增强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为学生以后走向社会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以下将从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模式、实验考核机制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中心近几年来所进行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与优化方案。

1.以“素质、能力、创新意识”为培养教育目标,模块化实验为载体,构建了层次化、模块化“332”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艺术设计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应用型设计人才。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成为艺术设计人才能力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其培养和形成阶段主要体现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艺术实验教学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包含基础理论学习、艺术技巧训练、艺术创作、作品展示展演各个阶段,经历多次的模仿、认知、思维、创作、传播的循环过程,它的层次性体现于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循序渐进,从认识性实践开始,到验证性、设计性、综合设计性直至创新实践。中心经过长期的探讨和改革,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互通,教学、科研与创作兼容,优化整合各个实验室教学资源,实行资源共享、开放服务,建立了以创新意识培养为先导、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加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层次化、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新体系。这种全新的实验教学体系由三层次(基础类实验教学、应用类实验教学、创新类实验教学)、三模块(艺术设计、园林艺术、木材与家具设计)、两结合(基础实验课程与专业实验课程相结合、科学研究与科技服务相结合)组成,简称“332”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内容相应分层设置,按照基础性―应用性―创新性实验层次安排实验课程,具体说来就是:第一层为基本技能训练,涉及艺术与环境基础实验课程部分,该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依据艺术与环境基础课程,系统性整合基础实验课程,以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扎实的实验基本技能。第二层为应用技能训练,该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依据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要求,面向园林、环境艺术设计、室内与家具设计、艺术设计(视觉传达、服装设计)、数字媒体、摄影、工业设计、广告学9个本科专业(方向),整合专业技能实验课程,以教师与学生互动形式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强化学生的应用技能。第三层为创新能力训练,该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依据林学专业科研训练项目,依托社会工程应用和学校教师的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以学生自主形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

2.以“开放性、共享性”为管理运行目标,中心实验室主任负责制为核心,构建了“开放式多宝塔状”实验教学模式。

中心确立了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摄影、工业设计等多学科交叉发展的教学格局,打破了学科壁垒,实现了各专业、学科的交叉互补,并且,通过教学与创作、创作与实践互动的教学实验平台,实现了艺术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互融合。通过“开放性、共享性”实验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创新与实践,中心形成课内以课题教学为主体,课外以“开放式多宝塔状”师生互动为运行模式的实验教学新体系。所谓课内以课题教学为主体,就是实验教学中沿袭了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课题教学的特点,强调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设计阶段的学习后,在掌握一定的基本设计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的基础上,运用一门课程或多门课程的知识,进行实验技能和创造方法的综合性实验。某一阶段的知识内容和若干知识点通过一个课题设计展现出来,几个课题构成一个阶段性知识团块,课题成为知识系统中的小单元,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多种创造技能的交互使用和查阅资料自我学习的能力,达到使设计创意转化为设计成果;所谓课外以“开放式多宝塔状”师生互动为运行模式,就是中心有计划地作出安排,选择专业基础好、实践能力强或接触社会广泛的教师作为导师,选择年轻的教师配合,将他们的教学任课、艺术或设计特长介绍给学生,学生实行自愿报名、师生互选,建立“多宝塔状”师生实践教学组:导师处于塔尖,第二层为辅助老师,第三层为高年级学生,第四层为低年级学生或非艺术类专业但选修艺术课程的学生。学生围绕导师的某一个设计课题,或某一实验(实训)项目,成立实验(实践)教学小组,由于指导老师有20多位,每年报名参加的学生有300―500人,因此组成了20多个宝塔状教学互动小组。通过构建这一教学模式,大三年级学生就开始练习科研、设计等专业技能,大四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项目工作,承担科研、创作或工程设计与施工项目,在开展科研、创作或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师与生、教与学、研与讨形成互动互进,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做到理论跟实际相结合,从而达到学、研、产真正意义上的结合。

3.以“过程性、成果化”为实验教学考核依据,以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为手段,构建了“作业+展览+作品集”新型实验教学考核机制。

中心积极探索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以有利于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提高实验能力为目的,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办法。根据艺术类实验教学的特点,作业(创作作品)是实验的最终成果。一方面按照实验课程(项目)教学递进规律和要求,布置阶段性作业,作为学生平时学习考核的依据,另一方面要求每位学生针对每个实验课程(项目)将最终的作业(创作作品)以展览形式进行展出,接受教师、同学的评议,作为实验教学完成阶段的考核依据,采用“过程+成果”方式进行综合评定,具体操作如下:(1)基础性实验的考核:实验教学的考试与考核采取平时成绩同期末综合作业考核相结合的做法,平时考核以实验操作、实验能力、实验结果及实验报告是否正确、规范化为主要依据。(2)应用设计性实验的考核:重点考查学生完成实验设计的整个流程,看其是否完成了工作任务,指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设计风格是否独特,从而可以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3)创新性实验的考核:结合学生独立或参与设计项目作品,撰写的论文或实验报告,以及参与各类设计竞赛获奖情况,成绩由指导教师小组审议评定。同时要求每位教师在完成考核之后,把一些较为优秀的作业(创作作品)汇集成册子(学生作品集),作为实验教学成果用于校内、校外交流和探讨,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4.结语。

作为设计类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实验教学改革还只是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值得我们去探索,同时兄弟院校中一些教学改革成果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所以这项探索性工作只有起点而永远没有终点。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坚持“以生为本”,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注重创新为核心,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通过构建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更多具有丰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上一篇:发展高职教育关键在于提高教学质量 下一篇:大学生如何通过就业面试关的基本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