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有效作业随堂化的尝试

时间:2022-05-22 10:45:31

初中地理有效作业随堂化的尝试

【关键词】初中地理 有效作业 随堂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B-0094-02

作业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方式,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是教学效果反馈的重要途径,符合新课改理念的作业系统更是师生交互活动的理想平台,可为新型的学习评价体系提供更直观翔实的依据。

当前,学生普遍对地理作业的重视程度不足,学生抄袭作业、不完成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作业的应有功能大大减弱。而不少地理教师布置的作业多是填充图册,或者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作业的针对性、层次性不强,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还有的教师因为所授班级多、学生多、课时多,无法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以上种种,致使初中地理作业流于形式,丧失了有效性。针对当前地理作业高耗低效的现状,探索出一条既能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又能通过“巧妙设计作业”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笔者尝试将有效作业与随堂化结合起来,发挥作业强大的导学功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一、有效作业随堂化的理论依据

作业按照完成时间节点可分为课前作业、课中作业、课后作业。“随堂化作业”指的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业。

陶行知提出的“做中学”理论,强调在“做中教”,在“做中学”,要“教学合一”。“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作业就是其直接的体现。教师拿“做”来“教”才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才是真学。作业不单纯是学生学习、练习的独立活动,更是教师指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有效作业,促进学生个体潜质的发展。

如何判断随堂化的作业是否有效?国内的研究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作业的有效性:(1)是否能把握教学内容的定位;(2)是否注重个体差异;(3)是否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完成作业的过程中;(4)作业能否体现互动的要求,师生是否共同参与;(5)是否把作业与学生课堂学习联系起来;(6)是否注重发展学习者的认知技能,提高其素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习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因此,教师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使其有效地巩固已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判定随堂化作业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二、有效作业随堂化的实施

(一)实施的原则

1.少而精原则。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业不需要面面俱到,教师在设计随堂化作业时可紧扣课程标准,将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成1~2道题目,少而精即可。

2.探索性原则。新课程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随堂化作业不应该是知识点的简单重复,而应体现地理学科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应促使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所产生的综合影响,让“问题的提出―方法的选定―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处理―结论的提出―成果的展现―过程的反思”成为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3.独立思考性原则。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随堂化作业题目的设计应考虑学生是否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得出答案。

4.层次性原则。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设计随堂化作业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层次,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材料,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对同一知识点设计出不同的题型,用多层次的地理作业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并乐于学习。

(二)有效作业随堂化的案例

【案例一】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海陆分布》之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课程标准: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和概况。

作业一:在全球海陆轮廓略图上填写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作业二:在黑板上的全球海陆轮廓略图上进行拼图游戏。(不能带地图)

作业说明: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读图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地理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完成作业一,学生完成七大洲、四大洋位置的填写已达到课标的要求。作业二则考查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空间位置的记忆,要求更高。

【案例二】湘教版七年级下册《亚洲与欧洲》之亚洲地形。

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及其相互关系。

作业一:请说出亚洲地形的特点。

作业二:亚洲地形有三大特征。一是高原、山地为主;二是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三是中部高,四周低。这是教材对亚洲地形特征的总结。请你找出支持以上说法的证据。

作业说明:作业一是对知识点的简单重复,作业二主要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读图能力。在寻找“地势中部高、四周低”的证据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地形与河流的关系。

【案例三】湘教版八年级下册《陕西省》之渭河平原优越的地理位置。

课程标准: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作业一:请在填充图册中填绘渭河平原的地理位置。

作业二:汉代的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以劝说刘邦定都关中,假设你是张良,请你绘制一张简图向在座的刘邦说一说关中的优势。

作业说明:在课堂上,能上讲成作业二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读图能力、绘图能力及归纳分析能力。

(三)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有效作业随堂化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作业与授课时间的协调问题。有的教师实施有效作业随堂化时,往往是授课时间多,留给学生的作业时间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进行充分预设,并在课堂上及时调整课堂节奏,留足作业的时间,确保作业的效果。

总之,地理有效作业随堂化能够改变地理作业高耗低效的现状,发挥作业的导学功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责编 雷 靖)

上一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探究 下一篇:基于城镇化视角的重庆小城镇建设工程项目风险...